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最痛恨的國家,讓太祖顏面掃地,卻又無可奈何

朱元璋最痛恨的國家,讓太祖顏面掃地,卻又無可奈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翻閱歷史,日本向來以中國爲師的,但鮮有稱臣的記錄。究其原因,日本得海洋之利,一直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以致於滋生頑固對抗的情緒。當然這種頑固,到了隋代以後似乎又多了幾分“傲骨”。

隋代,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攜日本國書遞呈隋煬帝。國書的開頭赫然寫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讓隋煬帝龍顏不悅,吩咐“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唐代,中日在朝鮮半島白村江一帶發生水戰,倭國水軍大敗。退守本土後,倭國及時修訂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並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向中國學習。

元代,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其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一再催促,但日本輕蔑地予以拒絕。

明代,海防倭患讓明政府頗爲頭疼,明軍抗倭的故事一直陸陸續續。而倭寇的這種動作,其實早在元代,尤其是在明朝初期就亮明瞭態度,一度讓太祖朱元璋顏面無存。

朱元璋對日本的印象並不怎麼好。在朱元璋的眼裏,日本人就是走路光腳、說話像青蛙叫的跳樑小醜的形象。所謂“國王無道民爲賊,擾害生靈神鬼怨”、“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太祖對其也是極盡厭惡之情。

朱元璋最痛恨的國家,讓太祖顏面掃地,卻又無可奈何

明朝初年,日本遣使來訪,言辭不遜,在問答詩中自譽爲“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朱元璋觀看問答詩後,更加反感,以致“帝惡其不恭,絕其貢獻,示欲徵之意。”

朱元璋征伐日本還有另一個原因。早在太祖即位之初,就派使臣持國書去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示其“正朔”來朝。高麗、安南、占城這個三個國家立即遣使赴明稱臣朝賀,示意順從。唯獨日本不作任何表態。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對峙時期,出現兩個天皇,天下大亂,哪管你是大明還是大元呢?

但若如此,也就罷了。更讓太祖坐立不安的是,倭寇還勾結張士誠、方明珍等殘部,常常出沒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一帶的海上,擄掠財貨,沿海諸民不堪其擾。

洪武二年,太祖派楊載帶國書出使日本。在這封國書裏,明政府的態度已很明確:“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如必爲寇盜,聯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這封國書被南朝徵西大將軍懷良親王看到後,當場斬殺了使者中的5人,楊載等兩人也被拘留了三個月才得以放回。

朱元璋最痛恨的國家,讓太祖顏面掃地,卻又無可奈何 第2張

懷良親王的無禮,讓朱元璋大爲惱火,但思前想後,他還是忍了。

洪武十四年,倭寇擾邊日甚,加之日本使者入貢時言辭傲慢無禮,朱元璋便又命禮官致書日本。

國書同樣被懷良王扣押,懷良王復書雲“……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賤辱之詞,躍然紙上。

太祖看後,大爲惱火,從此下定了老死不相往來的決心,但征伐之事不了了之。

太祖何以對日本一忍再忍呢?主要是因爲天下初定,紛爭剛止,太祖也不想爲大洋深處的這個小國,而大動干戈。進一步講,即便是征伐,明軍遠途跨海作戰,並沒有十足的取勝把握。

事後,太祖將日本作爲“不徵諸夷”的十五個國家之一。理由是,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爲不軌,故絕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