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漢武帝征戰匈奴,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細數西漢歷代皇帝,我想除了漢高祖劉邦以外最爲出名的便是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一與君權,同時進行幣制改革,使得漢朝成長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巨無霸。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以強硬的手段對外發動多場戰爭,開疆拓土,將漢朝的威名遠揚,尤其是匈奴,屢次遭到蹂躪,一直處於漢武帝的恐懼之下。

似乎漢武帝對於匈奴莫名的反感,在位54年有44年將心思花在攻打匈奴的問題上,他爲什麼老是揪着匈奴不放呢?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漢武帝

筆者認爲,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歷史仇恨的影響

漢武帝上位以前,如何處理匈奴一直都是中原王朝難以解決的麻煩事,早在商周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時不時騷擾一下中原邊境,匈奴便是其中的一支部隊。

身爲遊牧民族,匈奴根本沒有固定的生產場所,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遷往新的地方,所以面對他們“來無影去無蹤”的騷擾,中原王朝根本沒有辦法報復,只能通過修繕城牆的方式來減少損失。

戰國末期,羣雄混戰,中原王朝國力大減,北方的匈奴趁勢發展,並且將觸角一步步伸向內地。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呂蒙率大軍逼退匈奴千里,收回河套地區南部,同時命人不斷加固長城,這起到了較好的抵禦效果。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2張

然而好久不長,沒過多久秦朝爆發農民起義,國內一片混亂,這時匈奴又趁機南下,搶奪河套地區南部,並且還擄走了大量的糧食與農民。

秦漢之際,匈奴出現個名爲冒頓的人物,他殺死父親頭曼單于後自立爲單于,率領匈奴吞併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此時匈奴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勁,直接威脅到中國北部的統治。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由於國家內耗嚴重,對於北方匈奴的挑釁只能忍氣吞聲,他採取黃老無爲而治的治國理念,希望快速恢復國家元氣。

然而到了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高舉反叛大旗,並且企圖勾結匈奴攻打太原。這時候劉邦忍無可忍,他親自率領32萬大軍北上迎擊匈奴。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3張

起初漢軍連連告捷,將匈奴打得節節敗退,見狀劉邦有些飄飄然,他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阻撓,輕敵冒進,追擊匈奴直到大同平城,打算畢其功於一役。

結果中了匈奴的誘敵之策,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差點彈盡糧絕,後來採取陳平的賄賂之策才得以死裏逃生。

白登之圍後,漢朝被迫簽訂合約:漢與匈奴結爲兄弟,以長城爲界;漢朝每年向匈奴進貢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漢朝公主遠嫁匈奴和親。

很顯然,這個和談條約完全是對漢朝的羞辱,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劉邦只能咬牙答應。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4張

可即便如此,匈奴仍然不滿足,在訂立合約後他們依舊屢次單方面撕毀合約,對漢朝邊界進行掠奪騷擾。

劉邦去世後,大權落到呂雉手上,冒頓單于聽聞這件事便命人送來書信說:你剛死了丈夫,我也死了妻子,咱倆都不開心,不如你做我的妻子,我做的你的丈夫,這樣大家都開心。

冒頓單于信中充滿了調戲的味道,這同樣體現出他對漢朝中央政權的蔑視,可即便如此實力尚且弱小的漢朝也無可奈何,只能將這一份仇恨藏在心底。

所以一直以來,漢朝對於匈奴都有很強的敵視心理,白登之圍、訂立合約、調戲呂后,這些恥辱被漢朝歷代皇帝深埋於心底,直到漢武帝時期徹底爆發,轉化爲長達數十年的漢匈戰爭。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5張

二、文明碰撞的必然結果

由於文明的不同,匈奴與中原王朝從一開始就註定要成爲死敵。

中原王朝佔領着廣茂肥沃的領土,能夠養育無數的子民,有這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原王朝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越來越發達。

可匈奴有所不同,他們身爲遊牧民族,只能在偏僻、貧瘠的戈壁草原上流浪,不但生存環境惡劣,還必須面對豺狼猛獸、其他部落的襲擊,這樣的生活不可謂不艱苦。

匈奴王朝早期,人口稀少資源匱乏,爲了種羣的延續他們甚至執行了“父妻子繼,兄死娶嫂”這種有違倫理道德的習俗傳統,直到後期形勢好轉才慢慢廢除。

前面我們說到匈奴與漢朝之間有着不解之仇,所以漢朝想方設法地要置對方於死地,每每抓到匈奴的俘虜都不會手下留情。

而匈奴則恰恰相反,他們在俘獲漢人後,不僅不會斬盡殺絕,還會給他們安排婚配,讓他們留在部落結婚生子,可見匈奴多麼渴望充足的人口資源。

因此,匈奴對於富饒的中原王朝一直垂涎三尺,一有機會便會掠奪他們的資源,這是兩種文明碰撞的必然結果。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6張

三、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漢武帝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對外作戰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討伐匈奴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白登之圍後,漢朝開始採取黃老無爲而治的思想,休養生息,經過幾十年的發育漢朝的元氣已經得到很好的恢復。

文景之治後,漢朝的國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加,據說當時國家已經富裕到糧食在倉庫中堆積不下,銅錢中間的繩子因爲放了太久而斷裂,致使錢庫裏的錢數不清。

雖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是不可否認漢武帝接手的漢朝已經算得上一個國富民強的大國了。

文景之治不僅爲漢朝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還對國家內部體制進行梳理調整,使得官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漢武帝就沒有必要花太多的時間處理政務,而是將這些時間精力集中於對抗匈奴問題。

漢武帝出兵攻打匈奴前,閩越及南越地區的蠻夷已經歸順,這樣一來原本設立在南方的軍事力量可以北調,集中力量攻打匈奴。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7張

反觀匈奴,已經逐步邁入衰退期。這很好理解,因爲資源的差距,匈奴不可能打得一個全盛的中原王朝。

打個比方,匈奴主要以牛羊肉與乳製品爲食,偶爾小規模種植一些農作物,相較於中原王朝的穀物,這些糧食的存儲時間非常有限,並且產量也遠遠無法與之媲美,長此以往,匈奴與漢朝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發展潛力是兩個民族差距的根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執意要北伐同樣是考慮到發展潛力這一點,魏國佔領半臂江山,還大多是中原富饒地區,而蜀國偏居一隅,資源匱乏,如果雙方和平發展,蜀國最終只有死路一條,唯有拼死一搏纔有一線生機。

可匈奴沒有諸葛亮這樣的遠見,任由漢朝修養生息、增強實力,直到漢武帝上位時兩國之間的差距已經很明顯,漢朝討伐匈奴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漢武帝這纔對匈奴窮追猛打數十年。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8張

四、漢武帝作戰積極性高

漢武帝在位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攻打匈奴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本人的作戰積極性高。

一個皇帝的態度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姿態,漢朝前幾任皇帝對於匈奴的態度大多是用和親來牽制,儘管有一部分原因是漢朝元氣還沒有徹底恢復,但這同樣反映出這些皇帝的外交態度過於柔和。

而漢武帝有所不同,他一改漢朝以往柔和的外交,鐵了心要將匈奴趕盡殺絕。漢武帝精簡丞相制度,進一步加強皇權,就是希望能夠掃除一切障礙,不受約束地與匈奴徹底開戰。

漢武帝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

可見他對於攻打匈奴這件事非常上心,作戰的積極性相當高。

漢武帝在匈奴問題上花了44年時間 漢武帝爲何老是揪着匈奴不放 第9張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漢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在謀劃着攻打匈奴,這不僅僅是因爲他受歷史仇恨的影響作戰的積極性高,還是因爲兩個文明碰撞的必然結果,同時當時攻打匈奴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漢武帝這才能無所顧忌地對匈奴窮追猛打。

不過漢武帝長期窮兵黷武一步步虧空了漢朝的底蘊,致使漢朝逐漸走向衰弱,直到光武帝劉秀中興。或許這也是一個王朝的必經之路!諸位讀者,對此你們怎麼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