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時珍,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中國古代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科學巨匠的只有兩人,一位是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另一位當爲明代的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人。據清代顧景星《白茅堂集》記載,李時珍出生時出現異象,“白鹿入室,紫芝產庭”,所以李時珍“幼以神仙自命”。此事頗爲玄乎,真實與否,已不可考。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個醫生,但他覺得醫生沒有地位,常受人欺侮,所以給李時珍擬定了科舉求仕的道路。李時珍少時聰穎,十四歲中了秀才。可是後來三次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中。沒考中的原因,史書不載。但世人應當慶幸,如李時珍考中舉人,世間不過多一疲於政事、迎來送往的官員,卻將少一位經天緯地的醫藥奇才。此時的李時珍,可能是因爲小時候體弱多病,又常跟隨父親行醫,已經對醫藥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他決定以醫爲業,並且決心很大,文獻記載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他父親也只好由他自行擇業了。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李時珍雖然後來當過短時間的楚王奉祠正(相當於從七品),又當過一年的太醫院判,但似乎都是走過場,也沒有多大的權力,大多數時候連話都說不上。他把一生的時間,都用來治病救人,編纂醫書。李時珍醫術精湛,在他的家鄉,他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東璧堂”,在民衆中有口皆碑。李時珍的醫著,主要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多種,然而世人最稱道的還是他的《本草綱目》一書,堪稱劃時代的科學鉅著。

李時珍在給皇帝的《遺表》中說,他一共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書。實際上他花在《本草綱目》上的時間,遠遠不止三十年。他日夜思索的事,也只有編纂《本草綱目》一件事情。他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蒐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爲師。比如他爲了弄清楚“蘄蛇”的習性和藥性,曾和捕蛇者一道上山捕蛇。又比如古書記載穿山甲捕食蟻類時,會張開鱗甲,吸引螞蟻進入甲內,然後閉上鱗甲,跳入水中,放出螞蟻進行吞食。李時珍不相信這種說法,親自進入野外觀察,終於弄清穿山甲不過是扒開蟻穴吞食螞蟻,而並非如古書所言。他還經常親嘗藥物,比如爲了驗證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他以身試藥,記錄說:“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發之,乃驗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第2張

《本草綱目》共收藥1892種,“正名爲綱,附釋爲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氣味、主治,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凡有攸關,靡不收掇”。《本草綱目》序中稱“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實際上據統計,書中涉及的經史、醫藥等方面典籍一共是925種。《本草綱目》分爲16部,52卷,共192萬字,收錄方劑11096首,另又有藥物形態繪圖1100餘幅。這樣大的工作量,由一人獨立完成,實在匪夷所思。

李時珍殫精竭慮,寫出了這樣功垂萬世的皇皇鉅著,然而這部書的刊行卻不那麼一帆風順。

《本草綱目》的初稿大約是在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的。這時的李時珍已經61歲,他整天爲書的刊印憂心忡忡,一則當時的朝廷和民間書商對這類書的刊印不怎麼重視,二則自己不爲世人所知,沒什麼名氣。萬曆八年(1580年),他背上《本草綱目》的手寫卷,奔赴金陵(今南京),和書商商量刊印事宜,並準備去拜訪一個重要人物。

這個重要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貞(1526-1590),“後七子”中的領軍人物,李攀龍之後,把持文壇達二十年之久,聲望甚高。《明史·王世貞傳》:“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名不見經傳的李時珍,要想刊印自己的著作,似乎拜訪王世貞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一番周折,李時珍在距金陵不遠的太倉弇山園裏,見到了聲名顯赫卻小自己八歲的王世貞。王世貞對李時珍的初步印象,是“晬(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似乎還不錯,並且還“留飲數日”。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李時珍居然什麼東西也沒帶,背囊中只有數十卷書。李時珍講明來意,肯請王世貞爲自己的著作《本草綱目》作序。此時的王世貞,心情恐怕是複雜的。一方面他看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帙宏富,非同一般。但他一方面又顧慮重重,顧慮些什麼呢?他沒有明確地表述出來。總之,他沒有立即爲《本草綱目》作序,李時珍就這樣返回了家裏。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第3張

在家裏,李時珍又對《本草綱目》進行了反覆修改,前後十年之久,“稿凡三易”大約就是在這段時間裏發生的。其間,李時珍少不得又與王世貞書信往來,但王世貞就是遲遲不肯動筆。直到萬曆十八年(1590年),王世貞去世前夕,纔將他爲《本草綱目》所作序文寄給了李時珍。今天我們來看這篇序文,其實還頗有一種酸溜溜的感覺。但凡爲人作序,少不得對作者其人大肆讚揚。但王序則不同,多讚揚其書而少稱頌其人。除了前面“北斗以南一人”之詞有稍作稱許之外,幾乎都不再有什麼讚揚作者的話,全以李時珍本人自謙之辭來轉述。“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算是對他辛苦一番的表揚。又說他正在寫《弇州卮言》這部書,感慨當今世上像他王世貞那樣知識廣博的人太少。最後的評價是“昧太元如子云者”,將李時珍致力於編纂《本草綱目》與揚雄醉心於《太玄》歸爲一類。

有了王世貞的序,《本草綱目》開始着手籌備刊刻。在金陵私人刻書家胡承龍的支持下,《本草綱目》的刊印工作在一步一步地進行,但進展似乎很慢。李時珍去世之前,有沒有親眼目睹自己的著作刊印成冊,至今都還是個謎。《明史·李時珍傳》說:“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此後,李時珍的大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及父親的《遺表》進獻朝廷,獲得皇帝嘉許,命刊行天下,已經是後話了。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綱目》在金陵正式刊行。而此時的李時珍,作別世間已經三年了。

李時珍的兩個兒子後來都沒有從醫,考取功名去了。小兒子李建中後來還當過四川蓬溪的知縣。這可能是李時珍臨死前對後人的囑託吧,也可能是爲《本草綱目》的刊印傷了心的緣故吧。李時珍沒有想到,《本草綱目》後來被刊刻印刷了60多次,“士大夫家有其書”,後來又被翻譯成日、朝、法、德、英、俄等國文字,暢銷世界各地,還被達爾文稱爲“1596年出版的中國百科全書”。實際上,今天世人大多知道李時珍而不知道揚雄,而且更可能的是,聽說過李時珍而沒聽說過什麼王世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