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金朝大軍滅亡北宋後,宋高宗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南宋政權的?

金朝大軍滅亡北宋後,宋高宗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南宋政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宋太宗趙光義從其兄長趙匡胤手中以“非正常”方式取得的北宋天下以及他的除了徽宗九子康王趙構之外的所有子孫後代,幾乎被金國一網打盡。按說,如果康王趙構能夠順利繼承皇位並身體健康,則繼之而起的南宋江山仍將爲太宗一脈傳承。

然而,接下來的兩個重大事件卻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其一是“建炎南渡”。

1127年四月一日,靖康之恥後,女真人北撤。被金人脅迫立爲大楚皇帝的張邦昌一面派人尋訪康王趙構。一面迎哲宗廢后孟氏入宮,尊爲元祐皇后,垂簾聽政,自己退位,仍稱太宰。“大楚”傀儡政權僅存三十二日。

金朝大軍滅亡北宋後,宋高宗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南宋政權的?

家國危難之際,身在大名府的趙構雖接到火速勤王的蠟詔,卻只讓副元帥宗澤帶部分勤王兵南下救援,自己卻一路向東逃到濟州。接到張邦昌派人送來的傳國璽時,他才知道自己成爲徽宗諸子中唯一沒有被俘虜北去的親王,最有資格登上皇位。於是,他移師南京應天府,五月一日在南京皇宮即位,改元建炎元年,是爲高宗,孟後歸政,李綱入相。

即位之初,儘管高宗對張邦昌說過不追究,但李綱不依不饒,高宗內心也容不得他的僭逆行爲,僅過一月,就將其貶官賜死。

是年秋,金人以張邦昌被殺爲由,再次攻宋。二奸黃潛善和汪伯彥力主南逃,李綱主張堅守中原,東京留守宗澤力請高宗還都開封主持恢復大計。

生性膽小怕事的高宗唯恐重蹈父兄被擄覆轍,七月,下達“巡幸東南”手詔,目的地爲建康。李綱極力反對,迫使他收回成命,招致高宗憎惡。後在黃、汪二奸和御史張浚的彈劾下,李綱憤而提出辭職,高宗則藉機罷其相。後直到李綱去世,也再未入朝大用。時人認爲李綱是南渡以後最好的宰相人選,高宗不用他的根本原因,是擔心其主戰給自己帶來“危險”。

李綱任相僅七十五日,他的罷相激起正直人士的憤慨。攜棺應召的太學生陳東聽到李綱罷相消息,憤而兩次上書,希望高宗儘早罷黜黃、汪,認爲“欲復中原,以定大計,非用李綱不可”,另一個布衣士子歐陽澈也上書直接指責高宗“宮禁寵樂”。

八月二十五日,陳東與歐陽澈被斬於應天府東市,陳東時年四十二歲,歐陽澈僅三十一歲。雖然宋太祖誓約有“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一條,誓約的內容上月剛由徽宗以衣帶詔的形式送給高宗。高宗之所以大開殺戒,根本原因有三:其一,陳東對他繼統合法性的懷疑,歐陽澈對他縱情聲色的揭露,都觸到了他的最痛處;其二,唯恐陳東再次激起靖康學潮那樣的民變;其三,陳東等上書主張複用李綱,堅決抗金,與其逃跑的決策針鋒相對。因此,高宗在置他們於死地後,又假惺惺表示痛悔,又是贈官,又是賜田。

殺了陳東不久,高宗就下詔“巡幸淮甸”。十月,歲末,高宗分別將黃、汪分別遷爲左、右相,把朝廷全權交給他們,自己則在行宮尋歡作樂,全然不顧中原軍民正與金軍浴血奮戰。

金朝大軍滅亡北宋後,宋高宗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南宋政權的? 第2張

十二月,金軍分三路再次南侵,西路攻陝西,攻山東的東路軍在渡過黃河後由完顏宗弼分率一部直逼開封,宗翰則親率中路直攻開封與其會師。這時的開封府尹兼東京留守是宗澤,他有效部署了東京防線,粉碎了金軍夾攻的計劃。其後,他派人聯絡兩河抗金義軍,建立以東京爲中心、兩河爲屏翼的抗金防線。

建炎三年二月,完顏宗翰派兵奔襲揚州,前鋒直抵天水軍。三日,高宗正在行宮尋歡作樂,突聞戰報,魂飛膽喪,嚇得從此喪失了性功能,再也不能生育。他慌忙帶領少數隨從策馬出城,倉皇渡江。

應該說,建炎南渡的歷史故事講述至此可以收筆了。但是,在趙構狼狽逃竄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南渡後讓人回味無窮的“傳說”:那就是“泥馬渡康王”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本有很多版本,但可以概括爲以下兩種:

第一個版本: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撰《使金錄》記載道里行程,在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條中寫道:高宗爲王尚書雲迫以使虜,磁人擊斃王雲。高宗欲退,無馬可乘,神人扶馬載之南渡河。

而南宋人假託太學生陳東之名所作《靖炎兩朝見聞錄》下卷中說:

……康王遂從宗澤之請,不果使北,將爲潛歸之計。且聞斡離不自遣康王歸國後,心甚悔之,既聞康王再使,遣數騎倍道催行。康王單騎躲避,行路睏乏,因憩於崔府君廟,不覺睏倦,依階腳假寐。少時,忽有人喝雲:“速起上馬,追兵將至矣!”康王曰:“無馬,奈何?”其人曰:“已備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環顧,果有匹馬立於旁。將身一跳上馬,一晝夜行七百里。但見馬僵立不進,下視之,則崔府君泥馬也。

第二個版本,至今史書查無可據,但卻廣爲後人所採信:

相傳趙構爲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單身匹馬,後有忠臣之子李馬捨生忘死,揹着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才使趙構倖免於難。事後,趙構爲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後來,趙構又擔心李馬會揭穿他狼狽逃跑和“美化”自己的真相,便派人將李馬藥啞,不久又殺死了李馬。

建炎南渡之後,再一個歷史大事件,便是苗劉之變。

當金軍攻入揚州,追至江邊,軍民不及撤退,死傷與落水者不計其數。朝野以爲揚州大潰退的罪責都在黃潛善和汪伯彥的身上,高宗也不滿他倆不能早爲合計,讓自己吃足了苦頭,遂將他倆罷相,任命朱勝非爲右相,王淵籤書屬樞密院事,仍兼御營司都統制。

王淵在揚州大潰退時擁兵數萬,對來襲的五六千金騎不作任何抵抗,不僅未罰,反而升遷,是因與原康王府宦官康履、藍珪沆瀣一氣。在高宗從鎮江逃往杭州途中與到達杭州以後,這些宦官依然肆無忌憚,作威作福,強買民物,凌忽諸將,激起軍民極大義憤。

三月,御營司武將苗傅、劉正彥既嫉妒王淵驟然升遷,又忌恨宦官胡作非爲,對高宗一味南逃也深爲不滿,於是在杭州發動兵變。他們誅殺王淵和康履,脅迫高宗將皇位禪讓給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由隆裕太后垂簾聽政,改元明受。這次政變,史稱“苗劉之變”。

金朝大軍滅亡北宋後,宋高宗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南宋政權的? 第3張

這時,同籤樞密院事呂頤浩正在建康,禮部侍郎張浚則督軍平江,他們聞訊後即聯絡武將韓世忠、劉光世等起兵勤王。苗劉兵變雖有合理的情由,卻也夾雜着個人野心,兩人既無深謀遠慮,又無明確目標,進退失據,見勤王大軍逼近杭州,就棄城而逃,高宗復辟。五月,苗、劉被韓世忠軍俘獲,兩個月後處死。

兵變的另一個結果是,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在兵變結束後從揚州回到臨安的途中發高燒,一個宮女走路不小心絆倒了地上的爐子,巨響之下,竟將趙旉嚇死,時年僅三歲。至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又失去了唯一兒子的趙構絕後,宋太宗一脈絕嗣。此時的趙構已經無嗣可立。爲了不至於使自己在百年之後皇位落於外姓人之手,宋高宗被迫在宋太祖後代中尋找可以繼承自己皇位的人選。而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太祖後人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從中用心挑出一胖一瘦兩個小孩。其中瘦者即爲未來的孝宗趙昚。史載高宗開始並不喜歡趙昚,而是中意胖小孩。偏偏此時殿上來了一隻貓,趙昚沒動,胖孩子卻伸腳去踢貓,動作極其粗魯。這件事讓高宗對胖孩子好感全無,就把趙昚留了下來,養在深宮。最後趙昚通過重重考驗最終登上皇位。孝宗趙昚是太祖七世孫,太祖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自此宋祚又重新回到太祖一脈。

兩宋交替之時的“建炎南渡”和“苗劉兵變”,開啓了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小的中原王朝的兩扇歷史大門,也決定了此後南宋朝廷的政治走向。而這兩個事件,和以後南宋的政治體制安排,都鮮明地打上了趙構這個長期養於深宮、不食人間煙火的“皇族子弟”的性格烙印。他膽小如鼠,聞金軍而喪膽,竟然在狼狽逃竄中受到強烈驚嚇而失去了性能力;他不忠不孝,按照當時的宋朝實力和軍事部署,他本有機會揮師北上,解救其受盡屈辱的父兄和家人,但他爲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而不顧宗澤二十四道北上奏章,窮其任內,始終沒有“一雪國恥”的主觀意願;他殘忍好殺,北宋一朝“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的“誓約”在他即位不久就被打破,陳東與歐陽澈的被殺,在某種意義比岳飛被殺更加嚴重地破壞了南宋的政治生態;他自私自利,不能在國家大局上思考問題,苗、劉之變是構成趙構最終收繳兵權、向金人妥協求和的一個因素。趙構本來就懼怕地方武力和將領擁兵坐大,這次的政變更成了趙構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也加強了他的這個方面的心理,使趙構終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將,且頻繁調度將領,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從而使南宋重文輕武的情形加劇。甚至因爲苗傅拿徽欽二帝仍在北方來質疑趙構皇位的正統性,並以此爲主要理由要求趙構退位,更加深了趙構對此事的耿耿於懷,對於他往後排斥北伐、傾向與女真和議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岳飛等主戰派將領“收復河山,迎回二帝”的口號使得趙構對其更加心存芥蒂,加上岳飛本人不合時宜地多次提到立嗣之事,使得君臣之間產生嫌隙,這也是日後岳飛被殺、主戰派失勢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南宋開國之君趙構這樣的性格特徵,使得南宋一朝,成爲中原王朝歷史上最孱弱、最無能、最悲愴的朝代。高宗趙構南逃於海上後開國於紹興,其後人亦逃於海上而亡於崖山,其慘亡之史,實可爲今人之深鑑。雖然有關“泥馬渡康王”的“段子”可能爲民衆杜撰之作,然以今人之眼光論之,民間之傳說或野史之杜撰,既不會是空穴來風,亦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心之向背、歷史之褒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