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數學大師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後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討學問

清朝數學大師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後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討學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拜會老友,訪求典籍,安排歷算著作的刊刻,梅文鼎於72歲再度出遊,漫遊路線與十多年前大致相同,先是接受福建落臺的邀請一同入閩,取道武夷山側,一路追尋先賢遺蹟,觀賞遊覽。因爲李安卿等老友都在北京,他南下只見到歷算名家林侗人,於是,梅文鼎復改道北上,遊歷了齊楚吳越,到了河北,直隸巡撫李光地的府邸由河北的大名遷至上谷,梅文鼎應老朋友之邀,在上谷興致勃勃地住了下來,一邊指導李光地之子李鍾倫研究數學,一邊整理舊作,著述新篇。這段時間,李光地先後爲他安排刻印了《歷學疑問》、《三角法舉要》、《交食蒙求》等九種著作,由此可見他們的友誼之深。

清朝數學大師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後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討學問

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李光地以撫臣的身份僱從。他曾經向康熙推薦過梅文鼎的《歷學疑問》,康熙提出這次南巡迴來時要召見梅文鼎,於是在這年4月,李光地陪同梅文鼎在德水的御舟中拜見了康熙皇帝一連三日,康熙與這位大科學家促膝長談,詳細地詢間關於歷算研究的種種情況,不僅設宴款待梅文鼎,在臨別時,還揮筆寫下“績學參微”四個顏體字送給他,這便是梅文鼎的書房名爲“績學堂”的由來。康熙皇帝對李光地說:“曆象算法,聯最留心此學,今鮮知者,如梅文鼎真僅見也。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

因爲梅文鼎年事已高,康熙皇帝下詔給兩江總督,調梅文鼎的孫子梅壓成供奉內廷,欽賜監生,在蒙養齋任編匯官。次年又欽賜舉人,兩年後再賜進士.有一次,康熙皇帝在召見梅壓成時說:“汝祖留心歷律多年,可將《律呂正義》寄一部去令看,或有錯誤,指出甚好.夫古帝王有都、俞、籲、弗四字,後來止有都、俞。即朋友之間,亦不喜人規勸。此皆是私意。汝等須要竭力克去,則學問自然長進。可將此意寫與汝祖知道。”康熙皇帝希望梅氏祖孫坦率、真誠地與他研討學問,寧可直諫己過,不必以虛文掩飾。這是一位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熱心科學的帝王,他與一位民間科學家之間因探討學間而產生的友情與信任,令人讚歎。

清朝數學大師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後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討學問 第2張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梅文鼎遇到了他喪妻以來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他的得意門生李鍾倫英年早逝,接着,兒子以燕也先他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梅文鼎心力交瘁,大病一場,所幸李府醫療條件甚好,加上梅文鼎心胸開闊,3個月後,又恢復了健康。病癒以後,梅文鼎即南歸故鄉。在他生命的最後15年中,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與學者研討學問,潛心整理平生所著歷算書稿,終老不倦。

清朝數學大師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後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討學問 第3張

在故鄉柏視山口,梅文鼎一方面是身懷絕學的科學家,另一方面是極受鄉鄰敬重的族長。所以,回到故鄉,他竟以讀書治學同徉的態度來管理族中事務。他極爲重視編修族譜,主張依照蘇、歐譜法修訂,如實記述家庭發展狀況,反對牽強附會地攀附門第,要以祖上勤勉好學的品行來教育族中子侄,“使人各知所自始,則天下可爲一家。”他還常常著文,表彰鄉里先賢的業績,使之成爲鄉民學習的楷模.例如他在《避跡錄·小引》,中記述了同鄉隱士沈耕巖寧可隱姓埋名藏在深山”“年,清貧自守,也不戶魏忠賢一夥妥協的事蹟,他的兒子沈元佩冒着兵火瘴氣,萬里尋父,從西南邊睡將老父迎回故鄉。文章寫得十分感人。由於梅文鼎重視教化,以身作則,所以,在他任族長期間,“梅氏無公庭獄訟幾三十年,族屬數千人,無敢博戲者,或侮其父兄,僻宗祠撲擊之甚痛。君段,赴吊哭失聲。”

梅文鼎日常生活非常簡樸.粗茶淡飯,從不奢侈。但鄉里公益之事,無論大小,他均帶頭籌劃,便利鄉民。村裏修橋,他帶頭捐款,號召鄉民凡家有田在河西者,都要出錢出力.80歲時,他主持重修了梅氏宗祠.原來的梅氏祠堂是300多年前質齊公修建的,靠近宛溪。天長日久,溪水改道,沖刷牆基.祠堂破損嚴重,族中想修,苦於財力不足,久未動工。於是,梅文鼎親自規劃,捐資籌款,用了6年時光將祠堂修繕一新。祠內設置不奢侈,另加蓋了20多間書屋講堂,名爲文峯家塾,供子孫學習之用。梅文鼎常去家塾督促勉勵後輩刻苦攻讀,就象當年祖父對他一樣。

清朝數學大師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後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討學問 第4張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秋,這位一代科學宗師與世長辭。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康熙皇帝讓他的孫子梅壓成回鄉省親,侍奉湯藥。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