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西漢的馬政:漢武帝藉以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基礎

西漢的馬政:漢武帝藉以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基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同匈奴的百年大戰,是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騎兵會戰之一。戰敗的北匈奴西遷歐洲,羅馬帝國還無力抵擋,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漢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戰鬥力。漢朝被稱爲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其興盛很大程度是由“馬政”爲基礎的騎兵支撐,如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都是騎兵指揮官。

騎兵橫空出世後,即成爲古代歐亞大陸上決定勝負的關鍵兵種。步兵除憑藉城郭、山險、水網和雨林等地勢之利,野戰絕難與之爭鋒。漢初天下甫定,江山殘破凋零,據載“將相或乘牛車”,馬匹奇缺可想而知。

劉邦以四十萬步卒抵禦單于所率十萬勁騎,遭大敗後求和,此後漢室主要依託長城消極防禦,並以假冒公主和財帛“和親”,以緩匈奴南下劫掠。經文帝、景帝兩代六七十年休養生息,倉儲充實,牲畜大增。漢武帝登基時官馬即達四十萬匹,並出現“庶衆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之繁榮景象,纔有了建立騎兵集團與匈奴對等較量的基礎。

西漢初年,當政者除大力養馬,又發展了馬甲、馬鞍、馬蹬,使騎手能騰出雙手交鋒,還能得到護甲保護。此時社會上層還有崇尚騎射之風,從皇家上林苑伴駕至民間聚會,豪門子弟都以驅駿馬競風頭爲榮。漢武帝依仗這一實力,於公元前133年對匈奴開戰。經漢室幾代征戰,至公元前36年漢軍攻陷郅支單于城,匈奴一部投降一部遠遷,對長城以南農耕文明的致命威脅至此消除。

漢匈戰爭期間,漢軍騎兵在速度、衝擊力、載動力和騎術方面都不遜於對手,數量還多於匈奴,從而改變了此前以步對騎、以慢應快的被動局面。漢軍擁有龐大的騎兵集團,又能通過歷來步兵難以逾越的長城外數百公里缺水地帶,一再向漠北草原出擊,就此有了寓防於攻的主動地位。

西漢的馬政:漢武帝藉以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基礎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下令實施的最大一次出擊,動用騎兵14萬,步兵和運輸人員數十萬,還有運輸馬十萬匹。此役一度佔領匈奴生息中心區,迫其逃向“北海”(貝加爾湖)一帶,漢軍也因染疫和征戰死兵數萬、亡馬十萬匹。

武帝晚年派李陵北進時,只能給五千步卒,結果遭匈奴騎兵追攻覆沒,證明馬匹經久戰消耗巨大,漢軍不得不停頓攻勢以恢復經濟並補充馬匹。爲取得“汗血馬”改良馬種,武帝還不惜派兵千里遠征大宛,“馬政”已成爲當時頭等戰略產業。漢朝經百年持久消耗戰終於擊敗匈奴,也是優勢經濟實力支撐的馬業勝利。

漢武帝消除外部威脅主要依靠勁騎,對內統治又首創“獨尊儒術”,重文輕武的迂腐之風此後逐漸開始侵蝕上層。西漢末年和東漢中期的人口都發展到六千萬以上,古人又沒有科學的生態觀念,從《漢書食貨志》可看出中原的森林、草場多被耕田擠佔,內地養馬既缺草料又無馳騁馴養之場。東漢時馬匹數量已較西漢減少,戰馬則主要靠西涼(如今甘肅、寧夏一帶)供應。此時劉氏朝廷對各地豪強的控制能力大爲下降,已萎縮的養馬業和騎兵又被地方軍閥掌控。

公元189年,在黃巾造反促成地方割據形成的紛亂之中,野心勃勃的董卓率領擁有國內最強騎兵的西涼軍進入首都洛陽。後人傳說的赤兔寶馬,便在這支勁騎之中。袁紹等各派軍閥都以步兵爲主,同西涼軍不敢交鋒,僅有曹操與之一戰也立遭大敗。董卓及其部將依仗這支國內最強的騎兵集團,將漢朝皇帝作爲傀儡並劫持西行,還毀滅了洛陽和關中地區。此後,中國陷入了長達四百年的割據混戰和社會經濟大倒退的黑暗時期,直至隋唐時期才恢復到漢朝全盛時的人口、馬業水平,社會歷史的進程爲之付出慘重代價。

戰馬就是裝備。恢宏大漢,興也馬政,衰也馬政。建立龐大騎兵北擊匈奴獲勝,中國封建經濟進入第一個繁盛期方得到基本保障。漢末不重馬政,對這一古代具有頭等戰略意義的產業疏於經營,不可避免地導致軍力大衰及天下大亂之悲慘結局。爲禍之烈,莫此爲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