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蘭亭集序》憑什麼被稱爲天下第一行書?

解密:《蘭亭集序》憑什麼被稱爲天下第一行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羲之(321-379),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徒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楷書師法鍾繇,草書學張芝,亦學李斯、蔡邕等,博採衆長。他的書法“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給人以靜美之感。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爲曲,用筆內厭,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書風,他所書的《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創造出天質自然,風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爲“書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羣文人雅士,將酒觴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人共成詩37首。王羲之借酒興爲他們的詩寫了一篇序文,世人簡稱《蘭亭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文章清新自然,雖多用駢句卻並不拘謹呆板。其中二十多個之字,千變萬化,無一雷同。《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行書法帖相傳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巧奪天工,字體瀟灑流暢,氣象萬千,此乃羲之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據說王羲之後來又寫了幾篇,都不及第一篇好。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這部作品作爲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蘭亭序》真跡第一次消失了,在公元4世紀,被郗縣帶入墓中。《蘭亭序》怎麼到了郗曇的手裏?原來,郗鑑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說,郗曇是王羲之的小舅子。因爲這層關係,《蘭亭序》落到郗曇的手裏應該不意外吧?據說,除了《蘭亭序》,像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也爲郗曇收藏。郗曇死後,將《蘭亭序》等一批墨寶帶進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後南北朝時期陳霸先建立了陳朝,《蘭亭序》等王氏真跡在此間再度現世。當時北征軍人盜了郗曇墓,盜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諸名家墨寶。盜墓事發後,這些盜品全讓官府沒收了,祕藏不示人。

解密:《蘭亭集序》憑什麼被稱爲天下第一行書?

陳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後得到了王羲之這批墨寶。但在三年後的公元568年年底,陳國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陳伯茂被其叔叔陳頊在途中謀殺了,《蘭亭序》再次從世人面前消失,杳無音訊。後來不知怎麼輾轉之後被李世民收藏。李世民生前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至極,推爲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爲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爲《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爲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遺詔要求死後頭枕《蘭亭序》,即所謂“生則同榻死則同穴”。詩人陸游因此感慨,“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歸葬於生前即營造好了的陵寢——昭陵。昭陵地宮石門被封死之日,便是《蘭亭序》永別世間之時。誰知,在約三百年後,因節度使溫韜盜掘關中十八帝王陵,《蘭亭序》再一次進入了世人的視線,並將《蘭亭序》真跡之謎彰顯得更加玄乎。

《蘭亭序》行書帖體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爲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爲“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