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爲什麼會在皇城選址的問題上如此糾結?

朱元璋爲什麼會在皇城選址的問題上如此糾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朱元璋,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朱元璋最早佔領的中華古都是元代稱爲“集慶”的南京,曾經的南宋建康府。作爲省級單位的“集慶路”,元末的城市衙署設施完全能夠滿足起義軍的需求。在1356年的春天,當朱元璋在部屬的簇擁下進入南京城的時候,他滿腦子裝的全部是戰爭的問題和敵人的威脅。在此後的十年裏,他除了修築龍灣虎口城、設置軍衛等軍事設施、改建國子學弘揚禮制和正統以外,並沒有進行較大規模的建設。

朱元璋爲什麼會在皇城選址的問題上如此糾結?

1366年,朱元璋派他的外甥李文忠前往攻打杭州,守將獻城投降。那時的杭州,屬於船工出身且是朱元璋主要對手之一的張土誠。因爲這個名字與南宋首都杭州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早在10年前朱元璋攻取南京後的夏天便幸運地佔領了這座曾作爲南宋和金代首都的城市。當時蘇州、杭州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富庶的城市受戰亂的影響比較生活尚可以用舒適、考究甚至奢侈來形容。張士誠在戰爭的壓力下藉助得天獨厚的經濟勢力重修杭州城。士卒晝夜施工,歷時僅三月便完成了對城牆的改造。

此時的南宋杭州皇宮雖然並未逃脫元滅宋時的劫難,但依舊是世界最大之皇宮,“中央有最壯麗之宮室,計有大而美之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會食。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無他色,燦爛華麗,至堪娛日。並應知者,此宮有房室千所,皆甚壯麗,皆飾以金及種種顏色。”這是《馬可·波羅行紀》中所記載的。

進駐杭州的同一年,朱元璋下令改築造應天府城,並填燕雀湖,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建廟社。在前方戰事緊張的情況下,二十萬工匠和大量民夫突擊施工。終於在1367年建成新皇宮。

1368年,大將徐達、常遇春從元朝手中奪下了汴梁,並改稱開封府。朱元璋同時頒告天下,以金陵爲南京,以開封爲北京。

朱元璋爲什麼會在皇城選址的問題上如此糾結? 第2張

開封自有作爲明初“北京”的道理,除首要的軍事意義之外,還因爲汴是歷史名都,甚至在元末城中可能還存有宮殿建築的遺蹟。毫不誇張,汴梁宮殿是金元皇宮的模範。當初金朝營建中都燕京的時候就曾經臨摹汴京宮室,在後來將汴梁據爲己有之後又大事修理、營建,直到作爲躲避蒙古鐵騎時的首都。到了元朝,大都城中的皇宮是在南宋滅亡之前興工的,依靠原金朝轄區的漢人文士和工匠,其宮室制度、營造法式也是仿效金朝的燕京故宮和汴梁故宮。總的說來,開封的“皇宮樣板”大體上代表了宋代以來北方黃河流域的官式建築文化。至於南京皇宮,宮室制度雖然可能因爲博學多才的劉伯溫的策劃具有鮮明的規劃指導思想,而繼承和發揚了前代制度,但所用工匠應當是以長江流域的手藝人爲主,營造法式也應當代表長江流域的建築文化。

在攻佔開封的200年前,北宋汴京宮殿曾經失火,只有大火餘燼中的斷壁殘垣。100年後,金朝建成的宮殿在元朝統治時期還存在。又過了100年,徐達奪得開封那年的四月到閏七月,朱元璋親自到這裏部署對元朝的作戰計劃,並於八月再次駕臨,一直住到十月。在他眼前的汴梁城和舊皇宮經歷了多次毀壞和重建、饑荒和屠殺,已不是北宋國都、金朝南京的樣子

徐達勢如破竹地在1368年的夏天奪取元大都,改稱北平府。當時的北平,城區過於廣大而人口稀疏,徐達遂廢棄北城牆,在城裏約3公里處新建北牆,其餘三面未加改變。至於前代元朝的宮殿園囿,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徐達“封其府庫及圖籍寶物等,又封故宮殿門,令指揮張煥以千人守之”,於是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朱元璋爲什麼會在皇城選址的問題上如此糾結? 第3張

大都宮城內主要建築分爲南北兩部分,各以一座大型院落爲核心。南面院落叫做“大內前位”,中心有三層巍峨白石臺基,其上便是主體建築大明殿和後面的寢殿,兩殿之間有廊廡連接;北面的院落叫做“大內後位”,格局與前院相似,主殿叫做延春閣,閣後連接有寢殿。儘管元朝統治者在宮廷建設中大量地吸取了漢族文化,但元故宮仍然具有非常鮮明的蒙古文化特色。從選址上看,宮城比鄰太液池,有“逐水草而居”的原因。從宮殿格局規制上看,蒙古的習慣是皇帝和皇后並列升朝不分內外,大明殿與漢族傳統的前朝後寢佈局方式不同。

如果需要的話,朱元璋完全可以將首都搬到北平來,或者將此處作爲營造宮室的樣本。但是,由於軍事環境和故土情結等多方面的原因,洪武皇帝很快否定了往遠處搬家的念頭,而固執地希望在他的故鄉鳳陽建設新首都。他問大臣們建都的事時,有人講“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則委婉地反對說:“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在這句話裏他肯定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元朝的宮殿制度是不宜全面繼承的,需要“更作”、改造才能符合要求。

在隨後的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以他的老家臨濠(今安徽省鳳陽)爲中都,在南京金陵、北京開封之外又加一“京”,熱切地想將此地作爲全國的中心統治天下。對於宮殿建築,洪武皇帝的要求是“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就是要按照南京大內的樣子來修建中都皇宮。

朱元璋出身赤貧。造反之後運道好,先後得到了多位有勢力、有見識的人的幫助,終於確立了自已的地位。雖然在窮苦的幼年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起事後又陷於日理萬機之中,但是這位皇帝自己還是懂得讀書的重要性,並且不斷提高文化水平。1366年朱元璋的軍隊攻取杭州的那一年,已經看到勝利曙光的他,就命下屬訪求古今書籍,藏在祕府中,以資閱覽。他對臣們談讀書和治國的關係時說:“三王五帝之書不盡傳於世,故後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六經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後世罕及。至表章六經,闡明聖賢之學,尤有功於後世。吾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真治國良規。孔子之言,誠萬世師也。”【《明太實》卷二十】

朱元璋爲什麼會在皇城選址的問題上如此糾結? 第4張

即位南京的第一年(1368年),他便在宮中建大本堂,貯藏古今圖籍。他不囿於傳統見解,還經常糾正教師的說法。如對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他就認爲太子師說“曲在七國”是偏見”。對古人的見解包括韓柳的文章,他也時有批評。他的看法未必都對,但秉着不泥古的態度,影響到了他對宮殿建築規制的要求。

朱元璋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簡單重複前代的宮室格局,他甚至不會滿足於自己昨天的作品。朱元璋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建設宮室的要求是一絲不苟的,雖然在當時的國力條件下,難免留有遺憾。從南京的興建到中都的營造,再從罷建中都到改造南京皇宮,一切努力都像是在追逐着理想的夢。

到頭來,年近古稀的朱元璋不得不留下這樣的話:“宮城之地,首昂中低,形式不稱,本欲遷都,年老力倦,興廢有命,惟有聽天。”

此時,又有誰知道晚年的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皇城會是建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