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滅亡時,王安石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北宋滅亡時,王安石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王安石“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之下,該不該爲北宋滅亡揹負罵名,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脫離了大宋的控制,數十年間時常越境劫掠大宋,大宋派兵予以鎮壓。但無奈的是,大宋在長期以來軍事及財政上的弊端在這場戰爭中被無限放大,大宋不僅沒能迅速取勝,反而是敗績連連,最後只能靠着范仲淹的堡壘戰術才勉強應對,雖然大宋保住了大國的顏面,但其財政卻已是不堪重負、入不敷出。

第一、軍隊上

宋太祖建國之後並不仰止土地兼併,隨着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大宋爲了維穩,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便讓大量饑民加入軍隊,致使軍隊人數暴增,是爲冗軍。

根據史料記載,到宋仁宗時期,大宋軍隊的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25.9萬人,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七八十都被用於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大宋軍隊的戰力卻是差強人意,宋軍不僅在與遼國的對峙中處於被打捱打的地位,就連只有300多萬人口的西夏,也讓宋軍連吃敗仗,損失慘重,王安石曾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所說,宋朝軍隊是一支人數龐大但卻“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的軍隊。

第二、官吏上

北宋滅亡時,王安石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大宋一職多官現象嚴重,其實整個古代封建社會都差不多,只不過大宋尤爲突出,遇事時互相推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爲冗員,大宋之所以會出現一職多官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恩蔭制,恩蔭制是指高級文官的子孫和親戚,可以不通過科舉考試,直接入監讀書,進入仕途。

恩蔭制雖然早已有之,但是在宋朝卻最爲普遍及擴大發揚,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是靠軍事政變取得的政權,所以宋朝歷任皇帝都對武將抱有一種不信任的態度,如果不依靠武將,皇帝就只能依靠文官來進行統治,但是皇帝一方面要依靠文官,另一方面又不能讓文官做大而影響皇權。因此,廣泛實施恩蔭制就成爲了最好的選擇,雖然恩蔭制可以收買官員,贏得文官的支持,造成一職多官的局面,使得任何一個文官都不會掌握絕對的權力,從而讓皇權得到了保障,但恩蔭制又會無限擴大官員的數量,其實還是大宋國土過小,無法安排過多職位,導致冗員問題提前暴露。

第三、財政上

軍費開支如此巨大加之地方豪強隱瞞土地、逃避賦稅,致使國家財政困難,而且大宋對待官員額外優待,導致冗費,雖然大宋富裕有錢,但是也擋不住日益增加的費用。

財政上的危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支出和收入之間的失衡,由於軍隊和官僚隊伍大量冗餘,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另一方面地方的官吏與當地的豪強沆瀣一氣,瞞報土地,逃避賦稅,使得帝國的稅源大幅減少。

這三個危機彼此聯繫,一同消磨着大宋王朝的國力與根基,1067年,宋神宗繼位,一心勵精圖治的宋神宗瞭解帝國巨大的弊病,如果在不進行改革,大宋將徹底走向衰敗甚至滅亡,爲了徹底扭轉這一局面,他立即啓用王安石爲相,並授予其行政大權。

北宋滅亡時,王安石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第2張

正是有鑑於此,王安石喊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展開了他轟轟烈烈的變法。

其實大宋這三個嚴重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財政問題,爲了增加財政,王安石爲了增加財政收入,主要方案爲三個:

第一、青苗法

“青苗法”是由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施行,其主要內容是:諸路以見存常平、廣惠倉的一千五百萬石錢各爲本,如是糧谷,即與轉運司兌換成現錢,以現錢貸給廣大鄉村民戶,有剩餘也可以貸給城市坊郭戶。民戶貸請時,須五戶或十戶結爲一保,由上三等戶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貸請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貸請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別於五月和十月隨二稅償還,各收息二分。

王安石此舉是好,但是王安石忘記了“青苗法”實際操作起來會不一樣。

其一:可能就會變成春季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官府又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又收回,再取利二分。這樣一算,如果貸款一萬貫的話,那一年的利息就是四千貫,年息40%。

其二: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特別是在古代交通極度不便的時候,中央政策是收兩分利,州府就敢收三分利,縣衙就敢收四分利,五分利,到了最後和高利貸有什麼區別?

在土地兼併愈演愈烈之下,世家豪門土地越來越多,那麼“青苗法”實施起來,這些錢都會落入這些世家豪門手裏,當田地都集中在他們這羣人手裏時候,這羣人可以靠着各種政治資源,這羣人就會拿這筆錢做生意,或者再次放貸出去,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明面上國家收入是增加了,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更加盤剝百姓的基礎上,和“青苗法”的初衷已經背道而馳了,雖然百姓反對,但官僚集團不反對。

北宋滅亡時,王安石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第3張

第二、募役法

“募役法”是王安石實行的一套新的分級納稅制度,變法內容規定,差役方法就由農民輪流進行改爲官府僱人當差,除了最窮的兩個等級外,所有人都要以現金納稅的方式交納賦稅供養差役,這樣就可以對以前免除勞役賦稅的富裕階層合法徵稅,王安石還重新覈實稅賦,目的就是查清免賦稅的人去,增加財政收入。

第三、免行法

在“免行法”之前,大宋皇宮和權貴們的一切採購,尤其是在開封城的採購都是不花錢的,各商行必須爲官府和權貴們無條件地奉上他們所需要的商品,不僅如此,官府和權貴們還肆意勒索這些商行提供遠超採購需要的商品,王安石主持的“免行條貫”在開封商行中實行之後,各行按照收利多少交納免行錢,免除行戶對官府的供應。也就是說,商戶們繳納免行稅之後不再向官府和權貴免費供應任何商品,官府哪怕是皇宮之中買商品,都要由當時的市易司估定物價高低,按價購買。

“免行法”確實爲朝廷增加一批收入,同時對商人也較爲有利,但是皇族,後族,以及其餘勳貴們不這樣看,因爲他們這一羣人是被打擊的對象,從恣意勒索和從中漁利局面變成要花錢了。

北宋滅亡時,王安石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第4張

雖然王安石的變法很快取得了成效,但“募役法”及“免行法”的實施,反對聲音一浪借過一浪,變法只能在巨大的反對浪潮中流產了。

歷史上人們對王安石的評價也十分的矛盾,一方面佩服王安石一心爲國不怕權貴的勇氣,但是另一方面又說王安石心懷惡意,因爲王安石的變法,從而使得大宋的黨爭愈演愈烈,最後使得大宋的最後一點元氣也在黨爭之中消耗殆盡,才導致了靖康之恥,可以說王安石的變法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大宋的衰亡。

王安石變法雖然被後世無數人所詬病,但是在他出山之前,卻是號稱“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天下讀書人無不對王安石報以厚望,認爲他是可以改變大宋弊病之人,甚至當宋仁宗時王安石出任集賢院、知制誥時,朝中的士大夫們引以爲一時之盛事,無數人爲王安石的出仕而奔走相告,但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只要觸動了當時的既得利益者,曾經的期望值轉臉之間就變成了反對者,王安石也揹負了不該揹負的東西,這也令人唏噓不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