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中期名臣李秉,他是個怎樣的人?

明朝中期名臣李秉,他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秉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閒來無事,說一說明朝官場的就人舊事。

這裏,要說的這位人物,是明朝中期的名臣李秉。

話說,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之後,李秉進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再次巡撫宣府。

當時,張鵬作爲御史,巡按宣府。

明代有巡按御史,爲監察御史赴各地巡視者;其職權頗重,負責考覈吏治,審理大案,知府以下均奉其命;簡稱"巡按"。

李秉在宣府時,有武官私自役使士卒。這種行爲,大約屬於公器私用一類的性質,是違背朝廷律令和官場準則的。發現此事之後,李秉準備對武官進行彈劾。

按照朝廷的慣例,身爲都御史的李秉是不可以管理獄訟之事的。

於是,李秉便親自拜會張鵬,囑託張鵬對武官私自役使士卒的事情進行彈劾。

張鵬拒絕了李秉的囑託,還說是:

“我不是您的問刑官。”

李秉再三請求,張鵬始終沒有答應。

沒有辦法,李秉只能自己上疏,對那位武官進行彈劾。

李秉上疏之後,朝廷將武官一事交付巡按御史處置。至此,張鵬才說:

“現在我纔可以辦理這個事情了。”

這個事情,就一般人而言,大約會因爲其間齟齬而結下一道樑子。

人生就是這樣,樑子結下了,你在意不在意,它都會在那裏。說不準,哪一天,在你意識或者無意識時,那道樑子就會或隱或顯地發揮它的作用。

後來,張鵬與楊瑄都因爲上疏言事而獲罪,他們一起被朝廷治罪,一同謫戍到兩廣。

張鵬與楊瑄獲罪之後,朝廷對這二人懲處的詔辭非常嚴厲,說是:

“如果逃亡,那就立刻誅殺。”

朝廷還命令錦衣衛林千戶監督這二人的行程。

張鵬與楊瑄二人謫戍途中,他們都被戴了手梏。

因爲戴了手梏,行進、休坐都有障礙,因爲這樣,張鵬與楊瑄的性命都朝夕難保了。

明朝中期名臣李秉,他是個怎樣的人?

其時,李秉以都御史巡撫南畿。

按照常理,李秉在張鵬與楊瑄的事情上,是可以有所作爲的。

知道張鵬曾經對李秉不怎麼友好,想到眼前的處境,楊瑄便怪罪張鵬說是:

“您那個時候要是稍稍寬容一點,李公今天大概也不會這樣看輕我啊?”

楊瑄的話還沒說完,李秉就來了。

看見楊瑄與張鵬二人都戴着桎梏,李秉心中酸楚,哭得都無法站立了。

李秉命左右之人打開張鵬與楊瑄的桎梏。

楊瑄與張鵬堅決不肯,他們對李秉說是:

“我們兩人死就死了吧。哪裏還敢連累李公您?這個門上有錦衣衛親自粘貼的封條,後面還有巡邏的人在,這樣,可能會有無法預料的禍事。”

對此,李秉說是:

“無妨。如果朝廷謫罪,我一個人自行承當。”

李秉即刻前去拜訪錦衣衛林千戶,向他跪請放了張鵬與楊瑄。

林千戶說是:

“我這是依詔旨行事。”

李秉說是:

“請按我說的,放開他們。如果有事,我自行承擔。”

於是,林千戶答應了李秉的請求。這樣,楊瑄與張鵬得以被解去桎梏。謫戍途中,張鵬與楊瑄二人在經過州縣之時,因爲李秉的緣故,都有飲食供給,或贈予物,或送以財。

當時,李秉還解下自己的腰帶,贈給了楊瑄與張鵬。這樣,張鵬與楊瑄才得以安全到達謫戍之地。

明朝中期名臣李秉,他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話說,李秉與王竑都號稱是一時的名臣。

等到王竑與李秉致仕之後,他們都歸鄉居住。

王竑高自標置,如果不是他所認可的人士,絕不與之交往。

李秉則不同,他時常出入閭巷之中,每每與市井之人對弈。便是整天對局,他也從來不與人互相冒犯。

知道李秉的行事之後,王竑曾說:

“李執中(李秉字執中)乃是朝廷大臣,他竟然和閭巷之中的小人一同遊戲,他怎麼能自輕到如此的程度?”

對於王竑的說法,李秉道是:

“所謂的朝廷大臣,哪裏能經常當啊?在朝爲官、在鄉爲民,固然有所不同,但是,怎麼至於用在朝爲官的架子來驕慢同鄉之人呢?”

李秉與王竑的不同,大約就是這樣啊。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李秉其人。

李秉(公元1408年~公元1489年), 字執中,號迂齋,曹縣(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舉進士,授職延平推官。

因嚴懲不法豪強,聞名於朝廷,被召入都察院,章理刑獄。

繼而,改任戶部主事。在協助戶部侍郎劉璉督餉宣府時,揭發劉璉的侵佔貪污行爲,進升爲右僉都御史,代劉璉督餉。

明代宗(朱祁鈺)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兼理宣府巡撫,並提督軍務。在邊塞時,釐清法度、革除弊政,上書奏事百餘章,皆得旨允行。

明英宗天順初年,改督江南糧儲。不久,又受命巡撫大同,後因罪被罷官爲民;三年後;復職。

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歷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左都御史、宣大總督等職。

明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與武靖伯趙輔五道出師,大破女真諸部,以功,加太子少保。同年,任吏部尚書,銳意整飭仕路,罷汰庸劣,致使怨謗紛起,經在京舉子等解救,僅被薄責罷宮。

此後家居二十年,終未復出。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太子太保;後追諡“襄敏”。

《皇明經世文編》收錄有《李襄敏公奏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