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殺神吳起居然只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揭祕:殺神吳起居然只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論及春秋戰國時的兵家,通常將孫武、吳起並稱。然而追溯兩千多年來的兵書史籍,對孫武的讚頌有如汗牛充棟,而吳起卻備受非議,甚至被視爲“古來不義之人”的典型。吳起出仕魯、魏、楚三國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國的《吳子》名篇,啓迪歷代兵家,卻又因“毀家求官”、“誅鄰止謗”、“母喪不臨”、“殺妻求將”、“爭名奪利”等種種劣跡,爲後世的道德維護者所鄙夷。“輝煌”與“陰影”,都集中到這個千年引發爭議的名將身上,對今人也會引來如何處理功利追求與道德底線關係的反思。

吳起,(約前440—前381年),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軍事家,衛國左氏人,與孫武齊名,著有《吳子》一書,後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吳子》與《孫子兵法》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位大名鼎鼎、功勳卓著的吳起卻是一個十足的沒有人性的“官癮子”、“官癡”。爲了使自己躋身官場,爲了實現自身的“政治抱負”,爲了個人的功名,爲了自己能夠“青史留名”,他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無所不用其極。《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中,對他這方面的“事蹟”有明確的記載。

一、毀家求官。

“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

揭祕:殺神吳起居然只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吳起生於一個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的富豪之家,擁有萬貫家產,如果滿足於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吳起家的錢財完全可以供他瀟瀟灑灑地活上一輩子。但吳起從小就就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不滿足於衣食無憂的現狀,他嚮往權利和地位,一心想出人頭地,成就大名。爲了謀求官職,吳起不惜花光家中所有的錢財,進行遊說,四處“活動”,但是沒有成功,結果最後弄得家徒四壁,生活難以爲繼,由小康之家墮入了困頓之戶,從“家累千金”變爲“家徒四壁”。吳起的這種慷慨大方,這種毅然決然,這種執迷不悟,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二、誅鄰止謗。

“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吳起求官不成導致家庭敗落,這種“輝煌”的墮落軌跡,很快就招來了街坊四鄰的嘲笑。千金散盡,最後卻成了他人茶餘飯後的笑料,這口氣讓吳起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嚥。但隨着嘲笑聲的越來越大,終於讓自尊心極強的吳起忍無可忍,吳起一怒之下殘忍的殺死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這種憤然而起、殺人如麻的舉動,非“慈不掌兵”的獨賊民夫所不敢爲。

三、母喪不臨。

“其母死,起終不歸。”

吳起殺人後,無法在家鄉衛國立足,逃出衛國向東邊的魯國而去。吳起與母親告別時,咬着臂膀發誓說:“起不爲卿相,不復入衛。”此後,吳起逃到了魯國,投身於孔子的弟子曾參門下,晝夜苦讀,學習治國本領。後來,他果然“言而有信”,母親病亡時,吳起“聞訊仰天悲號,旋即收淚,誦讀如故。”試想,在“百善孝爲先”的戰國初期,吳起這樣的“大義凜然”,確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曾參見吳起不奔母喪,很鄙視吳起的爲人,視他爲忘本之人,認爲他不孝,便和他斷絕了師生關係。

揭祕:殺神吳起居然只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第2張

四、殺妻求將。

“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曾參與其斷絕了師生關係後,吳起審時度勢,毅然棄儒道改學兵法。三年業就,經相國公儀體的推薦,被魯穆公任爲大夫。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任用吳起爲將,但因爲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毅然殺了妻子,表示決不不傾向於齊國,史稱“殺妻求將”。一手遞去妻子的頭,一手接來將軍的印,吳起終於打開名利之門!吳起用老婆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帽頂子,當上魯國將軍。這一招是夠心狠手辣的,其“大義滅親”慘烈如斯,恐怕連視生命如草芥的盜匪,也不一定能幹得出來。吳起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魯軍大獲全勝。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羣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很多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揭他老底,指責他的種種“劣跡”。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了吳起。

五、爭權遭忌。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

吳起離開魯國後,聽說魏國的魏文侯很賢明,便去投奔他。魏文侯得知吳起用兵如神,就任命他爲將軍,率軍攻打秦國,攻克五座城邑。魏文侯因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擁護,就任命他爲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後來任西河郡守。魏文侯死後,吳起繼續效力於他兒子魏武侯。魏國選相時,由於吳起威信很高,很多人都看好吳起,吳起也自我感覺良好,認爲這一職位非他莫屬。可是最後魏武侯卻任命田文爲相。自恃功高的吳起心裏很不高興,竟然去找田文“理論”,但最終也無可奈何。田文死後,公叔任相。吳起心中更是不服。吳起的蓋世之功和桀驁不馴,引起了公叔的嫉妒和恐慌。在一場精心佈置的陰謀之下,魏武侯對吳起產生了懷疑,變的不信任他了。吳起害怕魏武侯降罪,狼狽逃竄,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六、權貴不容。

“廢公族疏遠者”“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很能幹,吳起到楚國後不久就被任爲相。“吳起變法”隨之拉開序幕。爲了把楚國發展強大,也爲了自己名垂青史,吳起不惜得罪權貴,砍掉了一些沒用的官僚職位,廢掉王公貴族的遠房親戚,省下的錢培養部隊。由於吳起的鬥爭對象首先是世襲貴族,所以貴族從一開始就極力反對,但由於楚悼王的支持,此次變法得以實行,楚國一度成爲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然而怨恨吳起的楚國貴族越來越多。前381年,楚悼王一死,吳起沒有了後臺,貴戚大臣們就迫不及待的圍攻吳起,吳起慌不擇路,趴倒在楚悼王還沒涼透的屍體上,意在使作亂者有所顧忌。但追殺吳起的楚貴族恨透了吳起,還是亂箭射殺了吳起,然後又殘忍地將他的屍首車裂,“肢解於楚”,這在信仰鬼神思想的古代,是極其殘忍的刑罰之一。

揭祕:殺神吳起居然只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第3張

在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改革家的行列中,吳起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又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說的人物。作爲一個人,就一般道德而言,無論如何,他都曾負有深重的道德劣跡;而做官之後,就官德來衡量,他又是無可挑剔的。要說吳起這種人,應該屬於才能大於德性那種。司馬光在評說人的才與德時,說世俗的人不懂得分辨才與德,把兩者混一塊兒,通稱爲賢。其實才是德之輔,德是才之帥,德才兼備者是聖人,兩樣都缺者是愚人,德大於才者是君子,才大於德者是小人。這麼說,吳起似乎得算個小人。

平心而論,春秋戰國的兩位著名兵家孫吳,比著述孫勝於吳,比武功則吳過於孫。後世史家和將領往往尊孫武而輕吳起,恰是不單愛才,又要重德。縱觀千年的統軍征戰經驗,軍界公認仁、信、智、勇、嚴兼備,方具名將之風。古時雖有“謀大事者不拘小節”的辯辭,但“孝”、“德”從不屬“小節”,這也是共識。爲將帥者欲服衆,仍需重個人操守,必須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質。吳起雖在史冊上留下供後人讚歎的武功,其爲爭功利不擇手段之舉,卻應視爲古代兵家遺產中的糟粕。著名史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吳起的最後結論便是——“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觀其一生,誠如斯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