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打贏匈奴和秦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打贏匈奴和秦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趙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戰國後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具有戰略性意義,影響非常大。趙國從此由盛轉衰,喪失了對抗秦國的能力。

在此之前,趙國有實力對秦國內政指手畫腳,秦昭襄王嬴稷能當上秦王,就是趙武靈王一手策劃的,他認爲嬴稷上位更有利於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打贏匈奴和秦國?

這是一筆收效挺大的投資,趙武靈王活着的時候,嬴稷對趙國的確挺友好。但他萬萬想不到,若干年後,嬴稷會舉全國之力和趙國在長平展開大戰,而趙國敗了。

並且還不是普通的戰敗,戰神白起爲了徹底打擊趙國,坑殺40多萬降卒,趙國青壯精銳盡數損毀。可以這麼說,趙武靈王辛辛苦苦幾十年攢下的豐厚家底,被趙孝成王這個敗家子一朝敗光了。

以上內容,熟悉歷史的朋友估計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長平之戰後,趙國還發生了一系列戰事,例如邯鄲之戰、趙破匈奴之戰,出乎世人意料的是,這些戰趙國竟然還都打贏了。

具體怎麼回事呢?下面就分別說一說。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打贏匈奴和秦國? 第2張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趁勝追擊,直接滅了趙國。兵鋒所向,韓王和趙王險些嚇尿,派出使者蘇代去找秦國丞相范雎行賄。這裏有韓國什麼事呢?引發秦、趙兩國大戰的上黨之爭,就是韓國造成的。

起初,白起打下韓國的野王這個地方,斷絕了上黨通往韓國都城的道路。上黨等於成了一塊飛地,韓王迫於秦國的壓力,把上黨主動獻給秦國,不料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膽大包天地把上黨獻給趙國。到嘴的鴨子飛了,秦國極爲憤怒,這纔有了長平之戰。

因而韓王很擔心白起在攻打趙國的過程中,順手把韓國給滅了,不得不和趙王一起想辦法。他們派出的蘇代也不是一般人,乃是蘇秦的族弟,同樣有條三寸不爛之舌。

蘇代找到范雎,說白起已經立下如此大功,倘若再讓他拿下趙國,肯定會成爲秦王面前第一得意人,秦王若稱帝,白起必爲三公。到了那時候,哪裏還有你范雎的立足之地呢?不如說服秦王退兵吧,韓、趙兩國願割地求和,韓割垣雍,趙割六座城池。

這番話正中范雎下懷。他在秦國屬於外地引進人才,而白起則是土生土長的老秦人,外來派與本土派原就存在矛盾,如果本土派佔了上風,外來派就沒有多少價值。因而范雎不願白起再獲戰功,建議嬴稷休兵。

嬴稷考慮到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損失也很大,便接受了韓、趙的議和。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打贏匈奴和秦國? 第3張

然而,秦軍退去後趙王又捨不得了,六座城池可不是六個包包,誰送誰心疼,朝堂上下也爭吵不休。君臣一咬牙,不給了,打就打吧!

嬴稷大怒,敢涮他的人還沒出生呢!發兵20萬直撲趙國,之後又兩次增兵,每次10萬。領兵的統帥先是五大夫王陵,後是王齕。

爲啥沒有白起?因爲白起認爲,秦國已經錯過了攻趙的最好時機,且邯鄲防禦工事堅固,易守難攻,又是遠離國土客場作戰,後勤和兵力都無法及時補充,此時出兵難以取勝,一再勸諫嬴稷不要發動這場戰役。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打贏匈奴和秦國? 第4張

但嬴稷忍不下這口氣,對白起也比較忌憚,就派了別人領兵。結果正如白起所料,趙王雖不成氣,趙國軍民還是很彪悍的,在老將廉頗和丞相趙勝的率領下,於此亡國關頭奮死抵抗,邯鄲久攻不下。

出於脣亡齒寒的原因,楚、魏兩國又各出十多萬精兵來救,與趙軍裏應外合,秦軍大敗,傷亡30多萬。

此戰過後,秦國暫時蟄伏,趙國獲得了短暫的休養時機。沒多久,燕國主動來挑釁,被趙國成功反擊,廉頗追到燕都,差點滅亡燕國。而燕國的資源,就成了趙國的養分。這也是趙國在秦國強壓之下還能堅持很多年的原因之一。

大家說這燕國是何苦?人說千里送人頭,他們這是千里送資源。

趙破匈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善用兵法,巧設戰陣,殲滅來犯的匈奴騎兵10萬,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取勝的最大因素在於名將李牧。李牧爲趙國鎮守北境多年,牢牢壓制住匈奴南侵的鐵蹄,正是有他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纔不需要防備來自北方的威脅。

李牧是與白起齊名的大將,他的命運也和白起相似,都是被自己效忠的君王冤殺,令人嘆息。只不過白起的死亡,對上升期的秦國損害不算大,而李牧一死,早已衰弱的趙國就完了。

所以,長平之戰後,趙國還能打贏邯鄲之戰,一是因爲家大業大,底蘊尚存,不至於一下子就垮了,且趙國尚武,普通老百姓戰力也很強;二是因爲有廉頗、趙勝等名將;三是因爲楚、魏的救援。

至於趙破匈奴之戰,完全可以視爲李牧的個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