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鴻章太冤枉了!滿腔愛國情懷卻揹負賣國罵名

李鴻章太冤枉了!滿腔愛國情懷卻揹負賣國罵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爲"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爲"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爲"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

作爲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小編認爲,中國歷史上最冤的替罪羊當數李鴻章。大清的賣國賊只有一個,那就是掌握大清實際權力的老太后。

用“生不逢時”四個字來形容李鴻章的一生再合適不過,李鴻章有大智慧,比起守舊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儘管作爲滿清重臣,他無法跳出自身的侷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李鴻章太冤枉了!滿腔愛國情懷卻揹負賣國罵名

(《馬關條約》簽訂)

讓李鴻章遺臭萬年的是他簽訂的《馬關條約》。說是他簽訂的,實在是冤枉他了。因爲是慈禧太后叫他去籤的。慈禧太后大權獨攬,她說要籤,誰都爲之奈何,那時候就是孫中山去了,也得籤。

李鴻章錚錚鐵骨,滿腔愛國情懷,大力改革後仍要接受喪權辱國的局面,那種心情,當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日本人只給他說三個字的權力,籤,不籤。李鴻章知道自己的任務,但他依然咬牙說不籤,日本人大怒,用槍托打在李鴻章的頭上,李鴻章的腦袋登時冒出血,他面無懼色,仍然說不籤。

李鴻章太冤枉了!滿腔愛國情懷卻揹負賣國罵名 第2張

對不怕死的人誰最沒轍的,日本人面對這樣視死如歸的人,敬佩之餘也十分無奈,不能讓李鴻章妥協,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壓,慈禧太后聞言,連忙給李鴻章傳話:這約得籤,不管日本人說什麼,能換和平就好。

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被一名刺客擊中,子彈卡在他左眼下的骨頭縫裏,沒有醫生敢在這個位置下手術刀,李鴻章給朝廷的電報只有六個字:“傷處疼,彈難出。”而面對日本人割讓遼東、臺灣、澎湖,賠款軍費3億兩白銀的“要價”,朝廷在給李鴻章的電報中均是模棱兩可的“着鴻章酌量辦理”。

傷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鴻章。如果採取強硬的態度和立場,只能導致中日戰爭繼續擴大。以大清國實際的軍力狀況而言,戰爭的結果只能是中國的東北被全面佔領;而如果答應日本人的條件,大清國主權和財產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兩害取其輕,這是面對殘局的李鴻章的選擇。

有一個細節不容忽視,《馬關條約》是李鴻章最爲代表簽訂的,但最終決定權在慈禧太后。簽訂《馬關條約》的所有歷程,他都如數上報慈禧,慈禧對中日談判的全過程和最後結果都瞭如指掌。李鴻章在日本硬撐,慈禧卻在籌備壽宴,她不想打仗,告訴李鴻章,不管日本人說什麼都答應。

1895年4月,帶着《馬關條約》草約和臉上的繃帶回國的李鴻章,發現他成了舉國的“公敵”:朝廷斥責他辦事不力,官員說他喪權辱國,民間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銀子,更有人公開聲明要不惜一切殺掉他以雪“心頭奇恥大辱”。

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爲終生恥辱,發誓從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沒想到一年後他結束美國之遊搭乘美輪迴國須途經日本橫濱換船,爲了自己的精神和肉體堅決不和日本國土發生任何形式的關係,老頭無論如何也不肯上岸。侍從們無奈,只能在美國輪船和開到日本接他的帝國招商局輪船之間搭了一塊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險扶着他換了船。但這一切並沒有給鴻章換來一絲同情與理解,相反,他這賣國賊的帽子卻打着滾兒地往上翻。

李鴻章太冤枉了!滿腔愛國情懷卻揹負賣國罵名 第3張

客觀分析,真正賣國的是慈禧太后,李鴻章權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裏的棋子,慈禧太后的決定他無力改變,慈禧太后纔是議和賣國的總後臺,而李鴻章只是替她揹負了千古罵名。

歷史把李鴻章推向了事業的頂峯,同時也把他踢進了名譽的泥坑。晚清歷史上的一些外交條約,都成了李鴻章的賣國罪證:

1876年,與英國簽訂《中英煙臺條約》,賣國一次;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賣國兩次;1896年,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賣國三次;1901年,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賣國最後一次。

至於條約內容,咱就不展開說了。大清當時雖然沒有手機,但“李二先生是漢奸”傳得婦孺皆知。

1901年,李鴻章逝世。

李鴻章太冤枉了!滿腔愛國情懷卻揹負賣國罵名 第4張

(李鴻章和孫輩們在一起)

就在他嚥氣之前的一個小時,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牀頭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爲了大清國與洋人爭辯了一生的李鴻章已不能說話,他只有眼淚了。眼淚流盡了,他的眼睛閉上了。

而就在李鴻章死時,因爲允許外國在中國駐軍和幾近天文數字的賠款而成爲“將來無數困難問題發生之源”的《辛丑條約》剛剛簽訂,外國聯軍仍在整個朝廷逃亡在外的情況下佔領着大清國的都城北京。

對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國來說,洋人的氣焰永遠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李鴻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夠與洋人周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