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萬曆爲何要對張居正秋後算賬?

萬曆爲何要對張居正秋後算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明一代,張居正是最傑出的改革家。他“勇於任事,以天下爲己任”。從1573年出任內閣首輔開始,便掀起了一場以整頓吏治、推行一條鞭法、鞏固邊防等爲主要內容的改革浪潮,從而使本已衰頹的明王朝統治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1582年,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下詔罷朝數日,賜諡文忠公,蔭一子爲尚寶司丞。並派錦衣衛護送靈柩至故鄉江陵,可謂備極哀榮!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張居正死後不過兩年,局勢卻發生了急劇逆轉。還是這個萬曆皇帝,竟指斥張居正:“罔上負恩,謀國不忠。”下旨追奪官秩,查抄家產,甚至要“斫棺戮屍”。而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則更爲嚴重。凡是張居正生前所舉薦重用的人,統統被罷斥削籍;凡是以前被罷斥的官員,又大都起用復官。張居正十年嘔心瀝血推行的改革,至此基本上被一筆勾銷。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悲劇呢?

  這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先說內因: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作爲皇帝,當然要獨斷專權,但自萬曆登基,他的頭上便有三座大山壓着:首輔張居正,掌印太監馮保,生母李太后。注意,這三個人是個三腳架,相互支撐。明朝後期的皇帝多在內廷,所以太監馮保(萬曆稱其爲“大伴”)和神宗處的時間較長,也經常在神宗面前替張居正說好話,而神宗要做錯什麼事,馮保就會到李太后那兒去告狀。而李太后對神宗管教極嚴,而且據說在神宗大婚前,李太后是和神宗住在一起的。而外廷則由張居正支撐。由於內廷和外廷都被這個“三腳架”控制,所以萬曆自然感到壓力很大。即使他年紀尚小的時候還可以忍受,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身爲一國之君的萬曆卻受着三個人的壓制,自然不免對這三個人懷恨在心。所以,張居正一死,馮保接着倒臺,而沒有內相和外相的支持,李太后此時也拿神宗沒辦法了,所以萬曆便翻了身。(還有一說,是張居正死前得的重病,起因是火氣太旺,而神宗爲了讓張居正早死,便賜給增加火氣的藥物。從這一方面講,可以說神宗是先除掉張居正,接着除掉馮保,太后那座大山自然也就坍塌了。)

萬曆爲何要對張居正秋後算賬?

另一方面,張居正是萬曆的帝師,一方面出於對“學生”的負責,另一方面要在其他大臣面前立威,張居正會苛責萬曆,有時甚至是“怒吼”。這樣一來,一種叛逆的心情便滋生了,而且愈演愈烈,最終變爲抱負。再一個方面,雖不十分可靠,但也未必不可信,就是萬曆的生母李太后和張居正很“曖昧”,只是由於彼此的身份纔沒有結合。這個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神宗十八歲時,曾經醉酒調戲宮女。馮保向太后告狀,太后憤怒之餘,差點廢掉神宗帝位。此時衆人皆苦苦哀求,李太后不許。只有張居正一求情才生效。在一個,李太后在神宗面前總說凡事要聽先生的,而且對張居正頗爲關心。若此種說法成立,那神宗自然是殺張居正方能後快。

下面再說一下外因:

首先,張居正的身份不正。按照實際身份,張居正是大學士,而大學士在明朝自始至終是五品官。而且大學士一開始只是皇帝的顧問,沒有預聞政事的權利,只是後來皇帝漸漸慵懶而且不能處事,所以大學士權利才重起來。這是一點。另一點,內閣的閣臣一般是某部尚書兼大學士,這樣才能稱其爲宰臣,上朝出班是在其他尚書的前面。(明朝的政治制度,部(六部)院(都察院)長官是最高行政官員。而如果僅僅是大學士的話,他必須走在其他尚書後面。而張居正以大學士之身號令朝廷,其他人自然不滿。所以當時人多說:你只是皇帝的顧問,並非朝廷的行政長官,我們憑什麼聽你的。

同時,張居正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地位,必須任用服從自己的人。這也必定引起士大夫的不滿。多以張居正一死,彈劾他的奏章滿天飛。

其次,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必然觸動統治階級權貴們的利益,張居正的改革也不例外。這也爲他死後遭到的清算埋下了伏筆。

萬曆爲何要對張居正秋後算賬? 第2張

再次,可以說張居正十年的改革,是和馮保的支持分不開的。但和太監合作,終爲當時的清流所不恥。有這麼多的理由,萬曆自然要收拾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