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英宗復位後,爲何要祭奠到底自己被俘的王振呢?

明英宗復位後,爲何要祭奠到底自己被俘的王振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王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提起王振,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干涉朝政,盲目地慫恿明英宗親征瓦剌。並在戰爭中多次決策失誤,導致明軍全軍覆沒、朝中大臣死傷無數,英宗被俘,釀成"土木之變"之事。可是爲什麼明英宗復位以後,還要祭奠王振呢?王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我看來,王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他的專權導致了王朝衰亡。讓我們先來看看,王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權力中心的。

明英宗復位後,爲何要祭奠到底自己被俘的王振呢?

從"儒生"到手握大權的"宦官"

王振本身是一個極爲普通的儒生,雖飽讀詩書,但屢試不第,既沒有中過舉人,也沒有考上進士,甚至連秀才也不是。明成祖當時想招一批有學問的老師進宮教宮女們識字,要求必須要是宦官。王振覺得自己有了機會,就這樣入了宮。但在朱棣手下,王振一直沒什麼發展空間,只是一個普通的奴才而已。

直到朱瞻基時期王振才遇到機會。當時朱瞻基在紫禁城設立內書堂,挑選合適的宦官前去讀書,王振就是其一。本身就是書生的他在一衆人裏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爲了佼佼者,別人都叫他先生。

隨後,皇太子朱祁鎮到了讀書的年紀,王振被派去陪讀。到了1435年,9歲的朱祁鎮繼位了,史稱明英宗。大臣都建議太后垂簾聽政,但太后並沒有這樣做,所以就由德高望重的楊士奇、楊榮、楊薄來主持政務。這時的王振已經有了爭權的心思,然而他頭上始終有張太后和一衆大臣的壓制,他只得默默地等待機會。

1442年,王振期盼的機會終於來了。張太后不幸病故,緊接着三楊輔政的格局也被打破,先是楊榮因受賄被揭發,思慮過度而死;而後楊浦因年老多病,不再過問朝事;楊士奇也因兒子殺人一案受到了牽連,不久後便去世了。至此,王振再也無人壓制,很快便開始把控朝政、專橫跋扈起來。

明英宗復位後,爲何要祭奠到底自己被俘的王振呢? 第2張

利用明英宗達到把控朝政的目的

隨着王振權勢的增加,再加上當時朝堂君幼臣老,他的野心不斷膨脹,便有了想掌控英宗的想法,以謀求更高的權力。爲了能夠鞏固自己的權利,王振毀掉了"內臣不得干涉朝政"的規定,然而如此膽大妄爲的行爲,他卻沒得到任何懲處,足以見得明英宗對他的信任。而明英宗之所以如此信任王振,是因爲王振在他童年階段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時爲了把明英宗培養成一位明君,三楊曾多次建議早早的對他開始治國教育。然而王振卻引誘年幼的英宗去玩樂,命人整日教他騎射。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每天在校場玩耍的樂趣,自然是多過那些書上的"之乎、者也"。所以相較於整日逼迫他去學習的衆大臣,英宗自然十分喜愛帶他玩樂的王振,也十分相信他。

王振便憑藉天子的信任樹立威信,大臣中誰巴結他,就會得到重用;要有誰違揹他,不是得到處罰就是被廢黜。

衆大臣看他行事如此,都前來巴結他。其中工部郎中王佑便是個典型。此人雖然儀表堂堂,但沒有鬍鬚,這本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本不足爲奇,有次王振問他:"你爲什麼沒有鬍鬚呢?"他答到:"您老人家都沒有鬍鬚,身爲兒子怎麼能有呢?"這讓王振十分開心,立刻提拔他爲工部侍郎。

有願意同流合污的人,自然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當時,大理寺卿薛瑄和祭灑李時勉不願投靠王振,王振就藉機陷害二人,更是將李時勉戴上枷鎖在國子監門後示衆,以作"殺雞儆猴";御史李鐸因爲碰見王振時不肯下跪,被捕入獄,打個半死;武功中尉指揮使華嵩因和王振侄子打架,竟然被王振剃成光頭,塗上漆,遊街示衆。

這樣任用官員的做法,讓不願和王振同流合污的正直官員,紛紛離職而去。剩下的官員多是不能委以重用的"小人",這就使得當時朝廷烏煙瘴氣。沒有好官,怎麼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呢?

而且王振爲了掌控明英宗,在英宗理政期間,他"夙夜在側",一旦發現別人彈劾他,就下狠手,完全秉承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想法,將上諫的通道堵死了。正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無人對明英宗進行勸諫,他又如此親近"小人",大明自然走向頹敗。而後發生在公元1443年的一件事,充分的表現出了王振"小人"的特點。

有位直言不諱的官員叫劉球,他曾在給明英宗的奏摺中提到:"夫政由己出,則權不下移,皇上臨朝9年,已可以親決事物,使權力歸一。"實際上就在暗示明英宗王振專權。王振在知曉後,對劉球恨之入骨,欲殺之而後快,他便時常在明英宗耳邊詆譭劉球。沒過多久,劉球就被處以極刑,這足以見王振權力之大。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王振常常伴君左右,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皇帝的判斷,甚至有時他的一句話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因此當王振權力過大時,朝臣就會對他產生顧慮,甚至巴結他。長久以往,宦官專權的局面愈發嚴重,而王振也更加狂妄自大,做事更加肆無忌憚。

明英宗復位後,爲何要祭奠到底自己被俘的王振呢? 第3張

"小人"愛財,取之無道

此外,王振此人還極爲愛財,他每天都將大門打開,不分晝夜的任由官員進見。別人前來賄賂他,一律來者不拒。

王佑就曾在衆人面前說,某人以某物送給王振,某人沒有送禮等。結果送禮者得到提拔,沒有送禮者受到處罰。於是,人們紛紛向王振送禮,多至千金,少亦百金左右。時間一久,向王振送禮成了宮中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不送禮,也要受到懲罰。

王振有多富?據記載,他被抄家時,搜出了金銀60餘庫,玉盤上百個,高達六、七尺的珊瑚20餘株,馬數萬匹,其他珍貴寶物無數,足見其貪污受賄的程度。

王振這樣一個"貪官污吏",是不折不扣的奸臣。這樣的做法不僅破壞了當時朝廷上的風氣,難以有真正的人才進入朝堂。且他大肆斂財,影響最大的還是百姓。官員賄賂王振的錢從哪來?還是從百姓手上剝削來的,而這樣斂財的作風只會上行下效,使得整個國家的風氣都被敗壞,也加劇了階級之間的矛盾,爲後期的農民起義埋下了禍根。

就是這樣一個"陷害忠臣"、"無比貪財"的奸臣,明英宗爲何會祭奠王振呢?

在我看來這其實和明英宗的幼年經歷有關,在明英宗眼裏,王振也許只是他的童年時期的一個玩伴。因爲對於9歲的明英宗來說,如何當一個好的帝王,如何平衡朝中勢力是很難解決的問題。而王振的出現,從另一個角度上看,讓他有緩慢成長的機會,並且還有一個愉快的童年。而好朋友想要把控朝政,在他看來或許是分憂解難,何樂而不爲呢?所以明英宗纔會祭奠王振吧。

縱觀王振的一生,可以看出對於這個王朝他就是個奸臣,因爲他的所作所爲,敗壞了這個朝廷,讓整個王朝走向衰亡。而王振實際上宦官的代表,由他們掌權,國家是不會有出路的,要以史爲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