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揭祕康有爲的千面人生:瑞典買島 北極溜達

揭祕康有爲的千面人生:瑞典買島 北極溜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語:甲午戰爭後,康有爲以“公車上書”力陳維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爲獲光緒帝召見,隨後開始維新變法,戊戌變法僅維持百日便告失敗,康有爲逃入日本,開始了海外之旅。

康有爲臉譜之一:死裏逃生的美食家

康有爲,原名康祖詒,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竈蘇村人,因爲出生地,時人稱他爲康南海。康有爲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初受宋明理學影響,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讀過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寰志略》等書,這些書建構了他的世界觀。甲午戰爭後,康有爲以“公車上書”力陳維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爲獲光緒帝召見,隨後開始維新變法,戊戌變法僅維持百日便告失敗,康有爲逃入日本,開始了海外之旅。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間,康有爲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16年間,康有爲效“耐苦不死之神農遍嘗百草”,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後遊歷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緬甸、巴西、埃及等42個國家和地區。

後來,康有爲在回憶這段逃亡經歷時,曾將其總結爲“十一死裏逃生”:

吾先到上海辦報,則上海掩捕立死。

皇上無明詔、密詔之敦促,遲遲出京必死。

榮祿早發一日,無論在京在途必死。

無黃仲韜之告,出天津必死。

從仲韜之言,出煙臺亦必死。

搭招商局之少晏船,英人慾救無從必死。

是日無重慶之輪開或稍遲數時行,追及必死。

飛鷹快船不因煤乏還,必死。

萊青道非因有事往膠州,則在煙臺,必死。

揭祕康有爲的千面人生:瑞典買島 北極溜達

上海道不託英人搜,則英領事不知,無從救必死。英人不救亦必死。凡此十一死,得救其一二,亦無所濟,而曲線奇巧?曲曲生之,留吾身以有待其茲,中國不亡,大道未絕耶?

出逃的經歷對於康有爲來說是思之後怕的,而真正的遊歷生涯還是值得懷念的。康有爲周遊世界當然不是旅遊觀光。他在《歐洲十一國遊記序》中把自己比做“耐苦不死之神農”,遊歷世界是爲了“遍嘗百草”,尋找能夠醫治中國的“神方大藥”。

在康有爲數十年的海外漫遊中,飲食文化亦是其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印度的居留生活,使他深切感受到“印度無美食”背後的印度(東方)文明的衰落,而更加嚮往歐美世界。冠絕歐美的德國是他推崇的成功典範,味道絕佳的慕尼黑啤酒成爲德國文明的符號和標誌。然而,列國美食雖好,終不過源自中華,“西食中源”說折射出他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依戀。

他在各地頻頻出入豪華酒店,出行則馬車、汽車代步,還經常僱傭譯員(導遊)、僕人和廚師。不過,康有爲在印度的行程卻牢騷滿腹,不僅車馬、食宿費昂貴,而且客店的設施陳舊落後。康有爲試圖尋覓當地的酒樓飯店,一解口腹之慾,但無奈印度城邦雖街市喧天,百貨擁塞,“惟無酒樓食店,僅雞卵羊肉,蓋其王及士夫皆不出,惟市井首陀之賤族就食焉,故無美食也”。印度上流社會的王公富人們深居簡出,極少在外就餐,而一般市井賤民又無力享樂,故遍遊印度,難覓美食蹤跡:“印人食無可取,惟糖物甚多。”國之將亡,食可果腹即爲幸事,何談美食。

1904年6月,康有爲一行到達德國。他輾轉穿梭於慕尼黑、柏林、波茨坦、漢堡、科特布斯、科隆、亞琛等各大城市,遊覽風景妙麗的萊茵河;參觀工藝水平冠絕歐美的克虜伯兵工廠;訪問政治清肅、秩序井然的聯邦議院;觸目所及,男士皆英武雄壯,女士亦秀倩可嘉,彬彬知禮;所到之處,文物殷賑闐溢,宮室奇麗閎暢……凡此種種,慨然有霸國之盛。康有爲不禁由衷歎服:“今歐洲驟盛之國,武備、文學、政治、工藝、農商並冠大地者,莫如德矣。德國啤酒早已名滿天下,慕尼黑啤酒尤爲其中佳品。康有爲自稱生平不飲酒,但在喝了慕尼黑啤酒之後,每日必飲,連續半月後,再難釋懷。以至後來他在荷蘭、英國等地遊歷時,在飯店看不到德國啤酒專有的大玻璃杯,便悵然若失,猶日思飲貓匿啤酒,“不一飲之則喉格格索然”。康有爲自詡遍嘗各國啤酒,雖有誇大,但英國“尾士竭”(威士忌)、法國葡萄酒等,他確實不止一次地品嚐過。

除了念念不忘的貓匿啤酒之外,可謂嚐盡西洋美味,且多魚羊腥羶,雖稱不上甘之若飴,但也來者不拒,欣然領受,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如他在瑞典士多貢(斯德哥爾摩)品嚐海鮮,贊其價廉味美:“多魚蝦異物,鹹酸皆備,其價賤而品多,味亦新異,蓋歐土所未見也。歐人之食水族多鮮食者,幾與日本同,醫者於衛生不禁之,想以其涼血易化耶?”海鮮自當以鮮活爲上品,康有爲將這一習慣與日本作比,得出其性涼易消化的結論。而比利時人則“好食馬貓狗肉”,京城處處有專賣店售之,着實有些駭人。匈牙利人的生牛肉配醬,味道更是絕佳。康有爲抱怨法國美食雖名滿天下,但價格昂貴。一般飯店,三人一餐,一蒸雙魚,一白筍條,一雞湯,一雞與茶及紅菩提酒,竟花費近百法郎。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突厥(土耳其)飲食,“突食品甚能調味,又能切碎,遠過歐人,法、班、葡且不及,其他國無論也。其一切肉品並切粒片,且先下味,極類中國”。且每飯必加咖喱,牛羊雞鴨、點心麪食皆可口。這是康有爲對國外飲食中評價最高的國家,想必是因爲土耳其事物的做法與中國大致相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段解說詞也許可以表達康有爲在海外的心情:“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胃口與家鄉在這時達到了統一。

 康有爲臉譜之二:流亡海外的實業家

變法失敗後,康有爲流亡海外,所到之處,住最豪華的酒店,吃美味大餐,聘請當地人做導遊和翻譯,而且攜家帶口,前呼後擁。是誰爲他提供旅費和生活費呢?

在加拿大,康有爲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追捧。此時,他感到應該建立一個組織把華僑們團結起來。

1899年7月20日,康有爲聯合加拿大華僑領袖李福基、馮秀石等人,攜手創立了“保皇會”。康有爲之女康同璧後來回憶,“保皇會”的定名頗費周折。起初他們想爲這個組織取名爲保商會,因“華僑十九皆商,保商即保僑”。但有人說:“保皇乃可保國。”於是定名爲“保皇會”。而保皇會的全稱令人忍俊不禁——“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既然叫“公司”,就說明它不單是一個政治組織,還是一個經濟組織。在“保皇會條例”中明文規定,凡入會者須繳會費2元,作宣傳、通訊、辦報之資,並集資開礦、興辦工商。

1903年,康有爲又發起成立了名爲中國商務公司的股份制公司,總局設在香港,在廣州、上海、橫濱、舊金山都設有分局,並先後開辦了十餘家企業。不過,康有爲本人並沒有投入到具體的商務操作中,而是漂洋海上,開始了他繞地球3周的環球之旅。

1906年春節,康有爲訪問墨西哥,受到隆重接待,當地華僑紛紛爲康有爲募捐。當時墨西哥城正籌款修築有軌電車,雖然身處異鄉,康有爲依然看到這裏潛藏的財富,他利用各地華僑提供的捐款,購置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地產,不久,這些地價就上揚了好幾倍,最終這一投資得到十多萬銀圓的贏利。後來,康有爲遊歷加拿大、日本等地,在海外華僑的幫助下,他利用捐款籌資,在海外經商、做地產生意,積累了一定財富。

揭祕康有爲的千面人生:瑞典買島 北極溜達 第2張

康有爲萬木草堂

 康有爲臉譜之三:私立博物院長

康有爲遊歷世界期間,每至一處必去當地博物館遊覽。異國文物之盛貌讓他自慚形穢:“我國之大,以文明自號數千年,而無一博物院以開民智。歐美人每問吾國博物院,事爲赧然面赤,奇恥大辱未有甚於此者。”

康有爲深感近代公共博物館在啓迪民智方面的獨特作用,‘百日維新’時曾將倡辦博物館作爲新政之一,得到光緒帝的首肯。流亡海外期間,他以行家的眼力,購買了不少珍貴文物,當時便計劃回國後開設博物館。因此,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博物館的首倡者。”爲洗“奇恥大辱”康有爲籌辦博物館數度把收藏文物公開展示。在他的青島故居內就有來自南洋的鱷魚標本、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模型、伯利恆握筆盒、歐洲獵童漢白玉雕像……

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隋永琦認爲,“康有爲在青島期間,曾數度把自己收藏的國內外文物珍品進行公開展示,輔以文字說明,一時間天遊園儼然是一傢俬立博物館,莫名前來觀看者絡繹不絕。能夠在中國創辦一所中國人自己的博物館,是康有爲長期以來的夢想。他認爲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豐富遺存一旦與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有效連接起來,完全可以成就世上最燦爛的博物院。”

 康有爲臉譜之四:“壕”氣外漏的旅行家

1904年,康有爲還在瑞典買下了一個小島,並在島上搭建了中國式的園林建築“北海草堂”。據廣東省社科院的趙立人研究員考證,康有爲花了2.8萬克朗買下,又花了7999克朗進行修繕。“房屋雖非廣大,但約可供十人居住,而且傢俱及裝飾極其豪華,似乎頗爲富裕。”時至今日,當年草堂遺蹟已蕩然無存,這個小島也早已被瑞典人收回。但當地的華僑仍習慣性地稱這個小島爲“康有爲島”。

1899年4月中旬,康有爲一行到達加拿大域多利(今維多利亞)。故國已遠,流離有日,但碼頭上只有一名當地華人前來迎接等候,康有爲不禁大失所望。可沒想到,這名迎候的華僑一通電話,一下子招來數百華人。原來,當地華人組織早知道康有爲要來加拿大,但由於通訊不便,不知道船具體哪天到港。爲了不錯過迎接康聖人,他們專門派了一人在港口死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華僑,前呼後擁地把康有爲迎到中華會館。此時,會館中已聚集了上千人。流離多日後在幾千裏外的加拿大受到同胞如此禮遇,康有爲的激動之情難於言表。在《遊域多利、溫哥華二埠記》中他描述道:

(華僑)鹹言淪落海外、不能齒列國之齊民,西望宗國,睊睊憂悲。故聞維新而蹈躍大喜,聞政變而憂憤交作,聞吾被逮而憂念惴惴……鹹慮無國可歸,無家可歸,其情至可悲也。

1908年6月22日(陰曆五月二十四)半夜11時,康有爲在女兒康同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那岌島。夜半時分,太陽本已呈下沉之勢,但忽又重升。見到這樣的奇景,康老夫子寫下了《攜同璧遊挪威北冰洋那岌島顛,夜半觀日將下沒而忽升》一詩,並在序中記下了所見奇景。

“時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時,泊舟登山,十二時至頂,如日正午。頂有亭,飲三邊酒,視日稍低如暮,旋即上升,實不夜也,光景奇絕。”

揭祕康有爲的千面人生:瑞典買島 北極溜達 第3張

通過這段序言,曾赴北極考察的極地專家高登義教授相信,康有爲是第一個探險北極的中國人。“康有爲到北極看到的午夜太陽如正午的現象,就是極地特有的極晝現象。康有爲到過的那個島位於北極斯瓦爾巴德羣島中。斯瓦爾巴德羣島位於北緯74度至81度間,在北極圈內。詩中,康有爲頗有感觸地寫下了“仰觀諸天閱劫餘,壯觀山海蕩目眥”的句子,並在詩中愴然興嘆:“寄此懷抱何區區”。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很難描述出來的。一個封閉國度之人難以如此生動地描述“午夜時分,卻日如正午”的極光美景。

1904年6月,康有爲來到英國倫敦。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來倫敦了。1899年5月,他曾經到倫敦遊說,希望能得到英國的支持,推翻慈禧太后政權。6月23日,康有爲遊覽了英國議院。議院位於泰晤士河畔,有600年曆史,室內呈長方形,左右分別設着四行長桌,議長戴着假髮端坐中央。康有爲到達時,正趕上議員阿爾蘭因爲郵政的問題慷慨陳詞,質詢政府官員。作爲首相的巴科也不示弱,面對責難,頻頻起立應辯。這種場面讓康有爲看了不禁眼界大開。第二天,康有爲拜會了英國商務大臣。談話中,康有爲說,他想學習英法等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實行變法。聽罷康的話,商務大臣發表了一段今天看來仍可稱爲真知灼見的議論。他說:“各國有各國的教化、風俗和歷史傳統,決不能照搬他國的政治。我們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千百年來自然積累形成的,不是效仿得來,而且也絕不可能通過效仿而來。病症不同,一種藥方是不能包治百病的。”聞聽此言,康有爲受益匪淺。他在遊記中感慨道:“今之妄變法而專媚歐美者不可不思此言。”

1904年他來到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繞過那不勒斯宏偉的旅館和車站,康有爲看到了骯髒泥濘的道路和低矮的貧民窟,草皮、馬糞堆積如山,衣不遮體的婦人沿街乞討。幾十名行乞的孩子跟在車後哀求討錢,一直追出一里多路,直到車伕向他們揮舞鞭子,才散去。他曾這樣感慨道:

未遊歐洲者,想其地若皆瓊樓玉宇,視其人若皆神仙才賢;豈知其垢穢不治,詐盜遍野若此哉!故謂百聞不如一見也。吾昔嘗遊歐美至英倫,已覺所見遠不若平時讀書時之夢想神遊,爲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