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真相是什麼

爲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安祿山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安史之亂的爆發客觀上來講是經濟原因、階級矛盾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當時種族矛盾的原因,畢竟歷史上從未記載過安祿山打過什麼著名的大仗、勝仗,倒是記載了安祿山經常以宴會的名義誘殺契丹、奚的首領,並將殺人原由說成是唐朝逼迫,從而激發種族矛盾,爲其所用。

但最主要的原因肯定不會是任用胡將,還應該是當時唐朝統治集團的腐朽沒落,尤其是唐玄宗晚年的嚴重怠政。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張祿山、劉祿山起兵作亂或者叛亂。安祿山是河北營州人,是胡化最嚴重的幾個地區之一,其母親是突厥人,父親可能是個白種慄特人,後來他母親改嫁給一個姓安的,改名叫安祿山,因爲從小在這片地區長大,對於這片地區非常瞭解,跟各種不同民族的人做過生意,會六種語言,由於家境貧寒,所以形成了非常能吃苦,擅於揣摩大人物的心思的性格,這些都在其後來的發跡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爲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真相是什麼

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安祿山結識了駐守河北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被其看重,張守珪作戰之前派很多人去抓幾個敵軍的舌頭,別人總是不行,但是安祿山總是次次成功,所以把他升爲偏將,後來在作戰中,安祿山都非常的英勇,總是受到張守珪的保舉,九年之後,已經做到了北方三個藩鎮之一的平盧地區的節度使了 。大唐主力一直是漢朝百姓軍隊爲主,安祿山手下也是漢軍漢將,大唐四五十萬藩鎮兵大部分都是漢朝百姓,安史之亂後,數十萬漢朝百姓在內亂中互相傾軋,中央權威下降後纔出現的。站在安祿山的角度看,起兵作亂是不明智的。安祿山認楊貴妃爲乾媽,在當時的大唐被認爲是國戚宰相楊國忠的胡奴。

事實上確實如此,安祿山的步步高昇離不開楊國忠的支持,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是楊國忠處理不當必反安祿山。這時站在楊國忠的角度看,你安祿山如果有腦子,主動請罪,起碼可以保榮華富貴。誰知道安祿山沒腦子,起兵作亂了。損人不利己,最後被自己兒子殺了,自己兒子又被史思明殺了,史思明也沒個好下場。最後造成了什麼結果呢?整個大唐武力失控,下克上,幾乎所有的軍隊都成了驕兵悍將。不聽調遣更是家常便飯。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安祿山拉攏的其實只是胡漢中的投機分子,和安祿山的本部常備軍,將帥率領的底層士兵及很多部落兵。河北地區當時士民的主流民心並沒有向着安祿山,這還是在安祿山長期經營河北的前提下,河北地區反對安史的胡人和漢朝百姓自然很多。

爲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安史之亂高峯時期,河北地區主要官軍之一的平盧軍,聯合河北官軍內的高句麗集團,在劉正臣率領下反正,襲殺安祿山派駐的官員,一度收復幽州,幾乎把安祿山留守幽燕的親信一網打盡,屢次擊敗叛軍和投靠安祿山的契丹與奚,後來因爲長期在敵後作戰,後援不及,再加上聽聞潼關失守,知道自己獨木難支,才被迫渡海到山東。不可否認安祿山起兵作亂的時候幽燕有很多人反對他,畢竟在哪朝哪代,起兵作亂之初,忠於朝廷的人還是很多的,但是就安祿山起兵到攻破洛陽這一段時間,河北郡縣開城投降者仍然是多數。很多人認爲,河朔對關洛的離心傾向從唐初就開始了,也是安史之亂能鬧得這麼大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安史之亂又反過來加強了河朔的離心傾向,尤其是唐庭鎮壓叛亂不力,導致河朔長期割據之後,這種原本就存在的離心傾向以一種制度化、明確化的方式確定下來。

安祿山守西北,高仙芝郭子儀守西北。結果安祿山反了,朝廷幾乎拿不出軍事力量來抵禦,只能調西北的郭子儀李光弼勤王。結果發現,光是郭子儀也不行,萬般無奈之下,朝廷僱傭了回紇人組織協助剿逆,代價就是攻下兩京後,回紇可以合法劫掠財富子女。這種無奈的軍事實力造成了安史之亂八年。朝廷希望越快結束戰爭越好,安祿山死後,史思明先降而後叛,說明了朝廷無力鎮剿的虛弱,怎能任叛軍說叛說叛,說降就降。反覆無常者必有後患。主要原因,就是朝廷的綜合國力實在虛弱不堪,財政軍事都不行。結果直接導致了,地方徹底看透了朝廷,地方採取藩鎮割據,變成了合法的叛軍,合法的獨立割據。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認爲安祿山翻不起大浪,事實也是如此。

爲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因爲一年之後,安祿山就在重重困境中被兒子殺了。這也是唐玄宗誤以爲安祿山足夠理智,而安祿山起兵作亂實際上是石樂志。正因爲唐玄宗不認爲安祿山能夠翻起大浪,所以他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西北,他擔心太子趁機把自己趕下臺,所以纔有了那一系列事件。如果你從唐玄宗的角度出發,自然會明白一個道理:在馬嵬兵變之前,他的所作所爲全部是圍繞着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當然了,並沒有說唐玄宗這個做法對,只是證明,唐玄宗並不是個老糊塗,他的出招方式依然足夠理智。安祿山本人的野心以及其與楊國忠等人的固有矛盾,最後釀成了安史之亂。所以,安史之亂的爆發不是偶然的,這是經濟基礎變化的結果,是積重難返的結果。

某種程度上來說,帝國的危機從唐玄宗忘記歷史經驗,建立了募兵制度之後,已經是積重難返,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一切都與均田制密切相關。將領都是要採用堅守潼關的策略,可是玄宗和楊國忠,讓潼關正面出擊。哥舒翰帶着部隊一出潼關,就被圍攻潼關,6個月幾乎整個全軍覆滅20萬隻剩8千人。潼關就此失守,唐玄宗就逃了,安史之亂髮展成這樣,完全是唐玄宗一人之過錯。安史後的大唐,中央逐步走向有名無實,而地方勢力則是有實無名,兩者都無法重建穩定的統治秩序,整個國家自然會陷入長期的混亂。最後大唐中樞逐步徹底走向崩潰,名實不存,地方不再拿大唐當回事,名實俱全,逐步重新自行構建了一套新的政治體系,才逐步結束混亂。

爲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真相是什麼 第4張

最後,只要安祿山不兼任三鎮三度使,或者到達一定任職期限後,就上調中央任職文官,安史之亂就不會爆發,或者延後幾十上百年都有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史之亂又是必然,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李唐到了李隆基這一代,祖宗遺澤已消耗怠盡,從皇帝個人能力來說已經是逐次遞減,李隆基後期既想着大唐盛世一起延續下去,又不想自己親自上場,只想躲在幕後個人享受,被眼前的盛世繁華矇蔽了雙眼。從這點上來說,他甚至不如晚清的女主慈禧,對漢朝實力派拉攏分化瓦解,爲晚清續了幾十年的命。安史之亂爆發後,連續幾代皇帝得了疑心病,完全不信任軍事將領,一個平叛拖了八年,如果這時李唐能有一個李世民的這樣的皇帝,加強對胡族邊疆的管理約束,文化上加速強制同化,當時還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是完全可以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