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興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明朝時,興城稱爲寧遠),當年袁崇煥就曾在此抗擊過清軍入侵,並取得了寧遠大捷。而興城火車站前的一座袁崇煥塑像卻爭議頗多。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明朝末年可謂是內憂外患,國內有李自成與張獻忠等起義軍揭竿而起,在關外還有滿洲騎兵的蠶食鯨吞,明王朝面臨着即將傾覆的命運。而此時,多疑的崇禎皇帝更不敢擅用武將,反而是將不少文官推上戰場,以求維持官場內各種勢力的平衡。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第2張

在這種狀況下,進士出身的袁崇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收復遼東的重任,擔在了他的肩膀上。袁崇煥棄筆從戎,在寧遠的保衛戰中,展現了他過人的才幹和智慧。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第3張

興城似乎到處充滿了袁崇煥的影子,火車站前的袁崇煥雕像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尊雕像威武霸氣,袁崇煥將軍頂盔貫甲,左手握劍鞘,右手呈欲拔劍之姿態,前方還有一口巨大的火炮,似乎隨時準備與敵人開戰。

不過,這個雕像卻引來了很多爭議,不少遊客都認爲袁崇煥是一位文官,而雕像所表現出來的卻是一位頂盔貫甲的將軍,二者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別。他們認爲,身爲文官的袁崇煥,應該是以手執筆的羸弱形象出現,畢竟一個書生不可能承受住如此沉重的甲冑。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第4張

對於這個問題,確實應該進行一下思考和探索,還原一下袁崇煥的真實面貌。在《遼師入衛紀事》曾經記載了很多關於袁崇煥的真實事件,而其中的一段記載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書中這樣寫道:“時賊矢雨驟,公與餘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意思是說刺客在行兇之時,對他們射來的亂箭如雨,袁崇煥與該書作者渾身上下都被射滿了箭,兩個人就如刺蝟一樣,幸虧身上披了甲冑,否則早就被亂箭穿胸而死。

由此可以看出,袁崇煥在上戰場時也是穿盔甲的,畢竟刀劍無眼,雙方真要是殺得紅眼,誰管你是文臣還是武將?先砍上個十刀八刀權當做是“見面禮”。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第5張

此外,在該書中還記載了另外一件事情,書中記載:“二十四日,召對,賜公狐裘一領,盔甲一副”,這是崇禎皇帝在聽說袁崇煥戰場上遇險後,特意將其召入京城,賜其禦寒用的皮大衣一領,還有一副上好的盔甲,以資鼓勵與拉攏。

以上記載都能表明,袁崇煥在戰場之上也是要披鎧甲的,雖然身爲主將有人保護,可一旦主將受傷,必然會動搖軍心,影響全盤戰略計劃。

不少人之所以會在袁崇煥雕像之上起疑心,正是古代文臣武將形象兩極化的原因,認爲文臣定然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而武將則是膀大腰圓的壯漢,其實這種現象並不絕對。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第6張

唐代的李白號稱詩仙,總給人一種喝酒之後風吹即倒的感覺,可大家卻不知道李白是一個出了名的劍客,其劍術精湛甚至超過了不少的武術大家。

擅寫宋詞的文人辛棄疾,雖也是文弱書生的形象,可他卻曾經帶領着小部隊夜襲敵營,殺得七進七出安全而歸,不亞於長阪坡上的趙雲。就連號稱文聖人的孔子,據說也是一位運動健將,不但善於騎術而且還長於射箭,這與我們心中的固有形象大爲相悖。

興城的袁崇煥雕像人們以爲雕錯了但卻符合歷史 第7張

興城火車站前袁崇煥頂盔摜甲的形象,並非創作者的主觀臆造,而是根據真實的歷史形象刻畫而成。袁崇煥雖是書生,卻也是一個響噹噹的英雄漢,在國難危急之時,他挺身而出,而頂盔掛甲的將軍石像,正是他捨身報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