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漢元帝嗎?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永光四年九月,漢元帝對西漢陵縣制度進行了一次較巨大的變革!

永光四年九月(公元前40年),已經登基稱帝八年之久的漢元帝詔令不再爲自己的渭陵設置陵縣(所謂陵縣即以皇陵爲中心,遷徙百姓來此居住,爲皇帝守陵,這一特殊政區就被稱爲"陵縣"),而且還下令原本由九卿之首—太常管轄的舊陵縣(在漢元帝之前,歷代西漢帝王、太后都各有陵縣)也悉數劃歸所在地的三輔統一管轄(三輔即左馮翊、右扶風、弘農郡)。史載其詔令全文曰:九月戊子,罷衛思後園及戾園。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諸陵分屬三輔。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爲初陵。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詩》不云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今所爲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佈告天下,令明知之。"又罷先後父母奉邑。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漢元帝之渭陵的現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此詔令內容較多,爲方便大家理解,特翻譯全文如下:

(永光四年)九月十三日,罷除衛思後園陵與戾太子園陵(即衛子夫皇后和戾太子劉據的陵墓)。冬十月二十日,罷除在郡國的祖宗祠廟。各陵縣分別劃歸三輔管轄。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爲元帝初陵(不設陵縣)。

詔令說:"安土重遷,是黎民的本性;骨肉相附,是百姓的願望。前不久,有關機構引用臣子之義,奏請遷徙郡國人民以奉皇陵祭祀,此舉必然會使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產失業,親戚別離。被遷徙的百姓懷有思念親人之心,留在原籍的親人又有不安之意。如此一來,關東地區就會因徙民實陵而虛耗費用,遷入關中的百姓又無業可從,這不是長久之計啊!《詩》不是說過嗎:'人民勞苦已久,至此可以小享安康。施恩澤於中原啊!進而安定四方。'今所設置的初陵,不必移民設置縣邑,讓天下百姓都能安土樂業,不必擔心遷徙流動。特佈告天下,使百姓明知。"而後又罷除爲漢宣帝和許皇后守衛皇陵的百姓。

現在漢元帝之渭陵的側面照,形如屋脊!

爲什麼漢元帝要下令廢除已經實行了百餘年的陵縣制度呢?難道真的如同詔令所說的一樣,他只是不忍心百姓再次遭受離別之苦嗎?答案或許並非如此簡單。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要知道,徙民實陵、因陵設縣政策一直都是西漢王朝"強幹弱枝"國策的重要內容,這造就了西漢陵縣與衆不同、獨具特色的政區特色,因爲它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僅僅是爲皇帝守陵,而且還兼具掠奪人口資源、加強中央集權等功效。可以說,陵縣的存在爲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卻在漢元帝時期被正式廢除,對此特殊現象,我認爲其真正原因或許是以下三點。

對於漢元帝廢置陵縣的詔令,我認爲或許是以下三點原因!一、國勢衰微是廢置陵縣的根本原因

黃龍元年十二月(公元前48年),漢宣帝劉詢於長安未央宮駕崩,太子劉奭即位,此即漢元帝。漢元帝爲人柔弱又喜好儒術,素來缺少掌控朝政、駕馭羣臣的權術手腕,所以自漢元帝開始,西漢王朝的國勢就日益衰微,其具體表現就是國家和百姓皆困苦不堪,而中上層地主豪強則格外強盛。

除此以外,伴隨着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和太平歲月的到來,西漢王朝上至皇室、下至普通小地主的日常生活都日趨奢靡浪費。這一方面嚴重加劇了國家財政的困難局面,使得寅吃卯糧的舉動成爲常態,另一方面也使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更加貧困,以至於貧民因飢餓而死的悲慘事件比比皆是,甚至還時常發生"人相食"的慘劇。時任涼州刺史的谷永就曾對官府、百姓皆困苦不堪的現狀有過痛心疾首的描述,即"公家無一年之蓄,百姓無旬日之儲,上下俱遙,無以相救。"

漢元帝時期國事衰微,中上層地主豪強迅速崛起,其勢力格外強盛!

面對國家財政困難、百姓困苦無依的事實,就連漢元帝和其子漢成帝也不得不承認。例如漢元帝在位期間累計頒佈了詔書18次,其中就有13次都提到了百姓困苦、國家貧弱的情況;而漢成帝在位期間累計頒發了詔書20次,其中也有10次提到了國困民貧的情況。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這頻繁的詔令充分說明了當時的西漢王朝已經陷入了國家財政困難、百姓貧窮的惡劣境地。而設置陵縣又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需要國家在財力、物力上以大量的投入。

皇帝要想設置陵縣,往往需要在財力、物力上進行大量的投入!

徙民置陵縣作爲西漢"強幹弱枝"國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一開始就是國家的強制之舉,被遷徙者多是關東地區的豪強大姓、富商大賈,他們被徙入關中並非自願,因此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但由於在西漢前期和中期他們的勢力不夠大,加之當時的官府在政治上具有很強的控制力,所以徙民實陵政策依舊能夠進行到底。

待至漢元帝在位期間及以後,伴隨着中央集權的削弱和豪強勢力的強大,整個政治形勢發生了逆轉,國家懾於豪強勢力,無力也無法再把徙民實陵政策繼續推行下去了,最終只好以"愛護百姓"的名義廢除了這項制度。

在安土重遷的古人心目中,徙民實陵其實是強制之舉!二、防禦匈奴使命的完成是廢置陵縣的重要原因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縱橫草原的匈奴騎兵對長安構成了嚴重威脅。昔日曾護送公主和親而出使匈奴的大臣劉敬就曾對漢高祖劉邦說道:"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

面對這種情況,漢高祖劉邦一開始採用了武力消滅匈奴的做法,於漢七年冬(公元前200年)親率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結果反被匈奴軍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天之久,後用計方得脫險。

漢七年冬,劉邦親率大軍出擊匈奴,但卻被圍困於白登山長達七日!

白登山之圍使高祖認識到消滅匈奴的條件尚不成熟,就及時改變策略,一方面與匈奴結和親之約,另一方面又採納婁敬徙民實關中的建議,用設置陵縣的辦法給都城長安建立一條屏障,減輕匈奴對長安的壓力,保證長安的安全。因此,陵縣從一開始就負有防禦匈奴的使命。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漢高祖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在整個西漢前期得到實行,但這並未能遏制住匈奴人南侵的步伐,史書上關於匈奴小股騎兵襲擾漢朝邊境的事件數不勝數。諸如高祖時"匈奴強,數寇邊"、呂后時匈奴"入隴西,攻城屠邑"、其後匈奴"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等等。因此,整個西漢王朝前期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還在爲大規模反擊匈奴做積極準備,如文帝、景帝時就採取了鼓勵養馬、訓練騎兵、於邊地屯糧等準備工作。

西漢王朝前期除了奉行和親政策外,還在爲大規模反擊匈奴做準備!

根據《關中記》記載:"長陵、茂陵各萬戶,餘五陵五千戶"和昭帝母鉤弋夫人云陵"邑三千戶"可做推斷西漢皇帝陵縣初置的最低戶數是5000,則七陵縣初置時的戶數當爲45000戶,而待到西漢後期,伴隨着人口自然繁衍,這七陵縣的戶數已相當可觀。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京城長安的人口大約是25萬左右,而茂陵縣的人口則是28萬左右,長陵縣的人口也有18萬左右。這些人口中雖然也有一些土著民,但絕大多數都是當年的徙民及其子孫後代。這等龐大的人口規模使得茂陵縣、長陵縣和長安一樣,都迅速成爲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陵縣人口規模龐大,幾乎與京師長安比肩!

除此以外,西漢王朝爲了吸引關東人口人關中,還採取了各種優惠措施,如免除賦役、賜錢、賜田宅等。伴隨着關中人口的迅速膨脹和政府賜田宅以及皇室佔有大片良田,關中人多地少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待到漢武帝統治時期,關中已是"地少人衆",土地貴到"畝一金"。

這說明關中土地幾乎已沒有了迴旋餘地,在國家已無田宅可賜徙民的情況下,要想繼續設立陵縣已不可能。

關中平原雖然遼闊,但西漢中期的關中地區卻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人多低少的問題!

陵縣爲什麼會被漢元帝廢置?原因是什麼 第5張

另外從陵縣的人口來看,以非生產人口爲主(即農民少,士、工、商人較多),他們多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行業,所需糧食全憑買入。原本關中作爲首都所在地,非生產人口已十分集中,這樣一來,就使非生產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了當地糧食的增長速度,隨着關中人口的不斷涌人,關中所需糧食不斷增加。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自關東輸人關中的糧食每年僅數十萬石,以後就逐年增加,最高時曾高達六百萬石,通常平均每年也都在四百萬石左右。這等龐大規模的輸入糧食工作往往是個極度勞民傷財的工程,而要想解決人多糧少的問題,根本辦法就是停止徙民入關,而建立在徙民基礎上的陵縣當然也無法繼續設立,其廢置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關中地區非農業人口,非生產人口過多,糧食消耗極大!結語

總而言之,漢元帝之所以要下詔廢置陵縣,除了不忍心百姓遭受離別之苦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三個方面:一是西漢統治進入後期,經濟匱乏,無力支付設置陵縣的巨大開支。同時,伴隨着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增強,他們強烈反對徒民實陵政策;二是匈奴勢力經漢武帝時期的大規模軍事打擊已經衰弱,對西漢都城長安已不再構成威脅,陵縣防禦匈奴的使命已經完成;三是經過西漢前中期的大規模徒民,關中地區地少人多、糧食短缺,已經不能承載更多的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