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良是如何在軍事上幫助劉邦入關破秦的?

張良是如何在軍事上幫助劉邦入關破秦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句大家熟知的話叫“兵不厭詐”,提倡的是行軍打仗中要多利用矇蔽、遮掩、製造虛假信息等欺騙手段,誘使敵方犯錯誤,從而使己方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戰爭的勝利。

張良佐漢建功,一生遇到過很多場戰鬥,而他從戰術層面替主帥出主意時,也始終不離一個“詐”字。

劉邦經南陽西入武關,遇到秦國守關大軍。

張良對秦軍主將進行了一番調查之後,爲劉邦獻計:一方面先派能說會道的人去見秦軍主將,許以重利,約其共同滅秦;一方面在山上多樹旗幟,虛張聲勢。

原來,張良通過摸底,已事先知道秦將出身商販之家,性格上喜歡趨吉避凶,追逐利益。如今秦朝是奸臣當道,風雨飄搖,秦將孤軍在外,處境堪憂,只要重利引誘,必然倒戈。

果不其然,劉邦使者還報,秦將同意投降。劉邦大喜,欲定關下之盟,但被張良阻止。

據張良判斷,這種情況,只是秦將欲降,士卒尚不知情,貿然聯兵西進是極其危險的,因爲秦軍戰鬥力未受任何損傷,其士卒一旦得知被主將出賣,後果可能很嚴重。倒不如趁秦軍懈怠之機,一舉破關。

 

張良是如何在軍事上幫助劉邦入關破秦的?

網絡配圖

    劉邦依計行事,秦軍潰敗,劉邦一路追擊,與秦軍再戰於藍田,大獲全勝,很順利地最先進入咸陽。

這一戰中,張良用的是連環計。和談是先着,搏戰是後着;先着是虛,後着是實;先着開花,後着結果。先着明爲和談,其實並不以和談爲目的,而是要通過和談手段向敵人“示弱”,讓敵人放鬆警惕,爲後着做好鋪墊。後着“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打敵人了一個措手不及,的確是攻堅戰中的上乘之作。

這一戰中,張良的使詐與造勢同樣完美無瑕。人人都懂用詐,但巧妙各有不同。張良的詐,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之上,完全是因人而施。秦將的處境、身世、性格以及對地利與兵力的自負,張良瞭如指掌,對應施計,秦將不虞有他,自然入套。至於說造勢,並不只是指在山上多張旗幟的那種造勢,而是雙方攻防形勢的變化消長的造勢。當時情況,秦軍以逸待勞,扼守險要,佔盡地利優勢;劉邦率軍攻關,雖說有得天時,但天時畢竟不如地利。如果秦軍負險頑抗,劉軍將損失慘重,如果再曠日持久,咸陽可能被別人捷足先得。權衡雙方形勢,要想速戰速決又不造成太大損失,只有在“人和”方面造勢做文章。張良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拋出“和談”的餌。秦軍只要一上鉤,放鬆戰備,人和盡失,“機”與“勢”便都出現了。把握好這“機”與“勢”,制敵破關,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進入楚漢相爭階段,張良也曾助劉邦多次使用詐術,矇蔽項羽,爭取主動,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項羽率聯軍進入關中後,會盟各路諸侯,分割天下,給有功將領封地並將舊諸侯予以重新安置,劉邦被封爲漢王,地盤在巴蜀和漢中,張良的舊主韓王成名號未變,領地有所調整。會盟結束後,新王、舊王各歸其領地,劉邦入漢中,韓王東歸。張良原是韓人,自然要隨韓成東歸。不過張良對劉邦有點戀戀不捨,他送劉邦到了褒中。當時入漢中道路很險狹,只有一條棧道可通。二人臨別,張良指着棧道對劉邦說,大軍過去後應該把棧道燒掉,這樣既可以向項羽表示不再出漢中,減輕項羽的戒心,也可以避免遭受別人的攻打。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

張良隨韓成東歸,項羽不僅不允許韓成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來還乾脆找了個理由把韓成給殺了。由此,張良與項羽變得勢不兩立,但表面上還要周旋。這時,劉邦還定三秦,成了名副其實的關中王。

  

張良是如何在軍事上幫助劉邦入關破秦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項羽本來就視劉邦爲心腹之患,現在見他這麼快跳出來攪局,決定立即西征。可張良站了出來,他拿着齊王的反書給項羽看,並添油加醋地講了些齊趙聯合、共同滅楚的話,同時爲劉邦開脫。說劉邦只是不滿項羽違約,拿回自己該拿的,得了關中就會停下來,絕不敢東進冒犯您的虎威。項羽可能不完全相信張良的話,但齊趙聯合不可小覷,並且齊國又在臥榻之側,是必須先擺平不可的。於是項羽起兵伐齊,張良找到個機會又跑到了劉邦那裏。

這裏我們看到張良兩次使詐,第一次是勸劉邦燒棧道,第二次是說劉邦不會東進,兩次的目的一樣,都是欺騙項羽,讓項羽先與其他諸侯相消耗,爲劉邦爭取反攻時間。

第一次使詐是形勢所迫,項羽封劉邦於漢中,同時又三分秦地,安置了三個親信爲王,目的在於扼制劉邦,足見項羽對劉邦是充滿了戒心。這種形勢下,消解項羽戒心,減輕劉邦壓力是很重要的一着。好了,劉邦乾脆燒掉了棧道,安心去做漢王。更重要的是,棧道一燒,漢中與外界交通阻斷,既是防禦上的一着,同時也讓人感到劉邦胸無大志,不再有與天下爭勝之意。這下,項羽放心不少。於是他放棄在關中稱王稱霸的打算,帶着人馬浩浩蕩蕩地回彭城了。項羽只要一走,劉邦取三秦就如探囊取物。

第二次使詐是借勢。張良在項羽軍中,顯然是參與機要的人物,信息靈通之極,這爲他借勢使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劉邦還定三秦,激怒項羽,張良清楚;齊王反書先到他手裏,項羽面臨取捨難題,他也明白。如何讓項羽暫時舍劉邦而取齊?是張良的着力點。

  

張良是如何在軍事上幫助劉邦入關破秦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他針對項羽的性格、心思做到了兩點。一是說劉邦“如約即止,不敢東”(劉邦遵照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的約定做關中王,不敢東進),針對項羽驕橫自大的性格與虛榮心理而去。項羽沒封劉邦爲關中王本來有理虧的心理弱勢,現在張良言外之意說劉邦很怕他,只是幹了點偷雞摸狗的事,這讓項羽怒氣消了很多,心裏舒服了不少。二是說齊趙聯合,危及彭城,這是針對項羽最大的心裏顧慮而去。項羽這個人,把彭城看作是命根子,絕不能容其有失,現在齊趙威脅到彭城,自然不能遠征劉邦,即使要打劉邦,也必須等到後防穩定再說。遇到項羽這樣的人,加上齊王造反這樣的事,張良的借勢行詐得心應手。項羽揮師伐齊,張良矯龍入海,劉邦藉機擴張,三寸舌真的是抵得上百萬師啊。

寫到這裏,不由想起《三國志》中一段話,說的是曹操和袁紹分析天下形勝的事。袁紹曾問曹操,在哪個地方建立根據地才最有利於爭奪天下,曹操不答,反問袁紹。袁紹說是河北,背山(燕山)面河(黃河),攻守皆宜。曹操大笑,說我只須以“仁德”行事,處處都有關河之險,無往而不利。我們看,項羽和這個袁紹是一個境界的人,所以成不了什麼氣候。他如果有曹操的這種認識和胸襟,只怕張良就無計可施了。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統觀張良用兵之道,更見祖述孫武的痕跡,前文所言黃石授書不真一事,又多一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