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坎坷的一生:被人俘虜後又回來重新登基

明英宗坎坷的一生:被人俘虜後又回來重新登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生於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9歲登基,年號正統,14年後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失去帝位。被俘北居一年,南宮幽居7年,又於景泰八年(1457年)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寶座,年號天順,在位8年。兩階段加起來共在位22年,38歲時駕崩,廟號英宗。他真可謂經歷了天上人間的劇烈變化。在這期間他寵信過一些人,重用過一些人,懲處過一些人。  

明英宗坎坷的一生:被人俘虜後又回來重新登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寵信的人,有的斷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對他產生威脅,比如石亨和曹吉祥;他懲處的人,有的明知其對社稷有功,卻不得不如此,比如於謙。總之,任用非人,是他作爲一個皇帝的最大失敗之處,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劇命運。歷史上被蠻族擄走的天朝皇帝,除了北宋的徽、欽二帝外,大概也只有明英宗這一位了。

而北宋徽、欽二帝的被俘是因爲在軍事上明顯弱於對手金國,但明帝國相對於也先的部落,卻是在軍事上佔優勢的一方,因此,明英宗竟然會被異族擄獲,令人大跌眼鏡,所以明英宗可以在歷史教科書上佔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足爲怪了。這樣一個皇帝,死後又居然被諡爲英宗,使許多深感不解。因爲所謂英宗,顧名思義,指這個皇帝生前很英明。英這個諡號好象沒有隱含不好的意思,不像諡惠表面上是說很有恩惠施與人,但多指白癡或是智障皇帝;或是諡襄表面上是說很威風壯盛,但多指窮兵牘武而一事無成的皇帝。

一個因爲寵信太監而被外族所擄的皇帝,居然被認爲很英明而諡爲英宗,好象是一個諷刺和笑話。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想,英宗被也先俘虜多年,竟然不死而能生還,說明他這個人是頗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的。而英宗返回故國後,皇帝已經由他的弟弟來做了,自己變成了太上皇。皇太子雖然還是英宗的兒子,但現任皇帝的黨羽隨時都在設計陷害他,以便讓現任皇帝的兒子繼位,事實上,皇太子後來也的確被拉下了東宮的位置。這一切都十分不利,但英宗居然安全地活了下來。不但如此,支持他的臣子們還趁英宗的弟弟病重時,發動了歷史上着名的奪門之變,使英宗復位,並摘去了他弟弟皇帝的頭銜。  

明英宗坎坷的一生:被人俘虜後又回來重新登基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我們可以想見的,在經歷了這麼風霜的洗煉後,英宗的頭腦、閱歷、手段、眼界、胸襟必然遠超一般從小生長於皇宮內的皇帝,在大漠中物質匱乏的痛苦,惡劣氣侯的考驗,寄人籬下的忍辱負重,乃至於做太上皇時期明哲保身的智慧,凡此種種,使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英宗已經從當初那個糊塗的小皇帝蛻變成了一個英明的帝王,而歷史上的事實上也相去不遠。所以英宗之所以爲英宗,得來非虛。因此,後來的明英宗已經不是那個早年在土木堡被俘的無能皇帝了。

誰是生母誰是英宗的生母?在這關係到皇家龍脈的大事上本不應成爲問題,但英宗的生母的確存在着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孫貴妃所生。《明書》、《明實錄》等書持此說。《明書》記載孫貴妃於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另一說是宮女所生,即孫貴妃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養宮女之子爲己子,而那個宮女卻銷聲匿跡了。《明史稿》記載孫氏子宮人子,於是眷寵日重。查繼佐《罪惟錄》也說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明史》中也認同這種說法。原來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孫貴妃。孫貴妃,永城縣(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

永樂十五年(1417),冊封爲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被冊立爲貴妃。孫貴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愛,惟一的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爲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條偷樑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祕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僞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祕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副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的出生並被立爲太子,成爲孫貴妃爭奪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碼。後來太后和諸大臣同意宣宗廢掉胡皇后,冊立孫貴妃爲皇后,應是母以子貴。  

明英宗坎坷的一生:被人俘虜後又回來重新登基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於宣宗皇帝一手導演了廢后的鬧劇,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很大的污點。當時的《寓圃雜記》有更加詳細的記載:宣宗胡皇后無子,宮中(一雲紀氏)有子,孫貴妃攘爲己子,遂得冊爲皇后,而廢胡爲仙姑。英宗立,尊張太后爲太皇太后、孫爲太后。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崩,凡六宮有位號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后之列,惟與諸嬪妃同事。孫太后知而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臥病於家,諸臣往問,士奇曰:當以後禮殮,葬景陵。問者曰:此非內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後世罵名。諸臣因議以嬪御禮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后錢氏知其詳,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后所生,實宮人之子,死於非命,久無稱號。

胡皇后賢而無罪,廢爲仙姑。其死也,人畏孫太后,殮葬皆不如禮。胡後位未復,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據這部書記載,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才從皇后錢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的,但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錢後的說法,英宗生母死於非命,從孫貴妃跟胡皇后爭寵得逞並進而逼死胡氏的情況來看,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廢的胡皇后身上,爲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