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晉國的故事。

上篇文章,我們說了在當時周平王東遷以後的國際形勢下,各諸侯國爲了爭霸和資源的需要,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而是四處征戰,相互兼併(楚國爲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春秋五霸應運而生,他們紛紛扛起“尊王攘夷”的旗幟,保全了周王朝的最後一點顏面,而作爲大周王朝鼎力之柱的晉國,自然也免不了這一步伐。

帶領晉國走向巔峯的人,叫晉文公,姬重耳。

而定鼎晉文公霸主地位的,則是那一場著名的戰鬥,城濮之戰。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城濮之戰”的勝利,不僅是“廟算”的勝利,也是晉國偉大號召力影響下的必然結果

何爲廟算?正規的解釋出自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中的《孫子兵法·始計篇》: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

而晉文公正是學習了“廟算”的優點和本領,纔在晉楚之戰中一舉戰勝,將楚成王踩在了腳底下。

究竟是怎麼樣操作進行的呢,下面我們一一說明。

一、打擊瓦解楚國同盟陣營,未戰而屈人之兵。

當時的楚成王和晉文公爭霸,不是以一國的力量去爭鋒,而是拉攏中原的小諸侯國,以他們爲前沿兵力,或襲擾、或做先鋒,反正不管如何,只要對打仗有用,就讓這些小諸侯國去做,爲了獲得這些小諸侯國的忠心,楚成王還以婚姻、資源利益爲砝碼,把他們牢牢的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因此陳國、蔡國成爲了楚國的打手,曹國和衛國成爲了楚國的幫兇。

面對楚國這樣的步驟安排,晉文公在戰爭之前先從楚國並不怎麼“牢固”的同盟下手,爭取在真正的戰爭之前,先消滅楚國的實力爲好,要不一旦戰爭打起,這些小國家絕對會給自己來個“火燒後院。”

其實在城濮之戰開始前,晉國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 、 衛, 楚必救 之,則 齊、 宋免矣” 這樣一 個總 的作戰方針。

爲了有效的實施自己的方針,晉國第一階段先從衛 國下手,初戰取勝, 爲晉、齊之盟 奠定了基礎, 也逼迫魯國從楚的陣營中分化出來。第二階段圍曹,入曹。至此, 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都被征服,大大地削弱了楚國的力量。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第2張

二、極力盟好周圍大國,爲戰爭的勝利尋求外部的助力。

既然楚國內部的力量削弱了,那麼 自己的外部力量也要準備好,做到以防萬一。

前面我們說到“楚始得 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 、 衛, 楚必救 之,則齊、 宋免矣”,就是這個行動的第一部分綱領。

在第二部分綱領中,晉文公使用寵臣先珍之謀,使齊 、 秦兩國 “喜賂怒頑” , 與晉結爲聯盟拒楚 , 以解除晉 國的 後顧之憂。

經過這兩個步驟,齊國、秦國、宋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紛紛從晉楚之戰中解脫出來,作壁上觀。而楚國的小弟國家,也就只剩下“死忠”的陳國、蔡國了。

三、正面瓦解楚國戰力,晉國霸主地位鼎成。

在與楚國的正面交 鋒中, 晉 國恰當 地選擇了 戰場 , 避開楚國主力部隊的 鋒芒 , 然後以下軍對組成楚右翼部隊 的陳、蔡兩國軍隊 發起進 攻, 楚右師戰敗。 然後 以僞循 , 誘敵深入的方法以上軍攻楚左翼部 隊, 楚左師 潰。

這樣晉國就造成了事實上對楚的優 勢, 掌握了主動權 , 使自己處於有利的 戰略地 位 , 從而取得了最後 決 戰的勝利。

孫子主 張在作戰指導上 要 “致人而不致於人 ”,主張 “ 廟算”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

晉文公的作爲,可算是孫子這一說法的有力例證。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第3張

這裏還要說一則小故事,話說重耳流亡楚國的時候,成王問他,他日富貴了何以報之。重耳思索了下說:假如以後真富貴了,如果兩軍交戰,我軍必退避三舍,以謝今日之誼。

城濮之戰時,爲了驕楚人之兵,也爲了表明自己講究誠信,兩軍對壘時,重耳下令三軍後撤,楚國元帥子玉輕敵,縱兵在後抄略,晉軍退避三舍之後再次攻擊,這個時候楚軍的陣型已經大亂,加之有人在楚軍後面大喊“楚軍敗了”,楚軍驚慌失措之下,自亂陣腳,被身蒙虎皮的晉軍戰馬一衝擊,立馬大敗。

不管這個故事是否爲真,在兩軍對壘時還想着別人“情誼性的幫助”,簡直愚不可及,戰爭中哪有情義可言?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一舉成爲繼齊桓公之後的春秋第二任霸主。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第4張

“三家分晉”,物極必反,晉國竟然因強而亡,從此之後,世上再無禮樂春秋

“城濮之戰”後,晉國成爲了中原霸主,威風了一百多年。

但是隨着楚國楚莊王的崛起, 晉國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戰,隨後兩國圍繞爭霸,又掀起了一場場腥風血雨。

最終在“邲之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進逼中原國家,迫使鄭、許歸附,繼而滅蕭,又攻宋並使其與楚媾和。這樣一來,中原主要小諸侯國皆背晉向楚,楚莊王遂大會諸侯,成爲中原第三任的霸主。

此時的晉國,因爲作爲大周王朝的最強“武脈”,在逐年消滅赤狄部族的戰爭中,以戰養戰,保持住戰鬥力的同時,國力有所恢復。

在後來的晉悼公時,晉楚再掀爭霸狂潮,當時的其他國家今天朝晉,明天朝楚,好不熱鬧。

在晉楚爭霸的主要戰爭中,雖然晉國在城濮之戰、穎北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等戰役中先後擊敗楚國,並先後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焦夷之戰和湛阪之戰等戰役中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不斷退卻;但中原各國連經戰火之苦,疲睏不堪。

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出面促成晉、楚之間的弭兵大會,與會中原各國(共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參加)奉晉、楚兩國爲共同霸主,平分霸權。

在晉國爭霸天下告一段落的時候,自己國內的核心問題終於慢慢露出了水面,那就是公室空缺後的權力繼承問題慢慢的過渡到了外姓卿士手中,並最終顛覆了晉國。

早在 晉文公重耳流亡他國的時候,心中對公室和外姓卿士就有了分別,在他看來,公室是霍亂“禮樂”的根源之一,從魯國的魯魏公殺魯幽公到齊國的桓公死後之亂,無一不是這種看法的有力鐵證。

作爲周公封國的魯國和姜子牙封國的齊國,最擁護禮樂制度的國家,都是因爲公室作亂,最終纔有了“禮樂崩壞”的現象出現。

姬重耳的看法是,禮樂還是要維護的,周天子還是要尊崇的,但是公室必須是要禁止甚至剪除的。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第5張

因此,即位後,晉文公大力遏制公室,並且廢除公室,公室人員基本得不到任何權力,並且在軍隊中“制六軍,卿士各一領之”,作爲陪伴過晉文公流浪的外姓卿士,瞬間獲得了大量世襲的權力、資源和土地。

慢慢的,“流亡六卿”的後代們,心中便有了其他的想法。

終於,在 晉悼公之後,晉國公室的後代們越來越無能的時候,養精蓄銳許久的外姓卿士們終於露出了他們帶血的獠牙。

晉國六卿士, 範氏、中行氏先後被智氏消滅,從此智氏一家獨大,韓氏、魏氏、趙氏則是抱團取暖。

可是智伯還是不準備放過韓趙魏,便向三家索要地盤,韓、魏忍一時之難,給了,趙國不給,便被智伯率領韓魏攻打,在在趙氏差點被滅的時候,趙氏派人聯繫韓魏,講明瞭“脣亡齒寒”的道理。

於是,三家聯合,滅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也瓜分了晉國的天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地位,並分三家爲候,晉國滅亡。

晉文公因爲卿士力量而稱霸,但是更因爲卿士力量而使晉國滅亡。

生和死,始終是一對孿生兄弟。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就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第6張

結語:

晉國,從叔虞建國,到三家分晉,維繫了整整657年。

在這六百多年裏,晉國充分的發揮了他大周王朝武脈的力量,北抵戎狄,南御“楚蠻”,在維護周朝的禮制和階級統治中,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心力。

在這個過程中,有過“曲沃代晉”的“禮樂崩壞”,但是也有“合縱諸侯,一匡天下”的“盛世榮譽”。

當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稱霸時,他絕對不會想到,自己引以爲傲的霸主地位,給晉國竟然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歷史的煙雲過去,世上已無春秋。

晉國就到這裏,下篇我們將會走進宋國,看這個商王后裔 如何在大周王朝實行他所認爲的“仁義”,如何在殘酷的商法和文明的周禮之間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