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龍擡頭在歷朝歷代有什麼發展歷史?史書又是怎麼記載的?

龍擡頭在歷朝歷代有什麼發展歷史?史書又是怎麼記載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擡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其由來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於確定時間,從而爲農業生產提供服務。“龍擡頭”雖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出現在文獻上將龍擡頭與節俗聯繫在一起是在元代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龍擡頭在歷朝歷代有什麼發展歷史?史書又是怎麼記載的?

漢時期

漢代,文獻記述中出現了龍的形象。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後世以此作爲耍龍燈的濫觴。

唐時期

唐時期仍未出現龍擡頭的節俗記載。唐朝人把二月朔作爲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爲中和節(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唐德宗時期,唐德宗認爲,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甦、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就徵求宰相李泌的意見。

李泌覺得德宗所說頗有道理,爲此他建議:廢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後一天)爲節的舊例,改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爲“中和節”;這一天,皇帝要賜宴羣臣,並賜給他們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獻農書,表示務本;民間要用青色的袋子裝着穀物及瓜果種粒,互相贈送親友;村社居民要釀製宜春酒來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禱豐收等等。

德宗聽了十分高興,完全採納了李泌的意見,立即頒佈了一道詔令,以貞元五年二月一日爲中和節。同時規定,每年此日給官員們放假一天。唐代宴會總少不了賦詩樂舞,中和節宴亦復如此。德宗李適喜歡作詩,在中和節曲江宴會上,皇帝賜御製詩,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龍擡頭在歷朝歷代有什麼發展歷史?史書又是怎麼記載的? 第2張

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爲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穀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可見獻生子是中和節活動的主要特點。

宋時期

宋代時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動,但與“龍”無關。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嚐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擡頭”聯繫在一起。

元時期

到了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擡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麪條,稱爲“龍鬚麪”;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爲“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龍擡頭在歷朝歷代有什麼發展歷史?史書又是怎麼記載的? 第3張

明時期

明代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薰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羣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爲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爲挑菜節。”

明時期還在二月二還增添了“薰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薰牀炕,曰薰蟲,爲引龍蟲不出也。”

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爲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爲春龍節,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爲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麪者謂之龍鬚麪。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麪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