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他有何能耐

爲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他有何能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三桂,字長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遷居高郵州(江蘇高郵),後又遷至遼東中後所。父親吳襄,識文能武,尤善養馬,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販賣遼東馬匹爲生。其於天啓二年(1621年)中武舉進士,任遼東總兵李成樑部騎將,算是進入了軍界,從而結識了遼東望族祖氏,並有幸與祖氏聯姻,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爲妻,在遼東開始發跡起來。  

爲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他有何能耐

  圖片來源於網絡

祖氏世居遼東,滿門皆官。以祖大壽爲首,其兄弟祖大樂、大成、大弼,子侄有祖澤遠、澤沛、澤盛、澤法、澤潤、可法等,分居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等職,散駐寧遠、大淩河(遼寧錦縣)、錦州諸城,爲遼西首屈一指的巨族。崇禎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平臺落獄,祖大壽無視朝廷國法,公然率遼兵奔出山海關,崇禎卻不敢加罪於其,反下詔安慰。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圍困大淩河,迫降了祖大壽。祖大壽以接取家屬爲由,進獻了一條“智取錦州城”的大計,祕密逃回。此事被遼東巡撫丘禾嘉覺察,密奏崇禎,崇禎卻裝作若無其事,忍了下來。

所以這樣,蓋因其家族在遼東勢力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煊赫一時,惟恐牽一髮而動全身也。也是因爲這個緣故,皇太極纔不惜千方百計對祖大壽進行招降。崇禎甚至還命人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吳襄做上了祖家的乘龍快婿後,便任祖大壽手下參將,累官至都指揮使,留鎮寧遠。崇禎四年(1631年),任錦州總兵官。崇禎六年(1633年),又以軍功授爲都督同知,蔭一子錦衣百戶世職。吳氏家族的人紛紛登上仕途,各居要職。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和姨夫裴國珍均爲大淩河的軍官,吳三桂年紀輕輕,更是提爲前鋒右營參將。

可以說,吳家已成爲了祖家之外的另一個豪門望族、軍閥集團。 

吳三桂天資“聰明自然超羣”,蹣跚學步的年紀,父親吳襄就有意訓練他的騎射本領,每天手不離箭,股不離鞍。稍長,任俠尚武,能騎馬獨闖山林,射殺猛獸。十四五歲時,又跟隨名師練得一身好刀法,於十七歲應試武功,得中武舉,“自少爲邊將”,在軍中任職,開始了其風雲激盪的軍事生涯。少年吳三桂“瞻視顧盼,尊嚴若神”,長得一副神氣俊朗的相貌。可是,在崇禎三年(1630年),鼻樑之上卻多了一道長盈寸餘的刀疤,平添了幾許暴戾、猙獰之氣。  

爲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他有何能耐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提起這道刀疤,得從崇禎三年(1630年)說起。那一年,乃是“己巳之變”後的第二年。祖大壽奉命與孫承宗分駐三屯營(河北遵化附近)、豐潤(今仍名)之間堵截後金兵歸路(《國榷》卷九十一)。吳襄時爲祖大壽參將,帶吳三桂隨徵,在建昌城外遭遇了數萬後金兵。後金將領將吳襄所部團團圍住,形勢岌岌可危。站在建昌城頭的祖大壽看見後金兵勢大,自料吳襄必死無疑,不敢發兵救援。不料吳三桂卻視死如歸,匹馬揚刀,硬是在在萬軍之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將父親救了出來。

就在這一場戰爭中,他的鼻樑上挨後金悍將砍了一刀,留下了畢生難消的印記。不過,這一道印記也讓他威名大振,既得“忠孝”之名,又以“勇而敢戰”爲時人所感服。

崇禎五年(1632)正月的“孔有德之亂”中,吳三桂以遊擊將軍的身份跟隨父親與舅父祖大弼參加平叛活動,在戰鬥中,也多有上佳表現,不久,被提爲前鋒右營副將。 

因“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且又連續投在實權派人物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的門下,崇禎十二年(1638年)七月,吳三桂又被任命爲寧遠團練總兵。同僚眼熱得直髮感慨,說:“仁兄二十七歲就登壇拜帥,真是儒門出將,父子元戎,千古罕見!”少年得志的吳三桂被提升總兵官以後,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衝鋒陷陣更猛於前,每逢大敵,身先士卒,斬獲最多。他整訓兵士,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五月和七月間,多次與清兵在杏山(今遼寧錦縣杏山)一帶廝殺。每戰,兵士皆膽勇倍奮,士氣益鼓,多有勝績。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已對錦州形成包圍之勢。城中乏糧,諸將恐懼莫名,運糧僅至寧遠以西各城,不敢再逾半尺。關鍵時刻,吳三桂挺身而出,解決了這個難題。  

爲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他有何能耐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抓住敵人正在鬧新春、過新年的機會,於正月初二、初三兩天,裝載好糧食,以牛騾驢車三千四百輛,裝米一萬五千石,親自押運。此計果然鑽了個清兵防守上的空子,順利進入了錦州。並且,又全身而退,平平安安地返回寧遠。

清兵有所覺察,爲時已晚。此次運糧得以成功,充分地顯示出吳三桂的深謀遠慮、膽略過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向以“敢戰”著稱的吳三桂,作爲援錦的八大鎮將之一,竟然在松山之戰的關鍵時刻掉鏈子,不戰而逃,做了個可恥的逃兵。他不但置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師洪承疇於不顧,置數萬大明將士的生死於顧,也置擬效忠一生的大明江山社稷於不顧,義無反顧地逃之夭夭了。

據說,吳三桂讀《漢記》,看到昔光武帝所說的“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一句,遂拍案而起,脫口叫道:“這也是我的平生大願啊!”或許,除了得到顯赫的功名外,他還有一個夢,一個玫瑰色的夢: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陰麗華”!又或者,他覺得自己的家裏還有足夠讓自己東山再起的財富和實力。如果說是後者,那麼,這個寶,他押對了。

事實上,據其父吳襄後來透露:吳家有親將三千餘人,這三千餘人直接聽命於吳家父子,作戰肯出死力,往往以一擋十,以十擋百。顯然,這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此外,寧前道石鳳台還曾悄悄向崇禎奏報:吳三桂兵丁尚多,還能整頓兵馬,誓拯封疆。所以,崇禎不追究吳三桂臨陣脫逃的死罪,予以寬大,就是看準了他們吳家已佔據了遼東各要津,乃是地方繼祖家之後的最大實力派,是最適合固守關外殘土的最適合人選。 

世人對崇禎殺害袁崇煥,認爲崇禎是個心胸狹隘、刻薄寡恩的兇殘君主。實際上,崇禎卻也有容人之過的人,他爲了顧全大局,爲了國家的利益,可以選擇性失明,不計較罪臣的一些小嫌小隙,繼續委予重任。  

爲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他有何能耐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點,在對待在從大淩河回來的祖大壽身上也經彰顯無遺。對待吳三桂也是如此。

然而最本質的原因還是,祖氏、吳氏兩大家族勢力盤根錯節,儼然關外大軍閥。他一旦此刻動了吳三桂,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內憂外患的當下,造成更加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於是,崇禎竟然這樣說:祖大壽和吳三桂在困難重重之際,沒有向清人跪地求降,而是費盡心機往回跑,這就說明了他們對大明是忠心的。由此,他擺出一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姿態,給吳三桂加升提督職銜,讓他全權負責遼東軍務。

這一姿態,讓吳三桂感激涕零,在接下來相當長的時間裏,堅定地站在明朝一邊,赤膽忠心,與清軍對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