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澶淵之役中宋朝爲甚還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麼

澶淵之役中宋朝爲甚還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澶淵之役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以換取其支持稱帝。從此,南方的漢族政權便失去了一道抵禦北方遊牧勢力的重要屏障。大家都知道,遊牧民族以騎兵爲主,在平原上所向睥睨,但在山地則難以發揮優勢,而燕雲十六州恰好多山地。

北宋建立後,宋太宗先後兩次北伐遼國以收復燕雲十六州並完成統一大業,然而都失敗了,從此愈發被動,由主動進攻轉爲了戰略防守,不得已採取了許多禦敵措施。

遼國乘機轉守爲攻,多次大舉南下侵略。公元1004年,遼國舉全國兵力進攻北宋,後者又一次陷入危險。幸運的是,當時的宰相寇準表現出了極高的責任擔當,在他的作用下,北宋轉危爲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寇準究竟做了什麼?竟能讓北宋從澶淵之役中全身而退?一、運籌帷幄,提出良策

公元1004年,遼準備大舉南伐時,寇準即上奏請求宋真宗,希望朝廷加強對精銳部隊的訓練,同時調動兵馬守住重要的關口。同年9月河北邊防報告遼軍即將到來,寇準卻表現得十分淡定,不驚不慌。宋真宗知道後很奇怪,寇準胸有成竹地說:“陛下欲了此事,不過五日爾。”

澶淵之役中宋朝爲甚還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麼

寇準的辦法就是請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士氣。在他的連續督促下,宋真宗決定親征,召集大臣們確定明確的出征日期。因各方意見不統一,前往澶州的時間一再延後。

正在朝廷還在討論什麼時候前往澶州時,約20萬遼軍已展開進攻,幸運的是,遼軍雖然打了一些勝仗,但敗仗也不少,總體來說沒佔上風。先是先鋒部隊被魏能、石普擊敗,銳氣大減。然後田敏又擊退了進攻北平寨的遼軍。接着後者圍攻岢嵐城,又被賈宗擊退。針對遼兵深入,雙方交戰各有勝負的戰略相持情況,寇準上了《論澶淵事宜》。

他在奏疏中提出要派遣楊延郎、田敏、王超等人帶兵進入遼國境內,目的是“傍城牽制,敵必懷後顧之憂,未敢輕易深入。”並再次請求宋真宗親征,在澶州督戰,既能鼓舞士氣,還可以隨時根據形勢變化確定應對方法。

寇準的這些主張,讓遼國感到北宋準備充分,想要獲勝是很困難的。所以當北宋提出議和時,蕭太后也同意了。宋真宗雖然相信遼國的誠意,但拒絕了割讓土地的要求的條件,所以議和破裂。北宋這種不屈服的外交姿態,迫使遼國發動了第二輪攻勢。

二、力排衆議,力主親征

九月中旬,遼兵進駐陽城澱後,分爲東、西兩部,分別向瀛州、祁州推進。

十月初六,東路軍抵達瀛州城下,晝夜攻城,一刻也不停歇,但即便有蕭太后親自督戰,還是沒有取得勝利,雙方相持十多天後遼軍撤退。

十月十四日,西路軍攻陷祁州。同時,在遼軍北面的張凝、田敏帶兵進入遼國境內,重創了在易州的遼軍。但蕭太后不顧後方失守的被動局面,命令主力繼續南下。

澶淵之役中宋朝爲甚還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遼軍的這一舉動讓北宋朝廷十分震驚,完全打亂了原來的軍事部署。參知政事陳堯叟都請求宋真宗離開國都,前往金陵或者成都,以避鋒芒。原本確定前往澶州的宋真宗也猶豫了,他舉棋不定,問寇準應該怎麼辦。寇準先批評了陳堯叟,說:“爲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並指出,“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政,賊自當遁去。”提出“堅守以老其師。勞逸之勢,我得勝算矣。”堅決反對宋真宗離開國都。

宋真宗的抗遼信心終於堅持下來。寇準趁熱打鐵,再次請求宋真宗前往澶州。爲排除朝廷中其他怯懦避戰的官員干擾阻礙,寇準又薦舉王欽若鎮守戰略要塞大名城,宋真宗批准了這一請求。這樣,在寇準的精心策劃下,北宋的抗遼部署順利推進。

十一月二十日,遼軍攻陷德清城。同日,宋真宗正式出發,四天後進駐韋城縣,調集當地民衆鑿開黃河的封冰,以防止遼軍騎兵渡河。與此同時,遼軍主力已抵澶州北城。

三、督促真宗過河,安定軍心

遼軍主力抵達澶州的北城後,就立即其包圍,守將李繼隆等人積極防禦。

值得一提的是,遼軍統帥,也是南侵方案制定者之一的蕭達覽在勘察地形時被宋軍射死。蕭太后聽聞後痛哭不止,失去了主帥的遼軍士氣大爲受損。但蕭達覽的戰死沒有延緩遼國的入侵步伐,遼軍主力仍然圍攻澶州,餘部分兵繼續南進。從這裏大家也可以體會到遼國的侵略決心多麼堅定。

十一月二十五日,遼軍又攻下通利,有了繞開澶州,進逼北宋都城汴梁的勢頭。宋真宗還在韋城縣時,聽聞前線再次告急,羣臣中又出現了遷都的聲音,他再次急召寇準商討對策。《續資治通鑑》記載,寇準說:“羣臣怯懦無知,不異於鄉老婦人之言......陛下惟可進尺,不可退寸。”

寇準狠狠地把怯懦畏懼的大臣罵了一遍,並直接挑明一旦遷都,我方氣勢便會崩潰,馬上就面臨萬劫不復之勢了,到時真的是生死存亡之際了。可宋真宗仍舉棋不定,寇準只好聯合殿前指揮使高瓊,再次表達了只要宋真宗進駐澶州,自己願意赴湯蹈火,甚至獻出生命和遼軍不難打敗之意,終於使宋真宗下了進駐澶州的決心。

二十六日,宋真宗到達澶州南城。澶州因橫跨黃河兩岸,分爲南北二城,中間有浮橋相連。當時,北城已被遼軍包圍,很多大臣一見這陣勢就嚇壞了,都勸宋真宗住在南城,既有安全保障,一旦北城被攻破還能方便撤退。在這種情況下,寇準再次力排衆議,堅持請宋真宗渡河,在北城督戰。《續資治通鑑》記載,寇準說:“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且王超領勁兵屯中山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徵鎮赴援者日至,又何疑而不往?”

澶淵之役中宋朝爲甚還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聽了寇準的一分析,宋真宗才渡過黃河,進駐北城。在他登上城樓後,宋軍看見標誌着皇權黃龍御蓋出現,踊躍歡呼,士氣大振,“聲聞數十里”。遼軍很吃驚,沒想到對方皇帝竟然親自到前線督戰,“相視驚愕,不能成列”。宋真宗視察營寨,慰問了各方將領,並把酒、肉、錢、糧賞賜給將士們,這一舉動。

值得表揚的是,宋真宗即使督戰,也沒有收回指揮權,而是充分信任守軍將士,“盡以軍事委準,準承製專決,號令明肅,士卒喜悅。”

不久,遼軍發動進攻,宋真宗親自督戰,戰場上鑼鼓齊鳴,殺聲震天。由於宋軍士氣高漲,遼軍死傷慘重,迅速敗退。儘管如此,接下來的幾天宋真宗仍坐臥難安,不時派人查看寇準的動靜,得到的回報都是寇準“晝夜鼻聲如雷”,“命庖人斫鮑”,“每夕與知制詔楊億痛飲,謳歌諧謔,喧譁達旦。”宋真宗聽後,有了心理安慰,高興地說:“得渠如此,吾復何憂乎!”

正是寇準的不急不躁,淡然自若,能夠穩定軍心,成爲了宋軍獲勝的心理保障。

四、和談中力保國家利益

從我上面的介紹裏大家已經知道澶淵一戰,遼軍主帥蕭達覽戰死,後來遼軍進攻又被擊退。宋軍這兩次的勝利,雖然沒有重創遼軍,但的確狠狠地打擊了遼軍士氣。宋真宗親征使得戰場的有利態勢逐漸傾斜向宋方,於是遼軍主動請求議和。

但是寇準不答應,他想利用當時遼軍腹背受敵的劣勢,沉重打擊對方,然後乘勝追擊,使對方臣服於大宋,這樣才能在談判中處於有利地位,幽雲十六州纔有可能被收回。寇準認爲,只有這樣做,才能“保百年無事。不然,數十歲後,戎且生心矣”。他擔心只要幽雲十六州還在遼國手裏,等他們恢復元氣後,還會繼續南侵。

按理說,寇準想法是十分正確的,可宋真宗骨子裏還是畏懼遼軍,對繼續作戰比較牴觸,認爲“數十歲後,當有能扞禦之者。”他認爲以後會有能應付局面的人出現,現在只要遼國退兵,他就同意議和。在是否議和的問題不明朗時,原來留守汴梁的另一位宰相畢世安來到了澶州,他力勸宋真宗給遼國大量銀幣,以達成和議。

澶淵之役中宋朝爲甚還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麼 第4張

由於寇準的主張與主和派不符,於是他們向宋真宗告狀,誣陷寇準想乘機掌握兵權,擁兵自重。大家要知道,軍權對於統治者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牢牢抓在手裏,落入他人之手就有可能會有反叛,所以宋朝對於統領軍隊者有此企圖是非常忌諱的。在主和派的連續攻擊下,寇準不得已同意議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遼營商談議和事項,他的意思很明確,只要不割讓土地,錢不是問題,甚至100萬歲幣都可以。寇準知道後,急忙將曹利用召至軍營,告誡他“雖有敕旨,汝往,所許不得超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勿來見準,准將斬汝。”寇準的底線也很清楚,就是最多30萬歲幣,否則結束談判。

讓人欣慰的是,曹利用不負寇準所望,經過多輪談判,宋遼雙方終於在公元1005年1月達成了澶淵之盟,規定兩國結爲兄弟之國,後者每年送給前者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爲邊界。自該盟約訂立後,遼宋就結束了多年的戰爭,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和平。

澶淵之役的勝利和澶淵之盟的出現,促進了河北地區的安寧,有力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遼宋兩國不再因無休止的戰爭而使生靈塗炭,雙方保持了長期的和平,友好交流成爲了此後兩國關係的主流。

寇準爲北宋在這次戰役中能全身而退,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國家英雄”,他的責任與擔當被世人所敬佩。然而讓人傷感的是,寇準的仕途在此之後十分不順,數次遭到貶謫,人生可謂多次大起大落。他於公元1023年病逝於雷州,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