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兒童都讀哪類的書?爲何現在很少有人讀了?

古代兒童都讀哪類的書?爲何現在很少有人讀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蒙學, 辭源中解釋爲今之小學, 自是指幼童的教育和學習。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用於啓蒙教育書,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因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形式生動活潑、語言簡潔、琅琅上口, 特別適合兒童特點, 深受歡迎, 因而盛行於世, 並顯現出極強的生命力。

古代兒童都讀哪類的書?爲何現在很少有人讀了?

《漢書·食貨志》中講, “八歲入小學, 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 始知室家長幼之節, 十五入大學, 學先聖禮樂, 而知朝廷君臣之禮。”由此可知, 蒙學教育有它明顯的階段性, 不同的階段, 而又有不同的教學原則, 因此, 所用教材的內容也不同。

識字類課本, 這是幼童初步掌握基本文字工具和說話能力的最基本的教材。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識字課本是漢朝人史游所編的《急就篇》, 後逐漸產生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各種雜字類的以識字爲主要內容的課本。這些課本雖然也包含了一些自然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 但主要還是以識字和閱讀訓練爲目的。

知識類課本。這是主要爲增加學生知識層面, 所以選材比較廣泛, 但廣泛中每種圖書的側重又有所不同, 有以介紹人物故事爲主的, 如《龍文鞭影》, 有以介紹歷史演進爲主的, 如《四字鑑略》, 有以介紹自然、掌故和社會常識爲主的, 如《幼學瓊林》等, 應該說明的是, 這些圖書的知識側重面雖然不同, 但卻又都是互相關聯的, 都包含有自然、社會、歷史、人生等多方面知識, 縱觀歷代編選的蒙學讀物, 幾乎每一種都具有這個特點, 這也是我國傳統蒙學教育的一大特色, 這一特點始終貫穿於蒙學教育的整個過程, 從而真正達到了《易經》上所說的“蒙以養正”的目的。

儒家類課本,這是比較粗淺的儒家道理的圖書。古人在這方面確實煞費苦心, 無論教師, 學者, 還是父母, 都非常重視兒童人品志向培養, 於是有關初級道德修養內容的圖書大量涌現, 如《弟子職》、《弟子規》、《孝經》以及各種家訓, 最具代表性的是歷代所編的家訓, 雖然各個時期價值觀念不盡相同, 但對於做人的普遍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 從而爲學童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進而爲將來修齊治平之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中不少爲家庭教育的名篇。

古代兒童都讀哪類的書?爲何現在很少有人讀了? 第2張

詩歌類課本。自唐以後, 一個人的才識往往表現在吟詩作詞上, 或是抒情, 或是言志, 往往以詩詞寄之。除了道德文章, 學詩屬對已成爲學子的必修課程, 所以先生們對學童屬對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 先從單字開始, 循序漸進, 然後可以屬對, 直到能做成五、七言的詩歌, 這方面除了以《笠翁對韻》、《對類》等課本入門外, 還選擇了許多前人的好詩作爲課本, 流傳下來的有《神童詩》、《千家詩》及《唐詩三百首》等。隨着學習的深入, 內容的不斷增多, 同時也由於學童經過初級的學習, 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讀寫能力, 開始產生求知的願望, 所以希望看一些內容較深一點的書籍, 於是出現了一些散文形式的課本, 內容多是歷史和人物故事, 有些圖書還配有插圖, 使其圖文並茂, 很能引起少年兒童的興趣, 特別受他們的歡迎, 但是這類課本流傳下來的不多, 較有名的有《日記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