首頁 > 文史語錄 > 五音十二律的內容是什麼?五音十二律是黃帝發明的馬?

五音十二律的內容是什麼?五音十二律是黃帝發明的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帝喜歡音律,他曾命令自己的樂官伶倫發明了並制定了五音十二律,並引導伶倫用竹管制作出中國古代最早的管絃樂器簫管,而他本人還發明瞭樂器“鼓”,爲中國古典音樂的萌芽、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五音十二律,漢族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音”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十二律,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爲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爲: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發音原理

在聲學中,聲音的高低(如西洋音樂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與物體振動的頻率。當我們取一簡單物體用來定音高時(如竹管、絲絃),則它的頻率與其長度是成反比的關係。如果物體的材質固定,長度愈長,聲音愈低。

五音十二律的內容是什麼?五音十二律是黃帝發明的馬?

除此之外,當長度減爲一半時,頻率將變爲原先的兩倍;長度增成爲原先的兩倍時,頻率成爲原先的一半。我們將這種互爲二倍數的特殊比例,定義爲彼此互爲“八度音”。所以“三分損”(長度變爲原先的2/3)與“三分益”(長度變爲原先的4/3),彼此之間正是一個“八度音”的關係(4/3是2/3的兩倍)。由此,我們便可以從九九八十一的長度出發,試算前述藉由“三分損益”求得的長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黃鐘∶81;

林鐘(由黃鐘三分損而來)∶81*2/3=54;

太簇(由林鐘三分益而來)∶54*4/3=72;

南呂(由太簇三分損而來)∶72*2/3=48;

姑洗(由南呂三分益而來)∶48*4/3=64;

應鐘(由姑冼三分損而來)∶64*2/3=42.6667;

蕤賓(由應鐘三分益而來)∶42.6667*4/3=56.8889;

大呂(由蕤賓三分益而來)∶56.8889*4/3=75.8519;

夷則(由大呂三分損而來)∶75.8519*2/3=50.5679;

夾鍾(由夷則三分益而來)∶50.5679*4/3=67.4239;

無射(由夾鍾三分損而來)∶67.4239*2/3=44.9492;

中呂(由無射三分益而來)∶44.9492*4/3=59.9323;

五音十二律的內容是什麼?五音十二律是黃帝發明的馬? 第2張

清黃鐘(黃鐘的高八度音,由仲呂三分損而來)∶59.9323*2/3=39.9549。

我們注意到最後一個“清黃鐘”的長度39.9546,與直接取“黃鐘”長度的一半40.5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這就是“黃鐘不能還原”的問題。因爲在連乘十二次2/3或4/3後,最後的值不可能達到原始的1/2。

另外,若在定律時不斷地使用三分損益的操作,最後一定會出現除不盡的小數,使得在實際製作時容易產生誤差。然而在現實上,準確度(Percision)與精確度(Accuracy)絕對有其極限,所以經過十二次的三分損益之後,已經可以構成一個(不甚完美)的音階循環。這也是爲何中西音樂理論中,都不約而同地發展出以“12音階”爲主流的原因。之後纔會出現如純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進或修正方法。

從上面所計算出來的結果,我們對照《史記.律書》中的文字,便可發現當中的抄錄錯誤。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便記載了《律書》當中出現“七分”之類的文字,當爲“十分”的誤寫。因此原文中的黃鐘“八寸七分一”爲“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以下列出古音十二律與史記的文字記載比較,並附上與西方“參考音名”與“十二平均律的誤差”計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