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如此勤政 明朝爲什麼還是滅亡了

崇禎如此勤政 明朝爲什麼還是滅亡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崇禎皇帝這麼勤政,大明王朝爲何還會走向滅亡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逐漸在羣雄逐鹿中脫穎而出,擊敗元軍定都南京,大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開國,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兩百餘年裏,歷經了繁榮昌盛與危機動盪,從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到土木堡之變,又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而後又顯現宦官當權,東林黨爭,匪患四起又後金崛起,終於在內憂外患中滅亡。

漢人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怎麼會就在崇禎朝滅亡了呢?

崇禎如此勤政 明朝爲什麼還是滅亡了

明崇禎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檢,乾隆帝曾經評價道: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紀綱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統時,國事已不可爲。雖十七年身歷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失國者一例而論。

回顧歷史,如果作爲一個旁觀者,我們至少可以在時間線上分三個階段幫助崇禎皇帝挽救局勢,避免家破人亡,分別是在前期止息黨爭,緩和階級矛盾,遷回南京避難。在任何一個關口採取措施,都能極大程度上避免明朝的滅亡,延續朱家的國祚。

崇禎如此勤政 明朝爲什麼還是滅亡了 第2張

首先,在止息黨爭的問題上,在明朝中後期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宦官專權,在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權勢滔天的也是最臭名昭著的大太監魏忠賢。而由此也引發了閹黨和東林黨的無休止的鬥爭,政局動盪,時常大開殺戒,屠戮官員。

到了崇禎朝,雖然大太監魏忠賢等早已伏法,但是閹黨的餘威還在,培植的黨羽還在,與東林黨的血海深仇也還在,他們早已經不是意見的爭論,而是派別的攻擊。於是造成了能者不爲我黨不能用,不能者爲我黨而用之的荒唐局面。

因此,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平息黨爭,唯纔是用,駕馭羣臣,穩定朝局,則可以在內部環境上以及人事任免上極大的改善局面,以更好的狀態迎接後金的叛亂。

崇禎如此勤政 明朝爲什麼還是滅亡了 第3張

其次,緩和階級矛盾。衆所知之,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並不是清軍攻入北京,而是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縊殉國。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不乏李自成,張獻忠之流。

既然明朝直接滅亡與農民起義,而一向安分守己的農民爲何會冒着十惡不赦的罪名而操刀向天呢?農民本來是最老實本分的,只要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能種出糧食,能積留糧食度過寒冬,就不會惹是生非。

而現實說明當時的底層農民的日子已經相當艱苦,受到層層盤剝。一個現象是明朝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大航海時代的西方經濟作物傳入,讓大量的地主看到了種植經濟作物的良好收益,而經濟作物高收益和規模化需求助長了土地兼併,此外,另外一個現象,皇莊,則反應出另外一種土地兼併的形式。

朱元璋爲了鞏固國家,在他的理解中,元朝迅速潰敗就是因爲沒有自家人的幫助,於是他分封諸子,爲各地藩王,各級藩王人數衆多,歷經幾代皇帝,藩王數量不斷增長,藩王的封地建立皇莊,兼併百姓的土地,百姓被各種壓榨。

由此可見,明末的階級矛盾十分嚴重,引發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如果崇禎皇帝能在抑制土地兼併上入手,削減各地皇莊規模,分派給流離失所的農民,或可很大程度消弭農民的怒火,不至於發生被起義軍逼迫自殺的悲慘結局。

崇禎如此勤政 明朝爲什麼還是滅亡了 第4張

再次,遷都南京避難。明朝洪武元年(1368)八月,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爲明朝京師,成應天府,建立六部官制,形成完備的中央政府體系,而後明朝在應天府迎來了朱元璋的孫子明惠宗朱允炆,即建文皇帝,但後來爆發了叔父奪權的靖難之役。

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爲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爲留都。雖然應天府失去了皇帝常駐的地位,但其畢竟是明朝的開國之都,已經有數十年的首都歷史,應天府保留了原來的官員建制,稱作南京六部,如南京戶部尚書等。

因此,南京作爲陪都,有完整的官制,有高聳的城牆,有長江天險,而其,中國歷史上不乏由北方遷居南方避難的成功歷史,諸如南宋之於北宋,東晉之於西晉等等。對於崇禎皇帝來說,他完全可以前往南京避難,繼續領導抗擊清軍和鎮壓農民起義的事業,或者說自己留在北京提高軍民的抗擊熱情,把皇子皇孫們送往南京以爲後備,這些都能避免明朝的轟然倒塌,也比後來的南明政權們更有號召力。

不過,這些都是事後諸葛的閒言碎語罷了,崇禎皇帝面臨怎樣的艱難局面,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