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明太祖朱元璋爲何如此怨恨文人?

揭祕:明太祖朱元璋爲何如此怨恨文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從小父母雙亡,家徒四壁,窮困潦倒。被舅舅攆出門後,爲了活命,他被家人送到了廟裏做和尚,但廟裏養不起他,他只好以化緣的名義四處流浪要飯。一日,朱元璋來到舊縣(今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鎮)獅龍橋酒館要飯。舊縣鎮上幾個舞文弄墨的傢伙聚在酒館飲酒,其中還有個秀才,一個個臉掛幾分醉意,見酒店門口來了個小要飯的,還是個禿頭,其中一個想賣弄文才,趁機拿朱元璋開心,提議道:"兄弟們,我們下面行酒令就圍繞門上這個要飯的,每人作詩一首,作不出的罰酒三杯。"其他幾個文人一聽都起鬨說:"行行,但每人想的時間不得超過半袋煙功夫。"於是首先提議的那位略一思考,隨口吟道:“一輪明月掛枝頭,長絲垂地飄悠悠。晚風一陣吹過來,枝擺影斜露光溜。”

吟完後,其他幾人一起鼓掌,齊叫“好!好!”依次作詩,旁邊的文人看了幾眼朱元璋,見朱元璋兩條濃鼻涕快要拖到嘴脣邊了,便筷子向桌邊一敲吟道:“山下飛出兩白龍,不知不覺過草叢。眼看游到黃河邊,“嗖”地一聲回龍洞。”

  

揭祕:明太祖朱元璋爲何如此怨恨文人?

網絡配圖

   吟完還作深深地吸鼻子的動作,引得大家鬨堂大笑。他輕輕碰碰下一位說:“該你了。”這位看朱元璋身上穿着件補丁摞補丁的破衣服,腰間繫着根稻草繩,草繩上還彆着頂無檐的破帽子,拖着一雙破鞋,手扶一根打狗棍,“撲嗤”一笑,搖頭晃腦吟着:“錦衣金帶一美男,帽海鞋江遊宇寰。牽着一匹棗紅馬,晨在河邊暮在南。”

吟完後不見衆人鼓掌,瞪大眼睛說:“難道我作得不好?還是你們沒注意聽?”有人提問道:“你說的那帽海鞋江是什麼意思?”剛纔作詩之人說:“自古不是就有海無邊,江無底之說嘛!”經他這麼一解釋,大家細看朱元璋腰裏彆着頂破帽子和腳下拖着雙破鞋子,一邊笑着,一邊鼓掌說:“好!好!”

這時朱元璋氣得臉色發青,心想你們不給也就算了,還在這賣弄文才,拿我開心,真不是東西。朱元璋瞪着這羣傢伙,把手中打狗棍在地上敲擊以示安靜,當大家用驚疑的眼光看着他時,朱元璋用打狗棍指着那幾位文人道:“嘰嘰喳喳幾隻鴉,滿嘴噴烘叫呱呱。今日暫別尋開心,明早個個爛嘴丫。”

朱元璋吟完"呸"地吐了一口痰,憤憤地說:"有朝一日我得天下,首先要你們這些酸不溜溜的傢伙好看。"說完調頭就走。幾個文人一個個張口結舌,沒想到這小要飯的隨口吟詩把他們給罵了,只聽到酒館裏有人在鼓掌。

這個故事雖是民間傳說,但古代酸文人欺窮是常有的事,嘲弄比他們更弱勢的朱叫花子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後來當上皇帝的朱叫花子(討飯),不可能忘記那次奇恥大辱,對酸文人的怨恨也就自然了。

  

揭祕:明太祖朱元璋爲何如此怨恨文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朱元璋憎恨讀書人還有一個緣由。當年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一向對讀書人不薄,養着一批文人,可這幫文人表面上對張士誠謙恭有禮,骨子裏卻根本看不起他。張士誠原名張九四,稱王以後,覺着這名自俗氣,想取個官名。他們便替他起了個官名叫士誠。後來有人查閱《孟子》一書,見上面有“士,誠小人也”一句,也可讀做“士誠,小人也”朱元璋聽了這故事,回去一查《孟子》,果然如此,於是對讀書人更爲憎恨,從此以後他每次翻閱臣下所上的表箋,就留了個心眼兒,凡是裏面有影射嫌疑的一律砍頭。後來打擊面越來越大,文章裏有個詞用得不妥也要被殺。著名詩人高啓應蘇州知府之請,爲其新宅寫了《上梁文》,結果因文中有“龍蟠虎踞”一詞被腰斬。狀元出身的翰林院修撰張信是皇子們的教師,有一次他教皇子們寫字,隨手寫了杜甫的一句詩“舍下筍穿壁”作爲臨摹貼,碰巧給前來巡視的朱元璋看見了,認定張信是借古諷今,嫌朝廷寒酸,怒罵道:“堂堂天朝,譏誚如此!”隨即下令將張信腰斬。其實,這些文字是不是真有那麼嚴重的鄙視的意思,朱元璋心裏也沒底,但他總覺得所有文字的背後都有可能暗藏着數不清的挖苦、挪揄和譏諷。確有其事的,殺了活該;被冤殺的,權當是一種震懾吧。

朱元璋曾經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從文廟裏撤出來,取消其配享資格。後因欽天監勸阻作罷。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朱和尚對亞聖的憎恨情結,又一次地神經質起來。這回好,他下令,索性取締《孟子》這本書,有人搞了個折中,另出一本刪節版《孟子》。他對主持這項刪節重任的編纂者,惡狠狠地咆哮:“如果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裏,不要了他的命纔怪!”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爲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當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這還了得?居然勝過做皇帝的他,這可大大觸怒了本是一個流氓無賴,卻坐了江山的他。另外,他本人文化素質劣勢以及對知識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跟亞聖孟子過不去

 

揭祕:明太祖朱元璋爲何如此怨恨文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冤死在朱皇帝屠刀下的文人黑客多的去了。比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桂林府學訓導蔣質、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德安府訓導吳憲等人。

更荒唐可笑的是,朱元璋還妄自尊大,自作聰明, 使許多讀書人死於非命。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朱元璋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盧熊到兗州後要啓用官印,發佈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爲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歷來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盧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認真,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過來。朱元璋一見奏章,知道是寫錯了,但是,就不認錯,還大罵盧熊咬文嚼字,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即將盧熊斬首。

有一個詩僧名來複,一次朱元璋召見他,並與共飯。飯後他寫詩謝恩。詩云:“淇園花雨曉吹香,手挽袈裟近御牀。闕下彩雲移雉尾,座中紅茀動龍光。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疊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陶唐。”朱元璋見詩大怒,下令殺了這個和尚。僧人來複這首謝恩詩,獲罪的原因是用了“殊”和“無德”三個字。朱說。“詩用殊字,謂我爲歹朱,又謂我無德。

 

揭祕:明太祖朱元璋爲何如此怨恨文人? 第4張

網絡配圖

    由此可見,朱皇帝討飯時被酸文人無端侮辱,以及張士誠厚待文人反被文人糊弄取名的事例,埋下了朱元璋對文人銘心刻骨怨恨的種子。加之,他文化素質不高,缺乏自信,疑心又重,把文人墨客作爲天然的理想敵也十分自然。此公怨恨文人的情節,客觀上阻礙了明朝前期文化的繁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