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漢朝七國之亂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漢景帝時期爲何會爆發七國之亂?第一責任人是劉邦嗎?

“吳楚七年之變”,漢景帝在漢文帝面前連罵十八次:“都怪你,害得我丟了這麼大的一個爛攤子!”然後罵了他的祖父漢高祖一百次:“都怪你!”

他終於將晁錯連斥一千八百次:“都是你自作主張,如今只能用你的人頭來平定天下之憤了。”

漢景帝明顯有些手忙腳亂,其實這件事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他,當年他登基不過一年,揹負的都是以前的舊帳。

01.劉邦親自栽種的災難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劉邦登上皇位後,無視朝堂上的大臣們的抗議,將自己的封地制度從垃圾場中拉了出來,冊封了自己的七個兒子,封了自己的親哥哥劉交,封了自己的劉濞。

也就是這種行爲,才導致了“七國之亂”。

劉邦活着的時候,君臣之間的血脈很親近,劉邦也能控制局面,但是漢景帝登基後,一切都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讓人失去美,劉啓可以當上帝王,但我們都是劉的人。

更要命的是,劉邦的冊子都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他們擁有了極大的權利,他們擁有自己的財務,可以自己指定自己的臣子,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國家,在這樣的局面下,他們會臣服於誰?

就拿劉邦的親外甥劉濞來說,吳國出產大量的銅錢,能自己出錢,還能用海水烹製食鹽,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過着比帝王還愜意的生活。

根據以往的經驗,出現這樣的局面只有兩個,一個是諸侯漸漸與中央分離,另一個則是在戰爭的壓力下,諸侯叛亂。

從劉邦被冊封的那天開始,就註定了他們和各大諸侯國的矛盾!

但漢景帝卻將“七國之亂”歸咎於劉邦,這本身就不公平。

劉邦在建立自己的時候,也遇到了和秦始皇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郡縣制度和分封制。

秦統一六年之後,一幫文人墨客爲了郡縣與爵位之爭,爭的不可開交,秦始皇終於陳詞說:“周王室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封邑制度,大秦不可再故步自封,郡縣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

沒想到郡縣制度並不完善,秦帝國第二次滅亡的時候,就有人尖銳地說:“秦朝二代滅亡,就是沒有諸侯支持,所以,分封制更好。”

分封制度是不是很好?劉邦卻不這樣想,項羽麾下十八位王爺中,有哪些人對他忠心耿耿?就算是英布,也背叛了他。

實行分封制後,劉邦對他的忠誠有所顧忌;實行郡縣制度,劉邦最擔心的就是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這可如何是好?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第2張

這是一種“混業經營”,郡縣與封地並存,各得其所。劉邦還做了一個“除異族王爺,自此之後,劉不王不再是他的了。”

這簡直太好了,所有的諸侯都是劉姓子弟,郡縣歸皇上管轄,封地歸劉姓子弟管轄,肥沃的土地不會被外人染指,甚至可以說是羣星環繞。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郡縣和封地都有好處,從長期來看,郡縣是最好的選擇,但在漢朝剛剛建國的時候,割讓土地對新的國家更加有利,也是一種方便,所以劉邦被冊封也是一個錯誤。

02.漢文皇帝劉恆的殘害

漢文帝在當政的時候,就察覺到了這些國家的強大,所以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只是沒有將這些國家連根拔起,反而把自己的責任推到了景帝的身上。

當時,賈誼和晁錯等人都曾建議《削藩策》。漢文皇帝並不急於削藩,反而採納了賈誼所說的“以天下之力,以天下之勢”。

“羣雄逐鹿”是怎麼回事?簡單的說,就是將各大貴族分割爲一個個小貴族,擴大自己的領地,而不擴大自己的領地,導致各大勢力被瓜分,最終再無反抗的力量。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第3張

“推恩令”在漢代是由賈誼“以衆立諸侯,以其人之力”爲基礎形成的。

或者說,賈誼這一招“陽謀”看似高明,無聲無息地讓諸位君王都能輕鬆地死去,但問題在於,這些諸位王爺又不是蠢貨,能看出朝堂的“險惡用心”,難免會有一些抵抗。

既然這樣,爲什麼漢文帝會選擇賈誼的鈍刀子,而不選擇晁錯的那一劍?因爲漢文帝有兩個顧慮。

第一,漢文皇帝登基之時,當時的國家實力尚弱,無法與各大勢力相抗衡。

呂后時期,儘管國家的財政情況很好,但楚漢之戰留下的傷口卻很難癒合,朝廷用錢對付吳國都很吃力,如果羣起而攻之呢?

因此,漢文皇帝現在要做的,就是全力發展自己的國家,對於那些貴族,他只能用比較柔和的手段來打壓,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會發生戰爭。

第二,漢文皇帝從庶族“轉正”,引發了各諸侯王法義上的反對。

若非漢惠帝在“平定諸呂”之戰中,所有的皇子都死了,漢文帝根本沒有登基的機會,更別說他還沒有爲齊王系做出什麼貢獻。

齊王系的人最不滿,齊王劉襄的寶座被奪,劉章也從趙王改爲了城陽王,這一切都是他哥哥的功勞。到了漢文帝,更是將齊國分爲八個國家,齊國的勢力也被大大的削減。

就是淮南王劉長,也對“大兄”不屑一顧,最後直接發動叛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文帝若是將怒火發泄到其他諸侯身上,無疑是自尋死路,所以他選擇了更加柔和的手段。

03.劉啓對漢朝政策失策的影響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第4張

“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是漢景帝,他當時做的太過分了,在一次的爭鬥中殺死了吳國的王子,導致了吳王劉濞謀反。其次,他拒絕了晁錯的“削藩之計”,使雙方的關係更加緊張。

這兩個原因都很合理,只是有些極端。

私人的仇恨對大局的作用微不足道,哪怕是劉濞,也不會以此爲藉口。漢景帝殺死晁錯以討羣臣歡心,並不代表他就真以爲晁錯的削藩計劃出了問題,而是因爲他太過慌張,所以纔會犯這樣的錯誤。

晁錯說的很明白:“各大諸侯會造反,各大勢力遲早會造反,與其這樣,還不如現在就開始。”

看得出來,晁錯對於削藩的後果,是相當清楚的,而且一針見血。在這場政變中,他的錯誤並不在削藩上,他只是知道後果嚴重,卻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抱着一種希望,所以他纔會如此茫然。

04.“七國之亂”的實質:全因“月亮”而起

這樣,“七國之亂”就不用由劉邦負責了,漢文皇帝劉恆也不願意背鍋,甚至晁錯和漢景帝都沒有做錯什麼,這件事情到底應該由誰負責?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第5張

我個人覺得這個“月亮”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缺陷,是一個歷史上不可避免的命運。

這是什麼意思?對“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基本特點進行了細緻的區分。

郡縣制度和分封制度實際上都是在談論一個問題:國家的權利與收益怎麼分配?分封制度是君權與君王共同分享的一種制度,即君王是公司的股東,同時也是權力的擁護者和制衡對象;郡縣制度是皇帝專政,百姓皆爲其打工。

漢景帝在位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對此事負責的人是誰 第6張

郡縣制度下,誰也不能瓜分皇上的權利,但這並不意味着皇上就不能支持自己的力量,如果這樣的話,皇位就像是躺在海灘上一樣。

因此,皇室在不接受那些威脅的貴族的時候,也要尋找自己的支持者。這種勢力在西漢中期和晚期出現,而且逐步擴大,形成了士族階層。

在西漢中葉以前?遺憾的是,士族並沒有在歷史上建立起一個階層,也就是在它的雛形中。

秦帝國爲什麼會滅亡?並不是專制,只是缺乏支持。劉邦也不是笨蛋,他也有自己的追隨者,但是他要去哪裏?不能再選了!

所以他不得不任命劉爲諸侯,取代其他的王爺,培養呂氏的親信,形成一個三足鼎立的三角形。

我們清楚地看到,士族階層的崛起,諸侯和外戚逐漸衰落,沒有了崛起的機會,其中的疑點就在於此。

七國之變,與劉邦、漢文、漢景帝、晁錯無關,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