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僅四歲的光緒成了‘一國之君’,同時也失去了父母親人之愛,失去了天真幸福的童年……

此時的光緒帝尚無生活自理能力,誰來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誰來做他的玩伴?當他因飢渴病痛而哭泣的時候,有沒有人爲他擦乾淚水?當他被慈禧帶到朝堂之上,充當垂簾聽政的傀儡的時候,他又是怎樣的表現?

若說幼小的光緒帝忍飢挨餓、膽戰心驚地艱難度日,您信嗎?

幼主登基,兩宮垂簾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六日寅時,即公元1875年1月13 日凌晨五點鐘左右,這是黎明前最寒冷的時刻,載在奶媽的懷抱中乘坐十六人擡的大轎,穿過重重宮門,進了紫禁城,在養心殿前落轎。兩宮皇太后一宿沒睡,一邊流淚,一邊等着嗣子的到來。

此時的小載又進入了夢鄉,太監掀開包裹孩子的小被子的一角,慈安、慈禧看到一張瘦弱、白皙的小臉,眼角掛着淚珠,小嘴不時抽搐一下。慈禧一下子想到了同治帝小時候的模樣,眼淚又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掉了下來。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網絡配圖

慈禧抹了把眼淚,下令把小載叫醒。小載不情願地睜開眼睛,一看自己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頓時大哭不止。奶媽趕緊哄勸,太監也在一旁扯着不陰不陽的嗓子吸引着小載的注意力。

太監打着燈籠在前面引路,兩宮皇太后由宮女攙扶,奶媽抱着小載緊緊跟隨,出了養心殿,頂着凜冽的寒風,前往乾清宮。

乾清宮的大門被推開了,冷風呼嘯着灌了進來,殿內燈火被吹得飄搖閃爍,帷幔迎合着撲門而入的寒風,張揚地發出“砰砰”的響聲。只見同治皇帝直挺挺地躺在大殿正中的榻上,臉上蒙着白紗……

慈禧太后厲聲命令:跪下,向哥哥行禮!

這是小載第一次見到皇帝哥哥,不論是按家族長幼的禮節,還是按帝國君臣的名分,或者說皇位授受的前因後果,這個禮確實不能免。但一個四歲的孩子哪裏懂得這些,此時他唯一渴望的就是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回到親人的懷抱中,然而,他卻被按倒在冰冷的地上,被逼着向同治皇帝的遺體三跪九叩。載奮力掙扎,放聲大哭,哪裏還談得上“三跪九叩”,簡直就是在摔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清政府官方文件裏宣稱小載在同治皇帝的靈前“稽顙號慟,擗踊無算”,意思是一邊磕頭一邊大哭,無數遍地頓足捶胸,可見是一位充滿“仁孝之心”的君主。

據《清德宗實錄》記載,載進宮的第二天,滿朝王公大臣聯名上疏,“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次日,兩宮太后頒發懿旨,宣佈:“垂簾之舉,本屬一時權宜,惟念嗣皇帝此時尚在沖齡,且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秉承,不得已姑如所請,一俟嗣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這就是晚清歷史上的“第二次垂簾聽政”。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2張

網絡配圖

初九日,內閣呈上了爲新君主擬定的年號——光緒。經小載象徵性地批准,詔告天下。這是個響亮的年號,所謂“緒”,指的是道光之緒,表明新君主統緒合法,將光前裕後,重開一統江山的新局面。轉過年來,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光緒帝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由於他跟剛剛死去的同治皇帝是平輩,所以,他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八代第九位君主。此時的他年僅四歲,是清朝截至此時爲止年紀最小的皇帝。

生父隱退,親情缺失

一個四歲的孩子大多有自己幸福的童年,在父母親的懷抱裏享盡關愛、呵護,但是,小載入宮繼承帝位,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他現在是咸豐皇帝的兒子、兩宮皇太后的兒子。當然,咸豐帝已經死去十多年了,所以,他沒有爸爸。

可能有人會問:光緒帝不是有一位生身父親 ——醇親王奕嗎?

此時最尷尬的人莫過於醇親王奕了,自打兒子進宮,他整天把自己關在王府裏,閉門不出。他知道,他現在已經對慈禧至高無上的地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還會有什麼危險?其實,奕的危險恰恰在於此,雖然兒子已經過繼給了兩宮皇太后,但血緣關係是無法割斷的,奕畢竟是皇帝的生父,這一點誰都抹殺不了。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以嬪妃的身份一步登天,母儀天下,主宰帝國的命運,不就是靠着自己是“皇帝之母”嗎?慈禧是同治皇帝的媽媽,現在是光緒皇帝的養母,可奕卻是實實在在的“皇帝生父”!在滿朝王公大臣的眼中,他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王爺,而是一位能對帝國的前途發揮重大影響的“皇父”,這樣一來,他能不成爲慈禧的“眼中釘”嗎?

當然,慈禧不會懷疑自己擺平奕的能力,但她終有衰老的那一天。水有源,木有本,十幾年後光緒帝長大成人,成爲乾綱獨斷的一國之君時,按照人之常情,他不會不認自己的生父。到那時,奕不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太上皇”了嗎?慈禧這個養母算老幾!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且,恐怕不用等到皇帝成年,隨着光緒帝一天天長大,就光緒皇帝會有越來越多心懷叵測的人投到奕的門下。作爲皇帝生父,奕是名副其實的“原始股”,升值空間無限,那些做“長遠投資”的人肯定要打他的主意。爲了“上市升值”的那一天早日到來,這些趨炎附勢的人肯定要興風作浪,大肆炒作,他很快就會被“炒”成大清國炙手可熱的人物。

慈禧肯定要處處打壓、防範奕的崛起,一旦慈禧認爲他威脅了自己的地位,奕,甚至他兒子的命運都會逆轉。一想到這裏,奕不寒而慄,他深知自己這位嫂子兼大姨姐的心狠手辣、六親不認。

奕本來是個很謹慎的人,信奉“家大業大禍也大”的信條,平日裏謹小慎微,這下子突然成了矛盾的中心,他變得不知所措了。經過幾天的苦思冥想,他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家慈禧是“母以子貴”,而他奕必須“父以子賤”,否則就可能大禍臨頭。於是,就在慈禧正式垂簾聽政的十二月初八日,爲了自己的命運和兒子的前途,奕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急流勇退,遠離大清國的政治圈。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4張

網絡配圖

據《清史稿》記載,奕上了一道奏摺,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觸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爲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爲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奕的這段話說得極其誠懇,意思是說由於同治皇帝的駕崩,再加上新君主的選擇出乎他的意料,他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導致原來的肝病復發,難以治癒,已經成了廢人,爲此請求皇太后批准他“乞骸骨”——退休。奕甚至搬出了自己的父親——宣宗成皇帝,希望兩宮皇太后看在道光皇帝的分上允許他從此“虛糜爵位”,做一個光拿俸祿不幹事兒的閒廢之人。

接到奏摺,兩宮皇太后跟恭親王奕商議,順水推舟,撤銷了奕擔任的一切職務,然後賞給“親王世襲罔替”的待遇。也就是說,奕的爵位不用像普通的王爵那樣每傳一代就降一等,他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均爲親王。這是一個巨大的榮譽,奕再次上折遜謝,這回兩宮皇太后沒有同意。

幼小的光緒帝從此沒有了爸爸,可他不是還有媽媽嗎?而且,他現在有四位母親:一位生母,兩位養母——慈安、慈禧太后,此外,他還有一位乳母。如此說來,他有四位女性的呵護,他該多幸福啊!其實不然。

光緒帝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以前經常進宮,姐妹倆走得很近。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兒子過繼給了兩宮太后,作爲生母再去探望確實很不合適,也很討人厭;而且,一旦進宮見到自己的兒子,除了板起臉來說幾句“官話”以外,不能跟兒子親熱,說起來也是件很痛苦的事兒。從此以後,她跟丈夫一樣,閉門不出,靠吃齋唸佛打發時光。據說她成年放生燒香,爲兒子的命運祈禱,夏天不進花園,說是怕踩死螞蟻。她一共生了五個孩子:一個女孩、四個男孩,但除了載長大成人之外,其餘的均夭折了。

生母不敢進宮,那麼兩位養母對小光緒如何呢?

慈安太后一生未曾生育,對養育小孩的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慈禧雖然育有一子,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兒了,現在的她操持帝國政務,一天到晚忙得昏天黑地,哪裏顧得上撫養小光緒。

當然,要說慈禧對光緒帝撒手不管也不是事實。這不,登基大典剛過了沒幾天,慈禧就下令將光緒的乳母攆走。確實,光緒四歲多了,該斷奶了,成天纏着奶媽怎麼能成長爲一個合格的君主呢?

光緒帝自小在奶媽的懷抱中成長,感情非同尋常,進宮之後簡直就是相依爲命,奶媽走了,光緒成天哭喊着要她,但沒有人理會他。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5張

網絡配圖

飲食起居,委之太監

生母不進宮,兩位養母不管,乳母又被攆出了紫禁城,誰來養育小光緒呢?別擔心,慈禧太后召來了自己的親信、首領太監李蓮英,命令李蓮英安排光緒皇帝的生活。

李蓮英面有難色,他知道這項工作風險極大,小光緒年紀太小,身體又弱,三天兩頭鬧病,不是感冒就是腹瀉,萬一在自己手裏有個三長兩短,他就得禍滅九族。所以,他委婉地表達了拒絕的意思——他解釋說,他以及他領導下的這些太監都是爺們兒,從來沒帶過孩子,實難勝任這一差事。慈禧眼珠子一瞪,惡狠狠地說了句:別不識好歹!李蓮英立即氣餒,灰溜溜地抱着小光緒下去了。

李蓮英一籌莫展,他找來親信太監商議,親信建議他將這一工作“轉包”。轉給誰呢?大家建議交給範長祿,因爲範長祿大小也是個總管,在太監中有些地位,更重要的是範長祿“婆子氣”很重,一看就像個娘們兒,肯定能勝任哄小孩的工作。

李蓮英找來範長祿,連哄帶勸,再加上威逼利誘,但範長祿死活不接這個差事,最後驚動了慈禧太后。根據太監回憶,範長祿流着眼淚對慈禧說:“奴才之萬歲爺,春秋太幼稚,奴才不能勝任。”說完連連叩頭並請求召回奶媽。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6張

網絡配圖

慈禧嘆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奶媽來自民間,出身低賤,不能不把她攆走,你當差這麼多年,一貫謹慎,更重要的是看你像個娘們兒,還是你來哄萬歲爺吧,多加謹慎就行了,不要有太多的顧慮。範長祿還是第一次見慈禧太后有這樣好的態度,受寵若驚,只好把這個差事應承下來了。

此時的光緒皇帝年僅四歲,從此,他失去了父愛和母愛,由太監照應他的起居飲食,一天到晚太監不離左右。今天看來,這樣一個環境對於小男孩兒的身心成長是不利的。

長期變態的生活扭曲了太監的人性,太監中心理陰暗的人不少,而且,太監們迫於生計,爲皇家執役,付出了斷子絕孫的代價,每個人都有一本“血淚賬”。他們對皇家的情感是複雜的,這回小光緒落到了他們手中,他們會拿出來怎樣的“孝心”來報答這位小主子呢?

比如吃飯,皇帝每頓飯有上百樣菜餚,擺滿三張餐桌。按例,皇帝就座後,太監將一盤盤菜餚依次端到皇帝眼前,由皇帝選擇。據宮中的太監後來追憶,小光緒進餐的時候,太監把小光緒抱上椅子,然後就不管了。光緒還沒有桌子高,一旦就座自然下不來,太監又不把每張餐桌上的菜餚依次端來,光緒只好吃眼前的幾樣,頓頓如此,時間一長哪有胃口?

後來御膳房得知皇帝只吃眼前的幾樣菜餚,十分高興,他們也想出了個取巧的辦法:除了皇帝眼前的幾樣菜以外,其他菜餚這頓撤下來下頓照上不誤。所以,每頓飯的上百樣菜餚基本是“臭腐”不可聞的“原饌”,而且,眼前的幾樣菜也“大率久熟乾冷不能可口”。小光緒在入宮前曾得過一場痢疾,病得很重,幾乎丟了小命,後來用鍼灸的方法才治好,但身體十分虛弱,飲食起居須格外注意。現在他在宮中無人過問,飢一頓,飽一頓,時間一長,得了營養不良、胃口不好、時常嘔吐的毛病。小光緒嚷着胃疼,但沒有人搭理他。

範長祿侍候小光緒一段兒時間之後,終於推卸了這個差事,從此,光緒身邊的太監就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太監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除了自己的利益,一點兒也不考慮小光緒的生長髮育。四五歲的小男孩正是好動的年齡,但光緒被太監們限制得死死的,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大喊大叫;有的太監怕光緒消化不良,頓頓飯不讓他吃飽,把他餓得直哭;有的太監怕光緒受風着涼,即使已經到了脫棉襖的季節,也依然讓他穿着一身裘皮,熱得他煩躁不已,無精打采;有時光緒身體不舒服,太監卻只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診斷”,就是不去找御醫。這些情節要不是後來光緒帝的師傅翁同在自己的日記中親筆所記,誰會相信這是大清國第九位君主的幼年遭遇!

慈禧淫威,光緒膽寒

光緒帝的苦難境遇更來自養母慈禧太后的淫威。根據慈禧的要求,光緒帝要管慈禧叫“親爸爸”。他進宮不久就成了慈禧垂簾聽政的道具。

垂簾聽政的地點在養心殿。小光緒坐在皇帝寶座上,他的面前跪着臣子,他的身後垂着一面半透明的黃色紗簾。兩宮皇太后坐在簾後,隔着簾子跟臣子一問一答,商議軍國大事,跟小光緒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但他又必須端坐在寶座上不動,就像今天舞臺上演雙簧似的。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7張

網絡配圖

這對小光緒來說苦不堪言。這個寶座又高又大,不適合孩子坐。小光緒坐到上面兩隻腳還挨不着地,左右也夠不着扶手,搖搖晃晃,十分危險。如果盤腿坐在寶座上又顯得不莊重,皇帝要有皇帝的派頭。

剛進宮的時候小光緒年僅四歲,正是好動的年齡,根本就坐不住,更何況兩宮太后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小光緒一點兒也聽不懂,所以,一開始不是跳下寶座,就是在寶座上翻跟頭,有一次還在寶座上睡着了。其實,拿今天的眼光來看,皇太后如果跟光緒坐到一起,或者抱着光緒召見大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在中國古代,“朝會”是國家典禮的一種,皇帝不分大小,都是一國之君,慈禧權勢再大,畢竟是太后,她沒有資格坐皇帝的寶座,更何況兩位太后擠在一個寶座上抱着孩子處理國政更是不成體統,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

慈禧太后爲了培養出一位合格的君主,對光緒要求極爲嚴格。光緒不能穩坐寶座,慈禧輕者呵斥,重者責罰。慈禧責罰光緒的辦法有二:一是罰跪,二是不讓吃飯。小光緒三天兩頭受到“親爸爸”的處罰,平日裏也看不到慈禧的好臉色,時間一長,小光緒被慈禧嚇破了膽。據梁啓超的《戊戌政變記》記載:“積威既久,皇上見西后如對獅虎,戰戰兢兢,因此膽爲之破。”這類記載很多,總之,慈禧的陰影從此籠罩了光緒皇帝的一生。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8張

網絡配圖

開蒙讀書,心酸童年

光緒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公曆是1876 年3月16日,六歲的光緒帝正式入書房讀書。這天一早,在養心殿東暖閣,奕親自出面,迎來了小光緒的師傅——內閣學士翁同。此時的翁同已經四十七歲了,他是江蘇常熟人,是咸豐朝大學士翁心存的兒子,而翁心存恰恰是恭親王奕的老師。父子兩代服務皇家,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最爲難得的是翁同在咸豐六年狀元及第,學問人品非同一般。此前,翁同就參與過同治皇帝的教學工作,教學能力十分突出。

小光緒在太監的簇擁下走進了東暖閣。翁同擡眼一看,只見小光緒面色蒼白,神情萎靡,目光呆滯,尤其是身材比同齡的孩子矮一大截,一看就是發育不良的狀態,不禁一陣心酸。

經過一番拉拉扯扯的謙讓,最後敲定了師徒見面的禮節。光緒皇帝向翁同作揖致敬,叫了聲“師傅”。翁同下跪還禮。然後奕等人離開養心殿,翁同跟光緒帝分頭落座,授課開始。

翁同提筆寫下了四個楷體大字——天下太平,然後教小光緒認字。小光緒感到十分新奇,一遍一遍地朗誦着。認字結束,翁同拿出《帝鑑圖說》——這是一本明朝編撰的圖文並茂的帝王教科書,翻開第一課是《任賢圖治》。小光緒看到古代帝王騎着大馬的圖畫,興奮得拍手直喊。翁同趕緊又講書房的規矩,小光緒似懂非懂地連連點頭。

天氣暖和了,上課的地點改在毓慶宮,小光緒的學習興趣也逐漸淡漠了。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王朝盛衰的週期性現象,一個王朝經過幾十年上百年之後,就要走向衰落、滅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帝王的素養一代不如一代。開國帝王都是“競爭上崗”,競爭的勝利者登上權力的巔峯,失敗者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開國帝王都是雄才大略。但後代的帝王長在深宮,由太監、宮女撫養成人,連人格都不健全,何談治國平天下呢?加上一個王朝統治時間一長,各種問題積重難返,君主又無力應對,各種因素一疊加,最後的結果就是土崩瓦解。

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權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併爲此絞盡腦汁。清王朝特別注重皇子的教育,其嚴苛程度是史無前例的。皇子每天四五點鐘進書房溫習功課,六七點鐘師傅來到,開始上課,下午學滿語、騎射,直到日落方纔結束。這種嚴苛的教育培育了一代代安邦定國的接班人。

當然,由於光緒已經是皇帝了,所以,對他的教育比對皇子教育的強度要低一些,但遠遠比今天小學生的負擔要重得多。比如,一年到頭除了兩宮皇太后的生日、小光緒的生日、端午、中秋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此外根本沒有寒假、暑假的概念。小光緒每天要向兩宮皇太后問安,陪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其他時間都要在書房度過,學習內容除了儒家經典、漢語詩文以外,還有滿語、騎術等,而且,光緒畢竟已經是萬乘之尊的一國之君了,他學習的積極性不可能像皇子那樣高。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9張

網絡配圖

小光緒學習興趣不高,加上他體質單薄,難以承擔繁重的學習任務。尤其不同以往的是,皇子教育畢竟人數較多,大家一起學習,有個競爭的氛圍,現在教室裏面一個師傅、一個學生,還有一羣太監立在一邊瞪眼看着,跟審問犯人類似,時間一長,光緒的學習積極性就更低落了。按說可以給小光緒找一些皇族子弟“伴讀”,但近支皇族裏沒有年齡合適的伴讀人選,翁同只能硬着頭皮教下去。

其實,翁同對此早有預見,此前擔任同治皇帝的培育工作,他就傷透了腦筋。當年同治皇帝厭學,居然能把師傅李鴻藻氣哭,這也是翁同親眼所見。所以,當他得知被任命爲皇帝師傅的時候,最初曾一再推辭,但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立場堅定,一定要他挑起這副千鈞重擔,而且,慈禧表態,作爲家長肯定全力配合師傅的教育。翁同無法推辭,就接手了這一工作。

清晨,翁同來到書房,要求小光緒背誦前一天學過的課文。小光緒背了幾句,就張口結舌,背不下去了。翁同陰沉着臉,下令罰背二十遍。但小光緒不服處罰,瞪眼不背。要是在民間的私塾,學生完不成學習任務,輕者一頓責罵,重者一頓痛打,但面對天子門生,翁同一不能罵,二不能打,他氣鼓鼓地躊躇了一會兒,壯起膽子,委婉地批評了小光緒幾句。誰想到小光緒不僅不接受批評,反而放聲大哭,於是,翁同跟太監手忙腳亂地好言相勸,好一會兒皇帝才止住了哭聲。

後來,翁同調整了辦法,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怒目而視”,放下書本,不講課了,光拿眼睛瞪着小光緒。師徒對視,誰也不說話,翁同的用意是以此向天子門生施加壓力。這種“對視”一般歷時十五分鐘。十五分鐘過去了,翁同的目光和緩了,沒想到他剛要開口講課,卻發現小光緒依然在“怒目而視”,翁同慌了手腳。

翁同想起慈禧的承諾,於是,換了個辦法。據謝俊美的《翁同傳》記載,他自己動手,裝訂了一個“內省錄”。次日上課,開講之前,翁同拿出空白的“內省錄”置於案頭,並告訴小光緒:如果犯了錯誤,將把錯誤登記到這本“內省錄”上,然後呈給兩宮皇太后

苦難皇帝:光緒皇帝忍飢挨餓 還擔心後宮有人找茬 第10張

網絡配圖

——拿今天的話說,就是通知家長。

翁同話音剛落,小光緒就渾身顫抖,五官抽搐。翁同目瞪口呆。突然,小光緒把桌子一掀,放聲大哭,然後起身向門口跑去。這時,一道閃電劃破天空,一串兒驚雷從天而降,小光緒趕緊從門口折回,鑽到桌子底下瑟瑟發抖……

後來翁同聽太監說,慈禧平日裏對光緒不大過問,但一旦管教起來就疾言厲色,不是罰跪就是不讓吃飯。一次光緒被罰捱餓,他流着眼淚回到寢宮,餓得難以忍耐,居然溜到太監的住處翻找食物,找到食物後撒腿就跑。太監連忙追趕,待捉住小光緒的時候,饃饃已經被吞嚥了一半兒。太監稟報慈禧,慈禧氣得不得了,把光緒罵了個狗血噴頭,然後罰他跪一個時辰。小光緒兩眼垂淚,渾身發抖,跪都跪不成個樣子,趴在地上直哆嗦。

聽到這裏,翁同十分意外,也後悔不迭,他爲不瞭解自己的學生而感到愧疚,看來教育光緒帝必須另謀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