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馬克吐溫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劇情講的是什麼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速讀

馬克吐溫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劇情講的是什麼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速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中篇小說。該故事描述了一個本來和睦平靜的以“誠實”、“清高”而聞名於世的哈德萊堡小鎮,在一袋金幣的誘惑下,小鎮的“誠實”的居民,尤其是那19位首要公民,非但沒有一人能抵住誘惑,反而都昧盡良心爲錢欺騙、作僞,撕去了他們誠實道德的外衣,露出了貪婪的本性,演出了場場醜劇,使得“誠實”、“清高”的哈德萊堡鎮臭名遠揚。

馬克吐溫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劇情講的是什麼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速讀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運用諷刺手法,揭露批判了19世紀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辛辣諷刺了資產階級的虛僞人性。

內容簡介

哈德萊堡原是鄰近一帶最誠實、最清高的市鎮,它一直把這個名聲保持了三代之久。而且這種傳統美德早成爲全體鎮民深入骨髓的品質。以至於如果該鎮某位青年想外出謀職,除了他的籍貫以外,不需要任何其它的條件,就可獲得信任找到理想的工作。

但是,哈德萊堡卻在無意之中怠慢了一位名叫史蒂文森的外鄉人。這位感到自己被侮辱的外鄉人下定決心要使全鎮的人都受到懲罰。於是,一天夜晚10點多鐘,史蒂文森帶着一袋價值160磅的金幣回到哈德萊堡,將金幣和一封委託信交給了老出納員之妻理查茲太太。信中敘說了這位外鄉人在窮困和墮落的險況下被鎮上一位不知名鎮民的20美元和一句話救了出來。外鄉人希望理查茲先生能代爲尋找這位救命恩人並轉交這些金幣作爲報答。消息很快傳遍全美。

哈德萊堡再次成爲大家的議論中心。而鎮上包括理查茲先生在內的19位重要鎮民全都收到了史蒂文森透露的作爲索取金幣對證記號的那句話。金錢的誘惑和究竟誰是這筆鉅款的得主使鎮民們激動萬分,平靜的小鎮被攪得沸騰了。重要鎮民個個做起了黃金夢,使他們感到“不幸”的是在對證會上,他們企圖騙取這筆錢財的謊言被無情地一一揭穿。

哈德萊堡,這個不可敗壞的特別光彩的名字經歷了一幕幕醜態百出的鬧劇後,被毫不留情地徹底敗壞了,成爲醜惡、欺騙、詐盜的代名詞。

馬克吐溫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劇情講的是什麼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速讀 第2張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後期,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美國,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壟斷財團的勢力更加強大,這些都使得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爲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美國政府竭力美化美國的社會制度,歌頌“the manmtrs of America”(美國的生活方式)和“democracy”(民主制),吹噓美國資產階級是世界上最誠實最正直的人,用以麻痹廣大人民羣衆。這些都深深地觸動了馬克·吐溫,他根據自己對社會生活的嚴肅考查和深刻體驗,感覺到美國已經病人膏肓,無可救藥,認識到美國資產階級也和世界其它各國的資產階級一樣貪婪可恥。

19世紀90年代後期,馬克·吐溫的創作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馬克·吐溫對資本主義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在作品中猛烈地抨擊了美國的殖民主義政策,同時,他還以自己日臻成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創作手法,從各個方面對美國社會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批判,其主要代表作正是馬克·吐溫於189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人物介紹

理查茲

理查茲是小鎮銀行的老出納員。他是一個“爲了那點兒薪水而甘當別人的奴隸”,但又很善於自我解脫的重要鎮民。當他從妻子那裏得知一袋金幣的祕密時,下意識地開玩笑道:“把這些錢藏起來,把紙條子燒掉不就行了” 。這種下意識其實正暴露了理查茲內心的貪慾和不誠實。他爲了滿足自己能看到其它市鎮忌妒的虛榮心,理查茲將祕密告訴了報館老闆柯克斯。金幣的祕密隨着報紙的發行轟動了全美各地,這是理查茲始料不及的。理查茲夫婦追悔莫及,彼此埋怨不已。

“史蒂文森”

“史蒂文森”是一位外鄉人。他是一個來無蹤、去無影的人物,是一個極高明的社會心理分析家。

哈克尼斯

銀行家哈克尼斯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投機政客,老奸巨滑,既貪婪又善於耍弄手腕。哈克尼斯當上了州議會的議員。

馬克吐溫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劇情講的是什麼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速讀 第3張

  主題思想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主題思想:對美國社會醜惡靈魂的剖析。

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德萊堡是一個聞名遐邇、號稱“最清高、最誠實”的市鎮。一天晚上,一個異鄉人肩扛一袋金幣走進老出納理查茲的家,他期待將金幣轉交給他的救命恩人。那個異鄉人原來是個輸得精光的賭徒。堡上的一個好心人給了他20塊錢,並說了一句金玉良言,勸他改邪歸正。如今他在發跡之後想要報恩。但當時他在黑夜中看不清恩人的面孔。他說只要有人說得出那句箴言,一袋金幣便可給他。在鎮上演出了19個首要公民爭當恩人,騙取那袋金幣的醜劇。小說一開始便把讀者帶進了撲朔迷離的特定環境之中。

在一袋金幣面前,誠實的人當然不會伸手,但對於僞裝的正人君子,情況就不相同了。理查茲既要千方百計騙取那袋金幣到手,又要力圖保持“最誠實、最清高”的榮譽,於是他內心產生了激烈的矛盾鬥爭。正是這種矛盾推動他去思考、去行動、進行種種卑劣的表演。

理查茲夫婦是資產階級醜惡靈魂的典型。理查茲太太在那袋金幣面前興奮得發抖,但她又認爲那是個賭鬼的錢,連碰也不願碰一下。理查茲外出歸來知道這件事後,在對妻子開玩笑中見真情:他打算把異鄉人的條子燒掉,把金幣一藏,他便可獨吞這筆橫財。理查茲明明是個僞君子,卻又假惺惺地自命誠實清高,按異鄉人的囑咐,讓報紙主筆柯克斯把這件事在報上披露,公開尋找那位樂善好施的恩人。眼看這筆落入他手中的錢財就要飛掉,理查茲扼腕後悔不該公佈這個消息,因爲這是人不知鬼不覺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消息已傳遍美國全國,後悔已來不及了。理查茲太太不由得傷心痛哭起來。她在那隻口袋旁邊跪下,貪婪地撫摸着袋裏鼓起的金幣。馬克·吐溫的筆鋒善於捕捉並刻劃他們微妙的複雜的心理變化,讓讀者看到一個“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醜惡形象。

儘管如此,理查茲夫婦並不甘心就此罷休。挽救的唯一辦法是猜出那個恩人的寶貴箴言。可笑的是,理查茲又覺得這樣做有罪,也難爲情。這真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心靈,一副無比虛僞的嘴臉。而理查茲太太倒認爲她的這種感覺已經過去了。就在這個時候,那異鄉人化名史蒂文森給理查茲來了一封信,透露了那個恩人是固德遜及那句箴言是:“你決不是一個壞人,快改過自新吧。”並說理查茲曾幫了固德遜一個大忙,而固德遜臨終希望有一筆錢財留給理查茲,因此他就是合法的繼承人,理應得到那袋金幣。理查茲太太看到這封信激動得昏倒在地上,而理查茲的腦子也不禁昏眩起來。這對夫婦財迷心竅的醜態躍然紙上。

與理查茲收到化名信的同時,鎮上其他18戶首要公民也接到了同樣內容的信,也知道了那句箴言。他們利令智昏,都申請冒領那袋金幣。於是在鎮公所舉行箴言對證和交付那袋金幣的公衆大會上,由於他們的“對證詞”一模一樣,他們的僞善嘴臉和欺騙行爲一一被揭穿了。每唸到一個人的申請書,就等於在大庭廣衆之中宣判他們道德上的死刑,使他們聲名狼藉。理查茲畏縮地等着唸到自己的名字,難受得要命。主持大會的牧師柏傑士,卻故意留下他的申請書不念。於是他得救了,因爲他曾救過柏傑士。出乎理查茲意料之外,他被公衆尊爲鎮上最清高的人,唯一沒有企圖吞佔那筆錢財的首要公民,受到大家的歡呼和尊敬。

理查茲雖然沒有得到那袋金幣,但他卻得到“衆濁獨清”的最高榮譽。正如一個騙子被誤認爲英雄那樣,他內心驚喜交集,很不是滋味。驚的是差點身敗名裂;喜的是一下子變成鎮上最廉潔的人。作家用一種“明褒暗貶”的諷刺手法,把他置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理查茲捏了一把冷汗,總算平安無事經受了一次考驗。他在驚魂稍定之後,又受到四鄰的祝賀和恭維,感到汗顏,如坐鍼氈,在祝賀聲中他有着難言的隱衷。理查茲既要“當婊子”,那就是他要把那一袋金幣騙過來;但又要“要立牌坊”,那就是他要維護個人“最誠實”的美德。其實,這兩者不可能兼得。這個曾經對那袋金幣朝思暮想的理查茲,在收到異鄉人送給他差不多4萬元鉅款的支票時,又連忙叫他的妻子把支票扔到火裏。那張支票就像是他手中捧着一塊燒紅的烙鐵,理查茲不勝緊張、恐懼和驚疑。他認爲這說不定又是什麼詭計,不能再上當了,因而不敢拿支票去兌現。看來他是“吃一塹長一智”,異常警惕。但正當他從妻子手中奪過支票往火爐裏送時,他的手又迅速縮了回來。他的手在瞬間一伸一縮,生動揭露了他內心世界的急劇變化。

他是一個見金子就“昏迷一陣子”的財迷,又怎能經受得住這筆鉅額支票的引誘。於是他內心深處的拒誘防線又崩潰了。

理查茲夫婦在收到那張支票的24小時內,就安於他們所犯的罪。但他們作賊心虛,在教堂做禮拜時,感到牧師的佈道似乎是針對他們的責罵。於是理查茲懷疑柏傑士故意把他申請冒領金袋的“對證詞”留下來,後來又惡意把這樁醜事泄露出來毀他。由於憂心如焚,第二天這對老夫婦便病倒了,以至神志不清。不久,這個唯一不曾丟臉的“廉潔”的首要公民和他的妻子,在一天之內,由於精神支柱已倒,便像風中殘燭一樣,相繼嗚呼哀哉了。

作家在理查茲這個人物身上概括了資產階級虛僞貪婪的本質特徵。這個醜惡的靈魂受到有力的鞭撻。理查茲是資產階級典型的形象,因而可以說,作家鞭撻的是資產階級虛僞貪婪的一面。理查茲的死,說明哈德萊堡最後一塊遮羞布給馬克·吐溫鋒利的筆尖掀掉了。這一結尾表達了作家所要揭示的深刻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