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匡胤治軍到底有多嚴?看看他制定的軍法軍規

趙匡胤治軍到底有多嚴?看看他制定的軍法軍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國帝王在制定朝綱、駕飄羣臣、發展經濟、政治謀略、軍事手段思想文化、民族關係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推動着歷史的進程。作爲開國皇帝,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他們都是當時的成功人物。解讀開國皇帝,剖析中國歷史,還原其真實的面目,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寶貴的人生智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以仁德治天下。在建國之初,他以寬容的氣度包容了後周的舊臣和周世宗的兒子;在治國的過程中,他對待將士和敵人將領也顯示了一代仁君的寬容風範。對別人顯示出寬容的氣度,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對自己來說,是體現了自己博大的胸懷,使自己的眼界豁然開朗。對別人來說,做過的錯事能夠得到原諒,勢必產生一種知恩圖報的感激之情,爲己所用。被後人稱爲寬厚仁慈的趙匡胤,在這方面做的要遠比曹操高明許多即使是對待敵人,趙匡胤也充分體現出寬容和大度,不濫殺降卒,不驚擾地方,每攻佔一地,必先安民,更何況對待自己的文臣武將呢?

早先趙匡胤在遊歷期間,曾一度衣食無着,到達當時的復州(今湖北天門)時,他去投奔父親原來的同僚、復州防禦使王彥超,希望王彥超能看在父親的面子上,收留並提攜一下自己闖出一番事業。可是,當時王彥超看到趙匡胤窮困潦倒,不願收留他,只是看在他父親面子上拿出十貫錢便打發了趙匡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想到後來趙匡胤竟然當了皇帝,王彥超反而仍是一個臣子。一天,趙匡胤在宮中設宴招待羣臣。酒酣耳熱之時,趙匡胤偶然發現了正在座席之上的王彥超,不由想起了當年他流落時的窘況和十貫錢的事。

趙匡胤治軍到底有多嚴?看看他制定的軍法軍規

趙匡胤忍不住便問起王彥超:“昔日我落魄之時,到復州投奔於你,你爲何將我拒之門外?”王彥超一聽此話,立刻嚇得酒意全無,驚慌中答道:“當時臣下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刺史而已,一勺之水哪裏能夠容得下您這條神龍呢?假如臣下我當時收納了陛下,陛下怎能有今天呢?”趙匡胤聽後,覺得回答巧妙,遂撫掌大笑,繼續與大家喝酒作樂,此事也從此打住。事後,王彥超還擔心趙匡胤會對自己不利,但最終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王彥超的官場生涯一直比較順利。

趙匡胤在流浪期間遇到的另一件尷尬的事情是在隨州(今湖北隨州)。時任隨州刺史的董宗本也是趙匡胤父親的老友,他雖然顧及老友的面子,收留了落難的趙匡胤,但他的兒子董遵誨卻打心眼裏看不上趙匡胤,這個遠道而來的流浪者,經常藉故羞辱、打擊趙匡胤。趙匡胤經過磨歷也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所以處處忍氣吞聲,讓着董家這位少爺。趙匡胤當上皇帝后,董遵誨也在朝中爲臣,任驍武指揮使,每次見到趙匡胤都是心驚膽戰,生怕趙匡胤提及舊事,治自己的罪。

有一次,趙匡胤在便殿之上召見董遵誨,董遵誨以爲趙匡胤要和他算老賬,自忖死罪難逃,便要自殺。他的妻子卻表現出了不凡的見識:“等到皇上要你死時,再去死爲時,不晚。萬乘之主,豈會小肚雞腸同你計較過去的一點私嫌舊怨?”在董遵誨朝見之時,有人因爲聽說皇上,的舊事,以爲趙匡胤要治罪於他,便趁機上奏董遵誨的不法罪狀十餘條。企圖落井下石,置董遵誨於死地。然而,如乎大家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趙匡胤不但沒有治罪於董遵誨,反而令左右將他攙扶起來,和顏悅色地對董遵誨說:“我現在正在赦罪賞功,怎麼還會算計以前的不快之事呢?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我仍然會重用你的。”董遵誨聽完,深受感動,感激趙匡胤不念舊惡的寬大胸懷,決心以死效忠於皇上。

趙匡胤治軍到底有多嚴?看看他制定的軍法軍規 第2張

後來,董遵誨受命鎮守邊地,爲通遠軍使,十分盡力,屢立戰功。當董遵誨派人赴京向趙匡胤進獻良馬時,趙匡胤將自己所穿的珍珠盤龍衣脫下來賞賜給他。大臣們紛紛反對說,臣子不能穿這麼貴重的衣物。趙匡胤卻說:“我與董遵誨的關係不同於一般人,用不着計較很多。況且,我派他爲國家戍守邊地,也不能計較太多。”另外,當趙匡胤得知董遵誨的母親流落在契丹人控制下的幽州,母子多年未得相見的情況後,多方設想,重賂邊民,將他的母親偷偷地接回來,使母子二人團聚。所有這些,都讓董遵誨一家感激涕零,還怎能不爲皇帝肝腦塗地、鞠躬盡瘁呢?

趙匡胤治軍到底有多嚴?看看他制定的軍法軍規 第3張

趙匡胤一向治軍嚴明,對於膽敢違抗軍令、不服從軍紀的將士,他,一律按軍法從事。即使是屢立戰功的宿將老友,趙匡胤絕不縱容姑息,也能功過分明,獎功罰過。王全斌在國家統一過程中戰功卓著,屢次受到嘉獎,並得到雪夜千里送裘衣的殊榮。但他在伐蜀時違背軍令,擅自妄爲,造成極其惡劣的後果,遭到趙匡胤嚴厲斥責,最後丟官去爵,老死鄉里。對於讀書人,趙匡胤一向是寬厚大度的,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而且文人犯了過錯,一般都會得到較輕的處罰。然而,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那麼等待他的將是嚴厲的處罰。

對於違反法令的官員,趙匡胤依律辦事,尤其對那些貪贓枉法之徒,用《宋史·刑法志》中的話來說,就是“宋興,承五季之亂,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趙匡胤對玩忽職守的官員,或減俸或免官,或除名或降職。建隆二年(961年),大名府館陶縣民郭贄狀告官員括田不均。趙匡胤當即派人前往覈查,查清後,將縣令程迪施以杖刑並流放海島,將括田使常準連降兩級。對枉殺百姓、草菅人命的官員,大多處以極刑。即使當時沒有發現,後來被人告發屬實的,也同樣予以追究嚴懲。據記載,開寶元年(968年),監察御史楊士達因“鞫獄濫殺人”而被處以棄市之刑。

對於貪贓受賄、以權謀私的官員,大多視其貪賂的數量而量刑,一般處罰都比較嚴厲。因此,死於此事的官員也相對較多。僅開寶四年、五年這兩年中,就有六位大臣犯此類罪行而被處以棄市或杖殺。其中,有右千牛衛大將軍桑進興因“監陳州倉受賄”而被棄市,監察御史間丘舜因“通判興元府盜用官錢九十萬”而遭棄市,太子洗馬王元吉因“知英州受贓不法”而被棄市,殿中侍御史張穆因“通判定州犯贓錢百萬”而遭棄市,右拾遺、通判夔州張恂因“受贓”而被棄市,內班董延諤因“監車營務盜粟,累贓數十萬”而遭杖殺。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直是儒家治世的千古良言。對別人寬容,並不是說明自己軟弱,而是一種心態、一種修養。它包含的哲理其實非常深奧,也只有懂得此理的人才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技巧。俗話說,與人方便,便是與己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窮追猛打。寬容之心與狹隘之心對比,更能顯示出不同的效果,一個是收天下之心爲己用,一個是奪己之財富於無形。對於智者而言,大多以寬厚見長,因此也爲自己留下一個寬厚的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