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離奇去世的真相是什麼?他真的是被殺的?

趙匡胤離奇去世的真相是什麼?他真的是被殺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趙匡胤。

“燭影斧聲”是指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趙匡胤大病之中召見趙光義,結果趙匡胤於當夜離奇去世,其弟趙光義繼位爲帝的事情。作爲一件千古疑案,此案源於李壽將“燭影斧聲”引入《續資治通鑑長篇》引起,目前仍然存在較大爭議,始終沒有定論。

案發經過:趙匡胤深夜召見趙光義,“燭影斧聲”後趙匡胤離奇去世

趙匡胤離奇去世的真相是什麼?他真的是被殺的?

北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大病之中的宋太祖趙匡胤,召晉王趙光義入宮,摒棄左右之後祕密議事,左右不可聞。期間,有人遙見燭光下的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好做”。

當夜,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后派王繼恩前去請秦王趙德芳前來,但王繼恩卻請來了晉王趙光義。宋皇后見狀,吃驚之下連忙對趙光義請求道,“我母子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宋朝稱皇帝爲“官家”)。趙光義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需要注意的是,在《宋史》、《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四庫全書》等史料,甚至文人筆記《宋論》中都沒有懷疑過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且並不認爲是宋太宗殺兄奪位。“燭影斧聲”雖然出自於李壽的《續資治通鑑長篇》,即最早出現於南宋孝宗之後,距離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了200多年,但他並未認定宋太宗殺了趙匡胤。將“燭影斧聲”作爲趙光義謀殺趙匡胤證據,最早出自於明朝末年,距離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了600多年。

趙光義有沒有作案動機,“金匱之盟”到底是否存在

趙光義是否爲謀殺趙匡胤的兇手,目前爭議的焦點便在於“金匱之盟”是否存在,如果“金匱之盟”存在,那麼趙光義便是合理合法的繼承人,便沒有了作案動機;如果“金匱之盟”不存在,那麼趙光義才存在弒君奪位的動機。

關於“金匱之盟”,還得從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開始說起,當時杜太后病重,與宋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即宋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再由趙光義傳給四弟趙匡美,最後由趙光美傳回趙德昭(宋太祖長子)。(另說由趙匡胤傳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趙德昭)

趙匡胤離奇去世的真相是什麼?他真的是被殺的? 第2張

由於當時北宋尚未統一天下,且趙匡胤兩個兒子趙德昭(10歲)和趙德芳(2歲)年紀尚幼,爲了防止後周“主少國疑”的歷史教訓再度上演,因而立下“金匱之盟”的可能性極大,實際上一直以來關於這個盟約是否存在的爭議普遍較小,爭議較大的地方在於三傳還是二傳。直到現代纔有說法認爲,杜太后在無法預料趙匡胤何時去世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預料趙德昭是否會年少繼位,不大可能提前定下“金匱之盟”。不過,從事態的發展來看,“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極大,原因在於趙光義一直是被當做儲君在培養。

趙光義符合儲君設定

由於宰相趙普一直反對趙光義繼位,主張父死子繼,而在開寶六年(973年)8月時趙普便被罷相,而就在趙普被罷相後一個月,時任開封府尹的趙光義便獲封“晉王”。而“親王+京尹”乃是五代十國以來的皇儲標配,趙光義獲封晉王之後,便已經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

與此同時,趙光義始終大權在握,且直接參與朝中各種事務,而當時的趙德昭和趙德芳不過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且從未參與朝政,可見趙匡胤並未將兄弟二人作爲儲君培養。如此判斷,趙光義極可能便是趙匡胤選定的既定繼承人。

如果趙光義是原本已經定下的皇位繼承人,且已經廣爲人知,那麼趙光義便沒有了作案動機。相反,得知趙匡胤去世之後,宋皇后要求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的舉動,反而更爲可疑。

趙光義有沒有作案時間,爭議關鍵在於趙光義當夜是否留宿皇宮

相較於作案動機來講,作案時間是整個事件的關鍵,而由於各種史料關於此事的記載不已,導致爭議不斷。

1、有作案時間說。北宋仁宗時期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寫道,“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可以證明趙光義當夜是留宿在宮中的,如此一來自然便有了作案時間。而蔡東藩的《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的《宋宮十八朝演義》兩部野史小說也都沿襲了這種說法。

趙匡胤離奇去世的真相是什麼?他真的是被殺的? 第3張

2、沒有作案時間說。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明確記載,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宮中,而是宋皇后在得知趙匡胤去世之後,要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時,王繼恩這才通知趙光義入宮,且在得知趙匡胤駕崩的消息後,趙光義的表現是“王大驚,猶豫不敢行”。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可以證明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宮中,如此一來自然便沒有作案時間。畢沅的《續資治通鑑》,以及《四庫全書》《宋論》同樣力主這一說法。

而《宋史紀事本末》中,對於趙光義是否留在宮中卻並無記載,只記載了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兩人祕密議事,之後趙匡胤駕崩之事。《宋史·太祖本紀》更是隻簡單記載了趙匡胤駕崩的時間,其餘沒有提到一個字。

謀殺說雖然廣爲流傳,但存在多處疑點

自謀殺說形成以來,歷經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不斷描繪和完善,雖然整個故事被描述的繪聲繪色,但仔細發現仍然不難發現其中的疑點。

1、趙光義不該留宿宮中。根據司馬光和李壽等史學家的考證,宋朝的宮廷制度規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之外,嚴禁其他男子夜宿皇宮。如此一來,趙光義便沒有了作案時間。

2、只招趙光義而無大臣。雖然無法得知趙匡胤將趙光義召入宮的原因,甚至無法得知兩人具體談了什麼,但從隻言片語卻不難發現,趙匡胤似乎是在交代後事,讓趙光義“好好做”。如果趙匡胤屬意的繼承人不是趙光義,而是趙德昭或趙德芳,那麼爲何獨召趙光義,而不召見大臣?在趙德昭和趙德芳均未參與政事的情況下,如果趙匡胤要傳位兩人,不可能不召見顧命大臣。

趙匡胤離奇去世的真相是什麼?他真的是被殺的? 第4張

3、趙匡胤未曾培養兒子。如果說當初立下“金匱之盟”,是由於趙德昭和趙德芳較爲年幼,是爲了防止主少國疑。然而到開寶九年(976年)時,找得早已經26歲,趙德芳也已經18歲,如果趙匡胤想要更換繼承人,有的是機會對兒子進行培養,甚至爲兒子培育足夠的勢力,從而確保其能順利極爲。歷史並非沒有留給他時間,可到了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德昭和趙德芳不僅從未獲得實權,從未參與朝政,甚至少有朝中大臣支持,這豈是趙匡胤所能犯下的低級錯誤?

綜上所述,如果說謀殺罪名成立,那麼趙匡胤無疑是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不僅在特殊時期將趙光義留在了宮中,而且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和顧命大臣,甚至沒有提前做好易儲的準備,爲兒子的繼位打下基礎。因此,我更傾向於趙光義順理成章繼位,而並非是弒兄奪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