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雲作爲常勝將軍兩次救主 趙雲爲什麼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趙雲作爲常勝將軍兩次救主 趙雲爲什麼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撫幼主,一生爲蜀盡忠的趙雲,卻只是個“雜號將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知道,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們首先來看看在三國時期武將的職位高低排序: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四徵(四鎮)將軍、四安(四平)將軍、雜號將軍、中郎將、校尉、司馬。

據《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載:公元200年,任“先主主騎”,並非官職,爲劉備負責騎兵;到公元208年,趙雲因保護劉禪,提“牙門將”;公元211年,得荊州,設官職“留營司馬”,由趙雲任,負責留守後方;公元213年,奪成都,趙雲任“翊軍將軍”,擔任護衛管理。

由此來看,被世人稱爲“常勝將軍”的趙雲,官職始終不高,這又是爲什麼呢?

趙雲作爲常勝將軍兩次救主 趙雲爲什麼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一、往昔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兩番護主保平安,卻是一界牙門將

公元208年,發生了讓趙雲名揚四海的故事,就是長阪坡救阿斗。大家普遍認同的正史《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述的:“及先主爲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此事之後,劉備以趙雲護主有功,封爲“牙門將”,此官職是將領裏最低的一種,屬於“雜號將軍”。請大家注意,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沒有趙雲七進七出的描述,真實情況是趙雲一直在阿斗和甘夫人身邊,保護二人平安,由此可見趙雲當時的工作就是護衛劉備家眷。

第二次護幼主是《三國演義》中:“被趙雲推倒,就懷中奪了阿斗,抱出船頭上 。”劉備佔荊州,娶東吳孫尚香,後孫尚香攜阿斗出逃,被趙雲截江攔住,救回劉禪。

趙雲在資料記錄中多爲護衛業績,其他方面的記錄在《三國志》中僅有“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一句,比不上其他武將的記述。

面對以軍功數量分封官職的制度,趙雲長久以來被分封爲“雜號將軍”也在情理之中。

二、漢營三派分不同,皇叔奏表爲統一,可憐盡忠趙子龍,無往名利封翊軍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爲百官定職。“四方將軍”的確惹人注目,在大衆認知中,趙雲功勳不說第一,起碼是出類拔萃、肱股之臣,那爲什麼只封趙雲一個屬於“雜號將軍”行列的“翊軍將軍”?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秋,羣下上先主爲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這其中竟然沒有劉備的原班重臣趙雲?

有觀點認爲趙雲屬於跳槽,比不上關羽、張飛等老資歷,“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爲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筆者認爲,此事可以理解爲:犧牲趙雲一人,換取新生的劉備集團內部穩定。劉備集團內,有四股勢力組成。第一股勢力是結義兄弟關羽、張飛,投資人孫乾、糜竺,以及後來加入的趙雲,他們統稱爲元老勢力。

第二股勢力是以諸葛亮爲代表的荊州名士團體,包括馬謖統稱爲荊州勢力。第三大勢力則是在攻克蜀地劉璋期間,招降的部分當地官員,以李嚴爲代表,稱爲益州勢力。除此之外,還有未形成團體的其他勢力,比如馬超馬岱兄弟、黃忠和魏延等後來加入的人員。

趙雲作爲常勝將軍兩次救主 趙雲爲什麼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第2張

關羽和張飛屬於第一股勢力,作爲劉備集團原始股,從資歷、戰績、關係等等方面都是硬條件,排位第一、第二無可厚非,一旦加上趙雲,那麼就形成了元老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對於一個多勢力的集團,如此分配必然導致另外幾股勢力高度不滿,因此作爲元老勢力的趙雲無法入選。

對劉備來言,顯然他絕對不能在分利益時讓各派發生衝突和摩擦,當時剛剛設立西蜀根據地的劉備集團不能犯這個錯誤,也絕不能冒這個風險。但是對於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劉備此時又不敢在“四方將軍”上分配名額,因爲這樣做必然給人依勢力分配的錯覺,那麼集權規則就有被潛規則代替的風險。

所以劉備想出了一個辦法,“四方將軍”直接捨去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把左將軍和右將軍分別給了第四股勢力的馬超和黃忠,這讓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沒有產生對元老勢力的嫉妒,又能拉攏還沒有站隊的第四股勢力,鞏固了自己的軍權集中。並且讓黃忠入選,讓衆人看到只要在我劉備這裏努力幹,都能得到提拔,表明了招賢納士的決心。

當然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也需要平衡和安撫,所以用荊州勢力的諸葛亮爲丞相,提拔益州勢力的李嚴和法正。因此,劉備爲了平衡各方利益,在封官拜爵之時,沒有冊封趙雲,以換取新生的團隊政權的穩定。

三、弄潮已嘆吳兒險,更有人從死處生,明知起言衝聖威,偏執上諫惹人嫌

公元221年,呂蒙設計克荊州,殺死關羽。劉備對東吳的行爲大發雷霆,決定出兵攻打孫權。在此事關蜀漢興衰和三國鼎立大局的嚴峻關頭,劉備集團普遍表示默認,有的因劉備惱怒而噤若寒蟬,有的則報仇心切、積極參加討吳之戰。

益州學士秦宓向劉備“陳天時必不利”(《三國志·秦宓傳》),結果被打入牢獄。之後趙雲諫阻劉備:“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

在這篇諫辭中,趙雲分析魏蜀吳時下形勢,闡述其中利害,最後向劉備直言曹魏纔是真正的威脅,勸解劉備不要因私仇破壞大局。但是趙雲並未使劉備冷靜下來,反而使自己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影響。

作爲最高決策者的劉備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滿朝文武即使預感暴風雨的到來,但都是爭取將攻打東吳的風險和犧牲降到最低,可是趙雲竟然當庭站出來反駁劉備。趙雲對劉備決策的全面反對,致使劉備對趙雲好感大大降低。

四、十二年真命主,年登七十始失利,後主念恩拔軍職,箕谷一敗再降回

公元228年,趙雲迎來了軍旅生涯的第38個年頭,卻是老將軍的謝幕之戰。《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載:“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衆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爲鎮軍將軍。”

箕谷之戰趙雲和曹真兵力對比如何呢?史書中沒有具體的數字。但是,強弱對比應是十分明顯的。我們可以猜測一下雙方的兵力,諸葛亮此次爲第一次北伐,出乎魏國意料,所以魏國能使用的兵力應該包括駐守關中的地方部隊和守衛洛陽的中央部隊。

目前準確數字已不可考,前者估計有3-5萬,後者可能只有5-10萬人,兩者合計8-15萬人。除去分給張郃的數萬人馬外,曹真手中剩下的兵力應不少於5萬人。蜀國雖然開戰,詔書中宣稱有20萬軍隊,實際兵力估計在10萬人左右,其中大部分被諸葛亮帶到隴右,趙雲手中只有少數兵力,估計至多1-2萬人。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趙雲將先頭部隊從斜谷撤回,全軍在箕谷展開防禦。而曹真率領的魏軍則一路尾隨追擊,進至箕谷與蜀軍交戰。今天,我們已經無從知曉箕谷之戰的具體經過,但是結果是很明確的:趙雲軍最終失利,撤回漢中。

戰後諸葛亮向劉禪請罪書中有這樣一句:“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三國志·諸葛亮傳》)文中,諸葛亮將街亭和箕谷的失敗相提並論,且都指向了主將的責任。所謂“箕谷不戒之失”,似是說趙雲軍曾因疏於戒備而被魏軍擊敗。應當說,曹真大敵當前,趙雲及其屬下絕不可能放鬆警惕、缺乏防備。

然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下,是否存在蜀軍被魏軍意外偷襲得手的可能呢?結合“箕谷”周邊的地形來看,魏軍有可能在正面對抗的同時派兵穿過北方河谷通道、從側後襲擊蜀軍,當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

衆多作者會將趙雲此次兵敗描繪成雖敗猶榮,但是從封建官場制度下,兵敗最好的結果也是要求戴罪立功。返回漢中後,諸葛亮開始執行軍規,馬謖等將被斬首,趙雲也因爲戰敗被降級,從“鎮東將軍”貶爲“鎮軍將軍”。

讀者需要注意,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劉禪繼位,趙雲遷爲“鎮東將軍”,在地位上要高於“雜號將軍”,但是低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等官職。

也就是說趙雲在劉備在位期間,最高官職始終沒有突破“雜號將軍”,而在劉禪繼位後,首次突破“雜號將軍”,提升了一個檔次。但是在228年箕谷兵敗後,貶職降爲“鎮軍將軍”,又恢復到了“雜號將軍”的行列。

趙雲兵敗之後,第二年就去世了。趙雲之死衆說紛紜,筆者姑且作一假設:前期未嘗敗績的趙雲,因爲最後兵敗給國家造成損失心裏不能接受,充滿了內疚、自責和憂憤。在《三國志》中,這是趙雲唯一一次作爲主將出現的戰役,或許更讓趙雲心中的悲傷加劇。

對趙雲的評價在各方資料中大多一致:正義凜然、文武雙全等等,但是在“完人”的描繪下,我們也能看出他沒有司馬懿的多面性格,也不如關張個性鮮明,因此反倒是留下了一絲絲的遺憾

但從廣大讀者的心理看,趙雲的形象無疑是正面的、積極的,如此也不必糾結於他一生官職高低貴賤,爲後人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間和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對於趙雲這一歷史人物來看,也是足矣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