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守邊16年竟鮮爲人知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守邊16年竟鮮爲人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諡武毅。山東蓬萊人。但有一說是山東濟寧人,另一說是安徽定遠人。明朝軍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嘉靖、萬曆年間,率戚家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成爲明朝的抗倭將領。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守邊16年竟鮮爲人知

網絡配圖

生平

戚繼光從小受其父戚景通嚴格教育,戚景通一發現其缺點,會嚴厲批評。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兵部主事計士元,推薦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wéi]。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更獲得張居正信任。戚繼光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

戚繼光擅長用火器,但考慮火器數量與訓練不易,只好使用傳統冷兵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繼光創立“鴛鴦陣”,此陣法以十一人爲一隊,居首一人爲隊長,旁二人夾長盾,又次二從持狼筅,複次四從夾長矛、長槍,再次二人夾短兵。陣法可隨機應變,變縱隊爲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爲“三才陣”,三才陣攻防兼宜,適合於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戚家軍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九戰九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創平海衛大捷。從此倭患終被蕩平。戚繼光曾爲詩:“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死後,被楊四畏排斥,被調到廣東任鎮守,鬱郁以終,晚年家徒四壁、醫藥不備,且被妻子遺棄。萬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初八日,逝世於蓬萊故里。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這本著作中,雖然推崇其治軍嚴謹、擁有卓越戰術能力與眼光,但也指出戚繼光有巴結權貴,祕密納妾,崇尚迷信等缺點。戚繼光還用重金購買稱爲“千金姬”的美女送給張居正。有一年除夕,總兵府中竟因爲缺乏炊米之薪而不能及時辭歲。可是北京著名餐館的名菜,如妙手衚衕華家的煮豬頭,卻由百十里外走馬傳致。戚繼光生前,元配不育,娶妾三人,生子五人。《明史》本傳說戚繼光與俞大猷“均爲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人”,意思是戚繼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卻比俞大猷[yóu]更加果決堅毅。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守邊16年竟鮮爲人知 第2張

網絡配圖

軍事生涯與成就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戚景通,職爲登州衛(今山東省蓬萊縣)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參加武舉鄉試並中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北京參加會試,時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率軍入侵,戚氏上陳守禦方略,臨時受任總旗牌,督防京城九門。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遷浙江都司,任參將,鎮守寧、紹、臺(今臨海)三府。戚繼光鑑於明軍紀律鬆弛,素質不良,戰鬥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4000餘名,編組訓練成水軍‘戚家軍’,成爲抗倭主力。在胡宗憲的指揮下與俞大猷[yóu]、劉顯等人共抗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臺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

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

此後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於解除東南沿海倭患。

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戚繼光奉命北上,到京師不久,便上《請兵破虜四事疏》,提出自己的邊防策略。但一些官員議論不休,紛進讒言,戚繼光結果被任命爲禁軍神機營副將。隆慶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16年間爲防備北方蒙古俺答汗的入侵,他用自己的士兵作爲工人整飭防務,加強戰備,預計修築禦敵臺3000多個,大規模修補增建萬里長城(現今的長城大都於此時新建或重修),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禦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守邊16年竟鮮爲人知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八達嶺的戚繼光像。(PS:我去八達嶺長城的時候沒有看見,不知道在哪裏。)

萬曆二年(1574)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爲當國大臣高拱、張居正等倚重。戚繼光在薊州十六年。加固長城,築建燉臺, 整頓屯田,訓練軍隊,制訂車、步、騎配合作戰的戰術,形成牆、臺、塹密切聯絡的防禦體系,多次擊退侵擾之敵,軍威大振,薊門平靜。時人譽爲“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里之長城”。

戚繼光在薊州凡十六年,“一年三百六十天,多是橫戈馬上行”。他加固薊鎮長城,成爲 萬里長城之精華。

當重用他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死後即被彈劾免職,萬曆十一年(1583年)南調鎮守廣東。之後再被誣陷奪職。部下的將領胡守仁、王如龍、朱任、金科等人也受到革職或戍邊的處分,罷免將軍一職,逼迫回鄉。

晚年貧病交迫,醫藥不備,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88年1月5日)卒於登州。

崇禎八年(1635年)爲褒揚戚繼光,於蓬萊閣府前街東側建戚繼光祠堂,賜額“表功祠”。

爲了紀念戚繼光抗倭的成就,現在浙江麗水、金華、義烏以及臺灣臺中市、高雄市等地都有繼光街。

福建福清、馬祖列島的繼光餅,也是來自戚繼光部隊當初抗擊倭寇時候的所吃的餅。

繼光刀:戚繼光將日本倭寇的武士刀根據中國特色改裝而成,民國後改稱苗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