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澠池之會的時候,爲什麼趙惠文王能夠全身而退呢?

澠池之會的時候,爲什麼趙惠文王能夠全身而退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戰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是一個比較樸實厚道的國家,特別在春秋時代,國家信用還是比較高的。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走上一條純實用主義的路線,到了張儀等縱橫家登上歷史舞臺,外交更是無底線。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秦昭王約定與楚懷王會晤,結果竟然把一國之君給扣留軟禁了。然而,秦昭王在與趙惠文王會晤時,趙惠文王卻最終全身而退,這是爲什麼呢?對此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下這個話題。

澠池之會的時候,爲什麼趙惠文王能夠全身而退呢?

第一,秦國有意與趙國結盟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與秦國的戰略有關。先來說說澠池之會的歷史背景。在澠池之會前,齊國由於遭到以燕國爲首的五國聯軍討伐,差一點亡國,從此被踢出諸強的第一陣營。而趙國則由於“胡服騎射”改革,國力突飛猛進,取代齊國,成爲實力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從公元前282年始,秦國連續三年發動對趙國的進攻。第一次攻取藺、祁二城;第二次攻取離石;第三次攻取光狼城。這幾次戰役,秦軍的傷亡情況不詳,我估計傷亡還是比較大,因爲此時的趙國正處於國力最強盛的時期。

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戰略突然發生重大變化。這是因爲楚國形勢出現鉅變。楚頃襄王正派人出使各諸侯,遊說各國聯合起來,合縱攻秦。這無疑是秦國最擔心的事。倘若楚國說服趙國加入攻秦行列,那麼秦國就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對秦昭王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趙國和解,集中力量打垮楚國。正是有這樣的歷史背景,纔有秦趙的澠池之會。

第二,對於澠池之會,趙國是做了充分的評估與準備

鑑於秦國在外交上的下三爛手段,特別是扣押楚懷王一事,令趙惠文王在是否參加澠池之會一事上猶豫不決。這時,廉頗與藺相如的態度非常重要。兩人都一致認爲,應該要前去參加會議。爲什麼呢?首先,趙國是一個軍事強國,儘管比秦國要略遜一點,但也是秦國的頭號對手。這次會晤,是秦國主動要求和解,結合時局判斷,應該是有誠意的。其次,爲了吸取楚懷王被扣押的經驗教訓,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跟隨趙王前往,而廉頗則陳兵於國境線上,嚴陣以待。只要會議出現變局,趙軍可以第一時間前往救援。第三,趙國有擴張的需求。此時趙國實力強勁,領土擴張的渴望十分強烈。與秦國罷兵和解,秦與趙可以各自擴張,這是雙贏的選擇。

澠池之會的時候,爲什麼趙惠文王能夠全身而退呢? 第2張

應該說,廉頗與藺相如的主張是正確的。在澠池之會上,秦王有意讓趙王難堪,但是藺相如挺身而出,反而讓趙王處處佔上風,讓秦王下不了臺。同時,廉頗陳兵於邊境線上,秦國也不敢用對付楚懷王的方法來對付趙惠文王。澠池之會,讓秦、趙兩大軍事大國暫時拋棄前嫌。在此後幾年時間裏,兩國相安無事,也都利用這段時間積極對外擴張,進一步確立了軍事強國的優勢地位。從結果來看,這是一次雙贏的會議。

第三,澠池之會後,秦、趙兩國的擴張

我們來看看秦趙兩國在澠池之會後的軍事擴張,會對這次會議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先說說秦國。秦國在與趙國和解後(公元前279年),立即以白起爲將,大舉入侵楚國,攻陷鄢、郢、鄧、西陵等地,楚國軍民死亡數十萬,政府被迫遷都。公元前276年,秦攻魏,取二城。公元前275年,秦攻魏,圍大梁,擊破韓國援兵,斬首四萬,魏國割地求和。公元前274年,秦伐魏,斬首四萬,取四城。公元前273年,秦伐魏,會戰於華陽,斬首十五萬。再來看看趙國。公元前276年,廉頗攻魏,取幾邑;公元前275年,廉頗攻魏,取防陵、安陽;公元前274年,趙將燕周伐齊,取昌城、高唐;公元前273年,東胡叛趙,攻略代地,趙破東胡;公元前271年,藺相如伐齊,攻至平邑。

澠池之會的時候,爲什麼趙惠文王能夠全身而退呢? 第3張

由此可見,在澠池之會後,秦國與趙國均大舉對外擴張。秦國進攻的方向主要是楚國與魏國;而趙國進攻的方向,主要是魏國與齊國。直到公元前270年,也就是澠池之會後十年,秦、趙兩國反目成仇。秦國派胡陽伐趙,進圍閼與城。趙國名將趙奢率兵救援,大破秦軍於閼與,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哦,小編每天都會有新的內容更新,大家的評論、分享、關注都會是小編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