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僧繇的繪畫是什麼風格?與同時期的畫家有何聯繫?

張僧繇的繪畫是什麼風格?與同時期的畫家有何聯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僧繇所畫佛像“面短而豔”的“張家樣”式,是與其他人物畫大家進行區分的明顯標誌,線條在繪畫中已經不起決定作用了。 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僧繇的繪畫是什麼風格?與同時期的畫家有何聯繫?

顧、陸及以前的中國人物畫表現都是通過線條來完成,線條的完美是畫面成功的唯一保障,這種狀況到張僧繇時逐漸發生了變化,線條是畫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起決定作用。畫家已不滿足於僅僅通過“連綿不斷”的周密線條所達到的“精利潤媚”效果,而是要創造性地採用新的方法。

《歷代名畫記》卷二載張僧繇潛心揣摩衛夫人書法,“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張僧繇引書法用筆中的“點、曳、斫、拂”等方法入畫,這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的技法,同時也給畫面帶來了新的形式。“張、吳(道子)之妙,筆才一二,象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爲與顧、陸緊勁綿密的一筆畫相區分,張僧繇的這種畫法被稱作“疏體”。

從此,一種新的雙向論畫規範建立了,它是對以前繪畫原則的豐富與拓展:“若知畫有疏密二體,方可議乎畫”,這種新原則、新規範的確立,張僧繇功不可沒。

張僧繇對繪畫的另一大貢獻是吸收天竺(今印度)佛畫中的“凹凸花”技法。“(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縣六裏……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極平,世鹹異之,乃名凹凸寺”。所謂凹凸畫法,就是現在所說的明暗法、透視法,這在中國本土繪畫中是沒有的,這種方法對於形體的空間塑造有很大幫助,能使畫面具有立體感,收到逼真的效果。

天竺的凹凸畫法傳入,與印度佛教在漢末進入中國,至樑佛法大興有關。佛教興盛,同時輸入的佛經圖像被大量轉釋、翻摹。張僧繇作爲一個高超的佛畫家很快便注意到了天竺繪畫這一神妙之處,而加以吸收,從而爲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增添了奇光異彩。《宣和畫譜》卷《張僧繇調》:“僧繇畫,釋氏爲多,蓋武帝時崇尚釋氏,故僧繇之畫,往往從一時之好。”

張僧繇所畫佛像“面短而豔”的“張家樣”式,是與其他人物畫大家進行區分的明顯標誌。在此以前張懷瓘就認爲:“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得其肉”即指僧繇之畫,人物形體豐腴美豔,這種形象的出現與整個社會的審美風尚轉變密切相關。“張家樣”對後世影響很大,樑以後,張的風格成爲二百多年間的主流畫風。

張僧繇的繪畫是什麼風格?與同時期的畫家有何聯繫? 第2張

據《歷代名畫記》卷二《論師資傳授南北時代》記載,隋唐很多著名畫家都追隨張僧繇,被稱爲百代畫聖的吳道子,也一直被公認爲師自張僧繇。《宣和畫譜》卷《道釋一》載,唐閻立本也是遠師張僧繇,“立本嘗至荊州,視僧繇畫,曰:‘定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無虛士。’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是猶歐陽詢之見索靖碑也。”

張僧繇的繪畫真跡,已無從探知。唐代樑令瓚臨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倒還流傳在世(在日本)。不過從畫面上看。張僧繇的畫貌並不明顯,張氏繪畫的很多精妙技藝,像點曳斫拂、簡筆、凹凸法都無從辨識,或許是因爲臨摹者未能得其真跡拓寫所致。只是畫神人之體態、面目、衣飾倒還有僧繇“詭狀殊形”、“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的特色。

以張僧繇爲代表的“面短而豔”人物造像風格,在齊樑間逐漸取代以顧、陸爲代表的“秀骨清像”風格,到南朝後期已盛行於大江南北。但從美術史的角度考察,這仍是一個形成的基礎期,真正的繁榮昌盛,在藝術上達到頂峯當在唐代。豐滿豔麗、雍容華貴的泱泱大唐風範纔是這一風格的成熟形態。是否可以說,沒有張僧繇“面短而豔”的人物造像風格的奠定,就不可能達到唐朝雍容大度、豐滿健康、蓬勃向上的人物造像頂峯。顧陸相去已遠,張僧繇是對隋唐影響最大的畫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