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司馬遷爲何要分成兩部分?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司馬遷爲何要分成兩部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傳承

《史記》經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纔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司馬遷爲何要分成兩部分?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餘篇”,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馮商所續《史記》七篇;劉知幾認爲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記》有兩部,一部在司馬遷的工作場所(宮廷);副本在家中。在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開始把該書內容社會傳播,但是篇幅流傳不多,很快就因爲楊惲遇害中止。

《史記》成書後,由於它被指責爲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爲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爲之作註釋。

在西漢即使諸侯都沒有全版的《太史公書》,東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賞賜宮廷中的《太史公書》也遭到拒絕。因爲《史記》中有大量宮廷祕事,西漢嚴禁泄露宮廷語,因此只有宮廷人員才能接觸到該書。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閱讀該書,其中已經有些篇幅不對宮廷官員開放,到班固父子時,宣稱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賜予《太史公書》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爲十餘萬言”。表明東漢皇室依然不願全部公開《史記》,只讓楊終刪爲十多萬字發表。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唐朝時,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司馬遷爲何要分成兩部分? 第2張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

增補

《史記》在流傳過程中,也竄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今本《史記》中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不是司馬遷所撰寫,明顯有補竄痕跡,如《司馬相如列傳》有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之語,《公孫弘傳》中有漢平帝元始中詔賜弘子孫爵語,《賈誼傳》中有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爲九卿語,等等。而對於《史記》缺篇的補寫,裴駰在《太史公自序》末註文中引三國時張晏的話,說《史記》亡十篇,“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續,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認爲褚少孫補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張守節《龜策列傳·正義》則認爲褚少孫補十篇,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一也認爲褚少孫補十篇。但是,據《漢書·藝文志》、《論衡·須頌篇》、《後漢書·班彪傳》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西漢後期補續《史記》的多達17家。張大可認爲真正補續的只有褚少孫一人,其餘均爲續寫西漢史,大都單獨別行,與褚少孫續補附驥《史記》而行不同[17]。趙生羣則根據有關資料,認爲真正補續《史記》的除褚少孫之外,還有馮商,《漢書·藝文志》對馮商所續《太史公》保留七篇,當是補亡之作;刪除四篇,應是續《史記》之文。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司馬遷爲何要分成兩部分? 第3張

《史記》中哪些屬於竄入文字,古今以來的學者也有許多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適,他在《史記探源》中認爲,《史記》屬於今文學,由於劉歆的竄亂,乃雜有古文說。劉歆僞造《左傳》,凡《史記》中出於《左傳》的內容,皆爲劉歆所竄入。而且,崔適列舉八條理由證明《史記》斷限止於“麟止”(漢武帝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後的記載皆爲竄入。他認爲,《史記》中有29篇爲後人所補和妄人所續,它們是:《文帝紀》《武帝紀》《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書(8篇)《三王世家》《張蒼傳》《南越傳》《東越傳》《朝鮮傳》《西南夷傳》《循吏傳》《汲鄭傳》《酷吏傳》《大宛傳》《佞幸傳》《日者傳》《龜策傳》。崔適還認爲《年表》五至九爲褚少孫所補,其餘妄人所續[19]。崔適的一些觀點頗有偏激之處,朱東潤《史記考索》附《史記百三十篇僞竄考》一文[20],對“十篇亡佚”和崔適提出的29篇補續及其他說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進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駁前人者。

據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史記總論》“史記附益條”,涉及《史記》補竄的篇目有34篇,分別是:

本紀2篇:《秦始皇本紀》《今上本紀》。

表6篇:《三代世表》《漢興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史記》是如何傳承與增補的?司馬遷爲何要分成兩部分? 第4張

書8篇:《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

世家7篇:《陳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齊悼惠王世家》《曹相國世家》《樑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傳13篇:《賈生列傳》《酈商列傳》《張丞相列傳》《酈生陸賈列傳》《田叔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司馬相如列傳》《酷吏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孫所補,有些則是後人補竄。今人張大可經過詳細考釋,認爲竄補篇目除以上34篇外,還有《孔子世家》《韓信盧綰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列傳》,並將所有補竄篇目內容分爲四類:褚少孫等續史篇目內容、好事者補亡篇目內容、讀史者增竄篇目內容、司馬遷附記太初以後事篇目內容。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後記事,凡22人,是司馬遷對歷史變遷“綜其終始”的簡略附記,總計1541字,這些人和事集中在兩件大事上,一爲巫蠱案,一爲李陵案。趙生羣則認爲,《史記》記事迄於太初,太初以後所記載的事件,是後人補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