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胡適的“學歷門”:1917年確實未拿到博士學位

胡適的“學歷門”:1917年確實未拿到博士學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經過一年的學習,加上他在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的一部分課程,便達到了當時哥大研究生的規定學分。1916年11月,他考過哲學和哲學史的初級口試和筆試,成績及格,取得了“博士候選人”資格。同年8月初,便開始寫“博士論文”了。論文題目是:

AstudyoftheDevelopmentofLogicalMethodinAncientChina(《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

一連寫了近九個月才寫成,全文約九萬字,打印稿多達243頁,真是皇皇大文!

1917年5月22日,胡適參加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他走進考場擡眼一望,上面坐着六位大主考:五個洋教授,一個洋博士。他的導師杜威和夏德兩個老頭,昂昂地坐在當中。①這六位主考,只有夏德是懂漢文的漢學家,但也讀不懂先秦典籍;

其他五位洋學者,漢文一字不識,他們的中國學問實在可憐巴巴,對這些人談先秦名學,簡直可以說是對牛彈琴。胡適嘰哩咕嚕報告了論文要旨之後,他們便七嘴八舌地提問、詰難,問答往復,直考了兩個半小時。口試考過,結果是很不理想;②然而七年的留學生活總算結束了。

胡適的“學歷門”:1917年確實未拿到博士學位

當時國內,新文化運動正迅猛展開。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幾篇文章,倡導文學革命,一時名聲大噪,以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也慕名聘請他當教授。胡適得此美差,便匆匆忙忙告別杜威,離開紐約,經溫哥華乘船返國,以洋翰林(博士)的身份出現在國內文化界和北京大學的講壇上。

1919年2月,胡適的博士論文,經過擴充修改,作爲《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初版封面上竟赫赫印着“胡適博士著”五個大字。各種報章雜誌上,“胡博士”的頭銜更是滿天飛。“博士”簡直成了胡適的專稱,大有非胡適莫屬之概!

“胡博士”在近代中國文化學術界風風火火數十年,誰也沒有懷疑過他的博士學位,誰會不相信胡適是真博士呢?

可是,事隔三十多年之後,胡適的博士學位竟引起問題了。1952年,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林頓先生,爲慶祝1954年哥大二百週年紀念,着手編一本《哥倫比亞大學有關亞洲研究的博士碩士論文目錄》,1957年出版,③卻沒有大名鼎鼎的胡適博士。林氏是根據校方正式紀錄編纂的,難道這些正式紀錄裏竟沒有胡適論文的紀錄?這不就成問題了嗎?

後來,袁同禮先生編《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④據哥大所提供的正式名單,胡適是1927年的博士,晚了10年,自然又是一個疑問。袁君便託當年在哥大留學的唐德剛先生複查。唐君爲好奇心所驅使,乃去哥大校史圖書館及其他有關部門“徹底清查一遍”,查得胡適的“正式學位紀錄確是1927而非1917”。於是袁同禮只好將胡適得博士學位的年份同時列入1917年和1927年,含混過去了。

這兩份目錄,都是英文的,又專業性很強,流傳不廣,因而胡適的博士學位問題沒有引起外間人士的注意。倒是去哥大“徹底清查”過有關文件紀錄的唐德剛,曾經“慢慢委婉地”向當年流亡在紐約的胡適透露了這個學位的問題。胡適便也逐漸地向唐君“說明其中原委”。而每次解釋時,他都免不了“有點苦笑的表情”,併爲此“而感到尷尬了”。⑤胡適儘管尷尬,但那時僅有他的“小朋友”唐德剛君知情,外人並未與聞,也沒有人懷疑胡適是真博士。他仍然頂着博士頭銜,在太平洋兩岸飛來飛去,最後飛回臺灣省,出掌臺北的“中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