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法海,唐朝宰相裴休送子出家

歷史上的法海,唐朝宰相裴休送子出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間故事《白蛇傳》裏鎮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在歷史上實有其人,據史載,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時宰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裏。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羣衆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爲“開山裴祖”。而流傳民間的《白蛇傳》中那個神通廣大、干涉青年婚姻的法海和尚只是託名訛傳而已,與法海禪師無涉,也算是“身後是非誰管得,滿場聽說蔡中郎”的另一個版本。

裴休送子出家

歷史上的法海,唐朝宰相裴休送子出家

1、裴休送子出家

法海禪師之父裴休,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官至宰相,虔信佛法,尤好參禪。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時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均爲著名的大居士。他與潙山靈祐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

裴休在宰相任上,操守嚴正,著述頗豐,被宣宗稱譽爲“真儒者”。裴休在任“寬惠仁厚、屏息貪慾,更不貪戀錢財、不弄權術、不食葷腥”,常散私財用於施捨、興學、修寺等善行。武宗滅佛時,裴休以重臣之職,盡拋功名利祿,赤心一片,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內復興。

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緣是由於皇子重病,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紅塵,可得性命。裴休聞知,便決定讓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一來解皇上之憂,盡臣子之忠;二來可使自己的孩子解脫紅塵之苦;三來也了卻自身入佛門修行之願。對此舉動,皇上大爲感動,以重禮相待。裴休親自送子入住潙山密印寺。住持靈祐聞訊大喜,曰:“宰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無量,出家敝寺,爲山門大壯顏色。”遂賜號“法海”。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爲翰林學士。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便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機緣送子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勸勉其精勤向道,莫荒廢出家修道的大好機緣。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孃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細讀這首《警策箴》,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一個年邁的父親在孩子出家前略顯絮叨的叮囑:在寺院中要勤快,燒香換水、掃灑殿堂、修學誦經,不要偷懶。舉止要從容文雅,不要頑皮嬉戲。出門辦事,應當向寺院執事說明去處。與人相處,要尊老愛幼,謙恭禮讓,不要因爲自己出身顯貴而自大逞強。其中,“莫在空門爭閒氣”一句說得真是既親切又智慧。

考慮到兒子過慣了好日子,一入佛門肯定會有所不適應。裴休告誡兒子在佛門中過的是粗茶淡飯、粗布麻衣日子,應該隨緣隨分,不可貪求衣食的享受,要看破“紫羅袍”與“黃金貴”這些世間榮華的虛浮,應該真正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禮拜如來,求得智慧,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