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悲情劉基:怎麼躲也躲不過去的宿命

悲情劉基:怎麼躲也躲不過去的宿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因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帝國而馳名天下,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可悲的是,這樣一位料事如神的千古功臣,最終卻落得個被毒死的下場。

何以至此呢?是劉基貪圖功名利祿、不懂得功成身退嗎?非也,聰明如劉基者,自然懂得受恩深處宜先退的道理,並且兩次主動辭官,效仿漢代張良,急流勇退,打算做個自在閒人,以此躲開官場的明槍暗箭,可是,他卻怎麼也躲不過去,殺身之禍在劫難逃,令人不勝悲嘆。

早在元朝末年,劉基就曾經歷了兩次官場沉浮,這使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心灰意冷,於是決意歸隱江湖,便與友人寄情山水,縱酒放歌,開始了自由自在的隱士生活。

這時,有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劉基的隱居生活,這個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攻下浙東後,仰慕劉基的才名,同時也爲了籠絡天下士人,便主動召見劉基,請他出山做官。劉基畢竟受儒家思想浸潤太深,心中的那份匡扶天下的理想未全部消失,被領袖人物朱元璋重新喚起,便毅然拋棄了隱居的念頭,再度出世,做了朱元璋身邊的一個謀臣。

此後,他爲朱元璋出謀劃策,爲朱元璋問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許多重大戰略問題上,朱元璋正是由於聽從了劉基的建議,才取得了勝利。

悲情劉基:怎麼躲也躲不過去的宿命

劉基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道理,所以,開國不久,就主動向朱元璋提出了致仕的申請,打算再次歸隱山林。但時天下草創,正當用人之際,朱元璋沒同意讓劉基走,並給了他一個御史中丞當。

這個官兒在御史臺屬於三把手,沒什麼實權,劉基本可以每天上班走走過場,樂得個逍遙自在。可劉基主張依法治國,主張對各級官吏嚴肅法紀,結果得罪了一些人,弄得大家都對他心懷怨懟。得罪一般人沒什麼大問題,可劉基後來把當朝宰相李善長也得罪了,宰相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原來,李善長有個親信,叫李彬,是中書省的一箇中層幹部,這個人被查出有嚴重的違紀行爲,劉基便準備將他開刀問斬,但此人得到了李善長的袒護,李善長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劉基耿直的本性,不允許他這麼做,他派人將此事的奏摺送到了開封,上書皇帝說:此人(指李彬)罪大惡極,不殺之,廉政建設以後就沒法開展了,我們已經判了他死刑了,現在請你做一下死刑複覈批覆。朱元璋因爲身在外地,不瞭解這裏面的人事牽扯,就按照規矩批了。

劉基拿到了死刑複覈令,立即把正在參加祈雨儀式的李彬拿下,就地正法了。這一下可惹惱了李善長,於是,等到朱元璋一回來,他就惡人先告狀,彈劾劉基,說他在祭壇前殺人,犯了大不敬之罪。見宰相開始彈劾劉基了,平時對劉基懷恨在心的那夥人便一擁而上,都紛紛上書彈劾劉基,劉基便身處四面楚歌之中,危險已經迫近了。

對於李善長等人彈劾劉基的罪名,朱元璋並沒有追究,但幾天以後,朱元璋突然找劉基談話,問他天爲什麼久旱無雨?劉基說,天之所以不下雨,是數萬名陣亡士兵的妻子居住在營房;有一些工匠死亡後沒有埋葬,所以陰氣鬱結。朱元璋同意了劉基的分析,並採納了他的建議。但數日後,仍未下雨,朱元璋便把劉基召來,狠狠地數落了他一頓。劉基是何等聰明之人,主動提出“告歸”的請求,朱元璋同意了,劉基便結束了官場生涯,回家養老去了。

按理說,在斬殺李彬這件事上,劉基沒有做錯什麼,朱元璋爲什麼還要讓劉基下崗呢?主要是爲了平衡各方面的矛盾。當時,朱元璋當時倚重的是宰相李善長,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盟主,劉基得罪了李善長,就等於是得罪了整個淮西集團。朱元璋權衡利弊之後,他不得不犧牲掉劉基。

劉基回到老家後,本想好好養老,過一過清閒的日子,可哪成想,朱元璋又把他想起來了。劉基走之前,曾給朱元璋提出了幾點忠告,其中有一條,是讓朱元璋集中力量消滅蒙元的殘餘勢力。但江山在握、志得意滿的朱元璋,當時沒能重視劉基的這條建議,結果逃回大漠的蒙元殘部成了北部邊疆的大患。

朱元璋這才意識到劉基是不可缺少的;加上對李善長的逐漸失望,便又想起劉基的好來,便給劉基手書一封,書中寫道,愛卿啊,你告假這麼久了還沒回來,我非常想念你啊!現在天下已經統一了,你應當馬上回來,我們共同開創大明王朝的千秋偉業!我說的這番話,都是出自誠心啊!

劉基接到此書後,自然感激涕零,立即啓程回到京師,以報答聖上的知遇之恩。這時朱元璋對李善長已是很不滿,打算撤掉李善長,以劉基取而代之。

但劉基卻很清醒,在當時淮西集團當權的情況下,他自己即使當了宰相,也無力和那些人抗衡,所以便堅辭不受,力勸朱元璋繼續任用李善長爲相,說李善長善於調和各部官員;說如果房屋想換頂樑柱的話,也得找棵大樹換,我這根小樹是支撐不起的。朱元璋見劉基態度很堅決,只好作罷。

悲情劉基:怎麼躲也躲不過去的宿命 第2張

就這樣,劉基重新回到了權力中樞,再次成爲了朱元璋的肱骨之臣。但他沒有志得意滿,而時刻提醒着自己要找機會急流勇退。這樣一直幹到洪武四年,見天下下局勢已經穩定,而且汪文洋、胡惟庸之流進入了權力中心,擔心將來自己會遭到他們的陷害,便又萌生了退隱的念頭,於是再次向朱元璋辭行。朱元璋挽留了一番,但劉基的態度很堅定,朱元璋只好同意了。

劉基第二次返回老家,這一次,他是真打算徹底退休,不再過問任何官場中的恩怨是非,只想流連於山水之間,飲酒談詩,著書論文,“朝入青山暮泛湖”,做一個自在達人。

有一些人仰慕劉基的大名,便前來拜見,可劉基總是想方設法拒絕。劉基的這種做法,是一種明智之舉,雖然自己已經回了老家,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民,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是不會放心自己的,自己如果不避嫌,今天接見這個人、明天接見那個人,就會給人結黨營私之嫌,那樣一來,災禍就不遠了。

按理說,像劉基這樣處處小心謹慎,每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過日子,應該不會有什麼危險了吧?可是,儘管如此,劉基也沒能躲過災禍,因爲有人還惦記着他,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之所以對劉基耿耿於懷,緣於朱元璋同劉基的一次對話,那一次,朱元璋和劉基探討宰相的人選問題,期間談到了胡惟庸,朱元璋問:“胡惟庸這個人怎麼樣?”劉基見朱元璋問起了胡惟庸,立即面露不屑的神情,說:“此小犢,將僨轅而破犁。”意思是說,胡惟庸只是一個小牛犢子,給他這樣的重擔,會壞了陛下的事的。

胡惟庸因此就對劉基恨之入骨,處心積慮地想找個機會報復劉基。便暗中指使親信誣陷劉基,說劉基在一塊有“王氣”的土地上爲自己建造墳墓,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接到這份彈劾後,立即下旨,免去了劉基的退休金;劉基一看大勢不妙,立即進京請罪,並留在了京城,想解除朱元璋對自己的疑心。但朱元璋的態度卻並不明朗,既不治罪於劉基,也不安慰他,來了個不予理睬。劉基因此憂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聞訊,便派人將他送回了老家,一個月以後,劉基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有一種說法,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劉基死後的第四年,御史中丞塗節上書揭發,說劉基重病在牀時,胡惟庸曾派心腹醫生前往探視,給開了一副藥,劉基服用後,病情加重,回到老家一個月後即死去。

這一段公案,到了明史專家吳晗那裏,有了新的結論,吳晗經過多方考證,得出的結論是:“劉基被毒,出於明太祖之陰謀。胡惟庸舊與劉基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悲情劉基:怎麼躲也躲不過去的宿命 第3張

這一大膽的提法,試想一下,那麼多功臣都被朱元璋殺掉了,他能放得過劉基嗎?想來他欲殺劉基之心早就有了,只是沒找到適當的藉口。恰好胡惟庸與劉基有過節,欲治罪於劉基,朱元璋便決定借胡惟庸之手殺掉劉基。

劉基對官場的水深水淺早已心知肚明,也懂得樹大招風、官大招禍的道理,所以一直想仿效漢朝的張良,功成身退,歸隱山林,遠離風暴的中心,做個逍遙達人。可是,這一簡單的願望他竟無法實現,最終還是落得個被毒死的下場。

其實,即使沒有胡惟庸的加害,劉基也不可能得善終,因爲朱元璋總會找到除掉他的藉口!這是造成劉基人生悲劇的客觀原因,如果從劉基自身找原因的話,是儒家那種兼濟天下的思想害了他,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不滿足於只是談詩論文,不想只做一個純粹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總想着“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懷揣經天緯地的理想,欲拯救蒼生於水火,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何喬遠曾在《名山藏》一書中記述了這樣一個細節:“基決計趨建康,衆疑未決,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亂之世不輔真主,詎歸萬全哉?’”認爲在亂世從政,很難有好的下場。可惜的是,劉基沒有聽從母親的意見,執意要出山輔佐明君聖主,結果被富氏不幸而言中。劉基終究沒能成爲張良第二,儘管再三逃避,但還是難逃宿命的結局。

這既是他本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是在那樣一個皇權專制的權力結構下,他怎麼也躲不開的宿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