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北宋的官制是什麼樣的?包拯每年的俸祿是多少?

歷史上北宋的官制是什麼樣的?包拯每年的俸祿是多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這是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起包拯,映入腦海的便是影視角色中塑造的一個個剛正不阿、貼面無私、一心爲民的“包青天”形象。關於包拯爲官事蹟,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諸多記載。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這位大人吧。

正所謂:官賣紅袍價不廉,儼然法相預登天。凌人氣勢驚人響,散作塵寰幾樓煙。包拯在官場上給大家帶來的印象一向是“清廉”。那麼清廉等於沒錢嗎?根據史料記載爲朝廷幹活的包大人,每年領的俸祿有18000貫,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這一算嚇一跳。

01

北宋的官制

宋朝以靖康之變爲分界點分爲北宋和南宋,北宋以趙匡胤爲首,通過陳橋兵變,“被迫”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成立宋朝,經過共九任皇帝的統治,到最後在宋欽宗趙恆的統治中,北宋被滅。

由於趙匡胤本人是武將出身,在兵力的擁護下,黃袍加身,發動兵變,奪取江山。之後爲了避免有人同他一樣,以同樣方式奪權篡位,來了一招“杯酒釋兵權”,以和平的方式,解除了武將的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重文輕武”。

而中央集權的軸心便是中樞制度,北宋設立了二府三司制。雖然皇帝都想要一個文武雙全的大臣,但放在現實中,一個真正文武雙全的人卻是會遭到皇帝的忌憚。

歷史上北宋的官制是什麼樣的?包拯每年的俸祿是多少?

二府便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樞門下使一文掌管政務,樞密院使一武掌管軍事。三司則掌管財政大權。特點便是設立不同的官來進行分職,分割了各級長官的事務,分級來削弱權利。

這就造成了北宋機構設置龐大,官員衆多,使得在北宋官員在實際上就有了官、職、差遣之分,並且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宋朝的俸祿實際上是根據“官”來確認的。

在當時,官,其實是一個虛職,只是用來確認俸祿的依據。職,同樣也是虛職,但卻可以用來區分官員的地位和級別。只有差遣是實打實的職務,確定自己實際上該處理的事務。包拯也是在身爲差遣時做的貢獻最多。

02

包拯的官職變化

包拯出生在如今安徽合肥,他的家庭也並不簡單,可謂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包士通曾經是私塾的老師。他的父親包令儀自幼便刻苦讀書,在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24歲的包令儀中了進士,之後便一直爲官。

受家庭薰陶的包拯從少年時期便十分要強,讀書功課從不含糊,在29歲時考中了進士甲科。之後便被封“官”爲大理評事,實職出任建昌縣知縣。

在宋朝以孝治天下,以及官方儒學的孝爲大等影響下,孝就是當時每個人最推崇的。包拯也不例外,他在家中是最小,他出生時父母年歲都已經不小了。

剛被任命的包拯就曾因父母年事已高,想離父母近一點以便照顧 ,請求調任到合肥附近,之後遷任爲和州監稅。但之後父母想要他陪在身邊,他就立即辭去了官職,一直陪在父母身邊照顧,直到父母都離世。

在守孝期滿後,包拯奔赴京城聽選,被任命爲天長知縣。之後的包拯也前前後後被任職、調任變化了數十種官職,但最爲我們所熟悉的大致就是開封府尹。

開封是宋朝首都,放在現在開封府尹就相當於北京市長了,相當有權利了。之前我們也提到了宋朝官職是“官” “職”分離的,在包拯的一生中,最大的“官”頭銜便是“龍圖閣直學士”,而最有實權的“差遣”便是“樞密副使”。我們知道了包拯的官職後,那在宋朝這些官職到底能領到多少俸祿呢?

03

宋朝的俸祿制度

歷史上北宋的官制是什麼樣的?包拯每年的俸祿是多少? 第2張

在中國諸多朝代中,在官吏俸祿這宋朝可謂是最豐厚的了,在如今看來可謂真的是高薪職業。由於宋朝官制多變,俸祿制度也有區分,但大致上官員的俸祿包括:正俸、加俸、職田三種。

正俸包括俸錢、祿慄、衣賜等。加俸是給帶有職名的官員額外的俸祿,有俸錢,每月大致60-16貫不等,還有衣料等,不用年間實行的額度也不同,按現在來說加俸相當於津貼補助。

職田一般給予外官的在職補貼,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績效工資了。按照《宋史》記載,在保證大大小小數十次的官職變化中,在最高位“龍圖閣直學士”時拋去可以領取到按規定發放的祿慄、衣賜等,單算俸錢就有18000貫。

那麼18000貫到底是多少錢呢?按照《宋史》卷180食貨志中記載,即一貫錢僅爲770個銅錢,在這裏我們爲了方便計算依舊把一貫錢爲1000銅錢來計算。

在古代大致分三種貨幣,第一是黃金,第二是白銀,第三便是銅錢。他們三個的換算關係是:一兩黃金=一百兩白銀,一兩白銀等於1000文銅錢,所以包拯的18000貫錢等於18000兩白銀。

由於各朝代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通貨膨脹的問題,不同年代的白銀換算成如今的錢數也是不一樣的,宋朝的一兩銀子等於1300元人民幣左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