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地域歧視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開始玩地域黑,被黑得最慘的是宋國人和鄭國人,人們瞧不起這兩個國家(都位於今河南境內)的人,認爲他們智商欠費,便編造各種段子,對其進行諷刺挖苦,就連孟子、莊子、韓非子這些先賢,也幹過這種事。

所謂地域黑,也就是地域歧視,這種惡習到北宋達到了頂點,而且把這種歧視擴大到了整個南方,嚴重到竟然不準南方人爲相的程度。

宋人不準南方人爲相,是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的,北宋末年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記載,“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所以宋初任用的宰相,都是北方人。

爲了讓後世子孫牢記在心,趙匡胤竟然命人在石頭上刻下這條禁令,擺放在宰相的辦公場所政事堂上。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圖1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趙匡胤

對於“刻石政事堂上”,《實錄》、《國史》等史籍皆有明確記載,而據《開基萬年錄》、《開寶史譜》等史籍記載,除了“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趙匡胤還令人刻了一條“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皇帝是這樣,大臣更加過分,比如出生於陝西的一代名相寇準,不但黑南方人,還認爲“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

可是人家南方人偏偏很爭氣,不時會涌現出幾個學霸,按照考試成績,完全該錄取爲狀元。

比如有一年寇準主持科考,負責挑選狀元人選,非常出色的有兩人,一個是山東平度人蔡齊,一個是江西人蕭貫,結果寇準對皇帝說了那句著名的歧視性語言,只讓蔡齊當了狀元,事後寇準居然還得意洋洋地說:“又爲中原爭得一狀元。”

好像小孩子與人爭玩具,終於爭贏了。

而相比之下,蕭貫似乎更爲優秀,《宋史》本傳說他“俊邁能文,尚氣概”、“臨事敢爲,不苟合於世”。

爲國家選拔人才不以才學和德行爲重,而看他是不是北方人,是北方人就用,否則就哪裏涼快哪裏呆着去,連寇準這樣的賢相都這樣,可見趙氏祖宗定的那個規矩,遺毒是多麼的深!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第2張

圖2 晏殊 的作品

著名文學家晏殊(千古名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他的作品),也差點被寇準的偏見所害。

這個5歲便能提筆成文的神童,14歲那年被江南按撫張知白推薦參加殿試,小小年紀的他與一千多人一起參考,毫不膽攝,“援筆立成”,而且文采斐然,如行雲流水,宋真宗高興壞了,賜同進士出身。

沒想到寇準很不高興,對宋真宗說,晏殊是外地人,宋真宗一句話就讓他啞口無言:“張九齡不也是外地人嗎?”

張九齡爲廣東韶關人,唐中宗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代有名的賢相和詩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大大地有名。

宋真宗這話說明,唐朝的地域歧視也是很嚴重的,但唐朝皇帝並非一根筋,也有敢於“不守規矩”的“叛逆”,用於拋棄偏見重用德才兼備的南方人。

宋真宗這話還有一個潛臺詞,那就是“唐朝皇帝能做到的,朕爲毛做不到”。

從皇帝到大臣都是這副德行,南方人有多鬱悶,便可想而知了,何況這種歧視的直接結果,是“選用人才多取北人”。

這種歧視,對南方人的打擊和心靈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以至於“南方士大夫沉淪者多”。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第3張

圖3 宋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皇帝們的思想逐漸開明,比如上面提到的宋真宗,他還敢於打破祖宗定下的規矩,打算拜江西新餘人王欽若爲相。

然而,由於對南方人的偏見早已根深蒂固,時任宰相王旦(河北人)像被踩了尾巴那樣叫起來:“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

爲了阻止宋真宗的任命,王旦不但提醒真宗別忘了太祖的教導,還苦口婆心地給老大做思想工作:“欽若遭逢陛下,恩禮已隆,且乞留之樞密,兩府亦均。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臣爲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議也。”

大意是說,皇上對王欽若已經夠可以了,把他留在樞密院或者兩府就行了,祖宗立國以來至今未有讓南方人當宰相的先例,臣爲宰相,不敢阻撓抑制人才的任用,但也不能如此任性啊,這也是大家的意思,不是我一個人的意思。

王旦之所以極力反對,是因爲王欽若一旦當了宰相,就與他平起平坐了,還會在一個辦公室辦公,他恥於與這個“南方人”爲伍。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第4張

圖4 王旦(957年—1017年),字子明

宋真宗見宰相的態度如此堅決,也不好強行任命,直到十年後王旦退休(有說死後),才任命王欽若爲宰相,這令王欽若想起來就恨得牙癢癢:若不是王旦那他老匹夫,本人十年前就當上宰相了,他耽誤了我十年青春!

被任命爲宰相後,王欽若也便成了北宋南人爲相第一人。

然而,拋開地域歧視不談,王旦當初反對王欽若爲相,確實沒什麼不對,因爲這傢伙太不爭氣了,淪落爲著名的奸相,丟盡了南方人的臉,導致人們對南方人的偏見更加嚴重——我們說南方人不能當宰相嘛,你們還不信!

那麼問題來了:趙匡胤爲什麼要刻那麼一塊歧視性的石頭呢?原因是他篡位登基後,繼承的是後周的地盤,而後周的統治中心區域在北方,所以建國初期朝中重臣基本上是北方人,而南方是後來打下來的,那些“先來者”便認爲自己是大老婆養的、南方人是小老婆養的,對南方人的鄙視和排斥,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代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北宋時期達到頂點 第5張

圖5 北宋版圖

不過,這種對南方人的歧視大概不得人心,所以王欽若被任命爲宰相後,有人便把趙匡胤的那塊石頭搬離了宰相的辦公場所,“吏輩故壞壁,因移石於他處,後寖不知所在”。

從此以後,朝廷任命宰相再也不搞地域歧視,擔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漸增多,以至於很快超過了北方人,而到了南宋則來了個大逆轉——據統計,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南方人竟然佔了56人,北方人僅有可憐的6人。

有意思的是,儘管在朝廷重臣的任命方面打破了這種門戶偏見,但並不意味着世界就和諧了,比如王安石變法,力主變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對派的核心人物司馬光、文彥博、呂誨、程顥等人,都是北方人!

這僅僅是巧合,還是人以羣分的“自然站隊”,只有他們自己心裏才明白!

參考文獻:《宋史》《邵氏聞見錄》《開基萬年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