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瘋狂屠殺明軍的悍將李成棟:父子爲明朝殉死

曾瘋狂屠殺明軍的悍將李成棟:父子爲明朝殉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鑑於劉承胤挾帝自重的前鑑,瞿式耜上書請永曆帝到桂林。不過,瞿式耜這份擔心純屬多餘,李成棟對永曆帝確實一份純誠之心。他在肇慶修治宮殿,重建官署,修復城防,填充儀衛,使得“朝廷始有章紀”。1648年11月,永曆帝駕臨肇慶。

曾瘋狂屠殺明軍的悍將李成棟:父子爲明朝殉死

網絡配圖

李成棟“賊”軍出身,復與高傑爲明軍招安,接着又降清軍,只見過隆武帝的屍身和那個登基才一個多月即成擒的紹武帝。現在奉永曆爲正朔,他還真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見明朝新君。雖見進之前,他還向一幫儒臣賓客練習面君時的進退禮節和應對之語。“及見,上(永曆)溫顏接之,賜坐,慰問再四。”李成棟只是跪伏在地上渾身亂顫,沒有一句答言,最後“叩頭趨出”。

出殿後,他的參謀很奇怪他爲何沒有與皇上對話。李成棟回答說:“吾是武將出身,容止聲音,雖禁抑內斂,猶覺勃勃高聲,恐怕回言時驚動皇上,有失人臣禮節。”從前殺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李將軍,這一番真心剖白,真令我們刮目相看。不過這永曆帝確實有人君之威儀。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他最後被吳三桂抓住,關進監獄後,清軍各級官將出於好奇參觀這位爺,都不自覺地“或拜或叩首而退”。吳三桂本人前往,永曆帝問“來人爲誰?”吳三桂竟然雙腿打晃,伏地不能起,“色如死灰,流汗浹背。”雖然其中有皇家嫡系、九五之尊的倫威所致,但他的堂皇儀表,大概也真有九五人君的樣子

爲了表示對李成棟的尊寵,永曆帝特敕拜李成棟大將軍、大司馬,並效劉邦拜韓信故事,封壇拜將,殊榮無比。爲報知遇信賴之恩,李成棟馬上返回廣州,募兵治軍,準備入江西聲援金聲桓等人,恢復大明江山。

在肇慶時,李成棟對永曆寵臣馬吉翔的權勢已有所見,回到廣州,出於耿耿忠心,他上疏永曆帝,說:“恩威不出陛下而出旁門,匪人濫進,貨賄公行……社稷存亡之大,非細故也,臣不敢不言。”馬吉翔見此疏,深恨李成棟。不久,李成棟已經集結兵馬準備北上南雄進入江西抗清,臨行前想入肇慶與永曆帝臨別。馬吉翔聞訊,連忙於宮中造謠,說李成棟想儀效董卓和朱溫,可能趁入見時解散皇帝親兵,以他的舊部替代,把皇上當傀儡。

由於李成棟昔日瘋狂屠殺明軍的表現仍歷歷在目,永曆帝不能不疑。他派遣鴻臚卿吳侯去安撫李成棟,告訴他不必面君。李成棟一片赤誠,對此一無所知,直到他見到在朝中任官的義子李元胤,才知道自己被馬吉翔冤枉的實情,他嘆息說:“我初歸附國家,詣闕面君是正常的禮節。此次出行,誓死嶺北,只想與皇上辭別,交付公卿大臣後事,不想小人輩洶洶如此,恨吾不能剖心示誠,坐受無君之謗,徒以血肉付嶺表耳!”行至三水,永曆使臣馳至,仍敕其不得入朝。李成棟“望闕大慟”,從清遠順流而去,臨行之時,他長嘆道:“吾不及更下此峽矣!”

曾瘋狂屠殺明軍的悍將李成棟:父子爲明朝殉死 第2張

網絡配圖

清軍方面,在中原聚集滿、蒙、漢大軍數萬人,一支軍由孔有德、濟爾哈朗指揮,逼向湖廣。另一支軍由譚泰、尚可喜、耿仲明率領,直撲江西南昌。1649年3月1日(永曆三年),南陳圓圓像昌陷落,金聲桓殺妻子,焚廄舍,自刎而死。王得仁與清兵巷戰,死於戰場。湖南的明將何騰蛟也被清軍俘獲,於湘潭就義。

李成棟提兵北上,屢戰屢敗。也真是天不祚明,他爲清朝從北往南打殺時,一路勢如破竹。反正以後,他由南往北打,連連敗績,十多萬大軍沿路傷亡殆盡。1649年4月,南昌金、王兩人敗亡後,贛州的清將高進庫再無北顧之憂,聚集全部精銳部隊在信豐進攻李成棟。鏖戰一天,李成棟部下大將多死,士卒潰逃,糧食又吃完。部下將領請李成棟退師,尋找機會再圖重興。已經絕望的李成棟索酒痛飲,投杯於地,大言道:“吾舉千里效忠迎主,天子築壇以大將拜我,今出師無功,何面目見天子耶!”言畢,竟不帶隨從,控馬持弓渡水,直衝清宮大營,“不擇津涘,亂流趨敵”,估計加上飲酒過量,傷心欲絕,竟於中途摔入水中,遇溺而亡,結束了他令人費解、充滿殺戮、反反覆覆又不失波瀾壯闊的一生。

訃聞,明廷震悼,贈太傅、寧夏王,諡忠烈。值得交待的還有李成棟養子李元胤。李元胤,字元伯,河南南陽人,原本是儒家子弟,李成棟爲盜時掠良家子,養以爲子。自少年時代起,李元胤一直跟隨李成棟出生入死,“稍讀書,知大義”,而且“心計密贍,有器量”。其義父降清時,李元胤怏怏不樂。日後李成棟反正,李元胤絕對是勸成首功之人。佟養甲被脅迫降南明,一直鬱鬱寡歡,暗中與清廷聯絡,準備內應反攻明軍。佟養甲的信使爲李成棟所獲,李成棟想馬上殺掉這位老上司。李元胤勸李成棟一定要先稟永曆帝后再殺佟養甲,不可專殺。李元胤到佟養甲處,假意告知說朝廷派他屯軍梧州。佟養甲大喜,本來一直裝病,聽說有命派他外鎮,覺得終盼蛟龍入海之日,忙帶親兵上船,沿河而下。李元胤奉永曆手諭,於半路邀擊,遍殺佟養甲及其親丁數百。

李成棟戰死後,永曆仍舊信任李元胤。明將楊大甫屯居梧州,常常劫掠行舟,殺戮往來軍使搶奪貢物。李元胤上疏,請永曆帝召楊大甫入見趁機誅殺。君臣飲酒之間,永曆詰責楊大甫,這位桀驁的武將竟想趁勢劫持永曆帝。一旁侍飲的馬吉翔等人失聲跑掉,李元胤在後一腳把楊大甫踹個大馬趴,把他逮住縊殺於船外。永曆四年,清軍攻梅嶺,明將羅成耀棄南雄逃跑。見時勢已去,羅成耀暗中約降清軍,想攻取肇慶先立個功。永曆帝知悉此情,忙派李元胤乘間殺掉這個國賊。李元胤平時和羅成耀關係不錯,就相約遊船飲酒。舟泛中流,李元胤忽然把正在繩牀上忽悠的羅成耀掀翻在地,以利刃一刀結果了這個叛賊。衆人大驚,李元胤不慌不忙,以敕示衆人:“有詔斬成耀”。“移屍滌血,行酒歌吹如故。”“元胤三斬叛將,決機俄頃,而皆先請敕行事,不自專也”,有忠有智有勇,確是一個人才。

   不久,永曆朝內元胤孤軍守肇慶,並獨軍於西南驛擊敗清軍。由於永曆帝及一幫臣下各自鼠竄,李元胤孤軍不支,被清軍重圍於鬱林。絕望之下,李元胤穿上大明朝服,登城四拜,哭嘆道:“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言畢自刎而死。廣東重又盡陷於清軍之手。

曾瘋狂屠殺明軍的悍將李成棟:父子爲明朝殉死 第3張

網絡配圖

至此,諸師淪亡,南明曇花一現的大好時光終於過去。1650年年底,桂林城陷,瞿式耜殉國。永曆逃至南寧後,受制於權臣孫可望,而後,雖有李定國等忠臣義士相擁,仍因朝中奸臣當道,四面交困,雖然又苟延殘喘了十二年之久,歷盡艱辛,逃過百死,永曆最終爲緬甸人出賣,交給了大漢奸吳三桂。永曆十六年陰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於昆明箅子坡,時年四十歲。南明滅亡。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吳偉業有《圓圓曲》一詩,其中妙筆生花,極力鋪陳,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將軍吳三桂和“前身合是採蓮人”的美貌歌姬陳圓圓的情事婉婉道來。但是,筆者估計真能看完全篇長詩的人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也只有一句:“衝冠一怒爲紅顏”,前因後果,當時現在沒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實,吳偉業這首長詩,是極盡揶揄挖苦之能事,特別是後面四句:“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誅心之句:吳三桂因一貌美年輕女人背父棄君,石河大戰之後,氣急敗壞的李自成在秦皇島範家店當即虐殺了一直押在軍營當人質的吳三桂之父吳襄,可以想象剛剛損失數十萬精兵的大順軍會怎樣懷着刻骨仇恨“伺候”這位吳老爺!逃回北京後,李自成仍舊籠罩在自身敗怒狂極的情緒中,把吳三桂全家三十七口寸磔而死。以剃髮背國、全家成灰的代價,換來“一代紅妝照汗青”,字裏行間,刀筆戳入心肺骨髓,已把吳三桂一生事業蓋棺論定。

從明末清初這段歷史,可以見出有三個爺們拍案而起跟“紅顏”有關,首先是心機叵測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其次是董御史強索寵愛歌妓而按捺不住的王得仁,衝冠一怒“惜”紅顏;最後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成棟,衝冠一怒“報”紅顏。而且後兩位行事略同,先前是賣身投靠,爲清廷鷹犬,起事反正後一心一意,孤忠可鑑,死而後已,確實不辜負“紅顏”,於家於國,於忠於義,令人扼腕嗟嘆,真正是個堂堂正正的爺們兒所爲!

爲了使本文層層剝繭,給永曆帝和那位先與“紅顏”搭上干係的吳三桂一個交待,我們再回溯至那悽風苦雨的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十六年來,艱難苦恨繁雙鬢,南逃北亡一遊龍,剛屆不惑之年的朱由榔已經落入吳三桂之手,對這位昔日的大明良將仍抱懷有一絲天真的幻想,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永曆帝滿懷悽愴,提筆做書,字字血淚,在紙上寫道:

曾瘋狂屠殺明軍的悍將李成棟:父子爲明朝殉死 第4張

網絡配圖

“將軍新朝之勳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禎)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臣民。……

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僕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於蠻服,變自辜矣。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衆,窮追逆旋之身,何視天下之不予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抑封王賜爵之後,猶欲殲僕以邀功乎?……”

沒落帝王,流離龍子,低首乞哀,字字有血,筆筆帶淚,言中辛酸委屈,鐵石心腸之人也會有所觸動。不僅僅是哀求一己之生,永曆帝也從吳三桂自身着想,一針見血指出:“將軍自以爲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爲厚而反覺其薄!”試想,連對家門世受其恩祿的舊主都肯斬盡殺絕,不留一絲情面的人,新主子在“讚歎”之餘,內心深處真的不會起疑心嗎?萬世千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爲何如人也!”

然而,剛狠兇戾、心機叵測的吳三桂將軍爲了向清廷表現他的“一腔忠勇”,斷然要把永曆和他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斬成兩段,使之身首分離。最後,連和他一起作戰的滿族人愛星阿和宗室貝子卓越羅都心中不忍,勸說“彼(永曆)亦曾爲君,全其首領可也。”這才保全永曆帝有個全屍而死的下場。但絞死永曆及其太子後,吳三桂仍下令把永曆父子焚屍揚灰,即使有殺父殺子之仇,也不會做出如此絕情寡義之事。這樣一個奸賊,讓人相信他曾“衝冠一怒爲紅顏”,肯定令人疑竇叢生。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老賊吳三桂竟也厚顏以“爲明報仇”爲名起兵,雖然前前後後折騰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註定了他敗亡的命運!

如此相較,人品頓分高下。比起一生叛君叛父叛友叛國的吳三桂,李成棟將軍那發自內心深處、滿懷深情、蹈死不顧的爲“紅顏”而激的“衝冠一怒”,確有讓人激奮、讓人信服、讓人敬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