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關羽爲什麼會失敗?根源是什麼?

歷史上關羽爲什麼會失敗?根源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羽是漢末三國猛將,武藝高強,因爲忠勇無雙,被尊爲“武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關羽被東吳偷襲失去了荊州,使得《隆中對》遭到夭折。爲此關羽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說他不聽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告誡,與東吳搞不好關係。甚至還進一步說,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被殺。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歷史上關羽爲什麼會失敗?根源是什麼?

一、對關羽的誤解。

在歷史上對關羽的評價是“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並且把這個評論作爲關羽敗亡的主要原因。在總結關羽失敗的教訓時,關羽對糜芳、傅士仁的輕視,回覆孫權的惡劣態度被作爲荊州失守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因爲關羽的傲慢,造成了荊州的丟失。

對於這一點,從歷史記載上也可以得到印證。關羽的對手都對他做出了同樣的評價,那就是關羽這個人喜歡學習,對《春秋》朗朗上口。與此同時,關羽又高傲自矜,喜歡凌轢與人。正是因爲這種性格,才造成了他手下的背叛。

不過我們客觀的來看,關羽的這個缺點似乎被無限地放大了。關羽的性格再高傲,再驕傲自大,也不可能會讓整個荊州上下全部背叛他。在孟達給劉備的辭行信中說道,荊州失守,大臣失節,百無一還。

如果僅僅是因爲關羽一個性格的缺陷,就造成這種結果,是難以想象的。如果關羽的荊州是這樣的分崩離析,他又怎麼可能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同時讓孫權君臣對他如此忌憚呢?我們從一些歷史的記載來看,也能發現一些相對的蛛絲馬跡。

在陸遜和呂蒙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呂蒙對關羽的看法,他說關羽在荊州鎮守期間,恩信大行。在奪取江陵的時候,呂蒙和糜芳在沙土地飲酒作樂,虞翻勸呂蒙儘快控制城池。果然城中有人想要採取行動抵抗吳軍,因爲呂蒙採納了虞翻的建議才遭到失敗。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關羽並不是他們所說的因爲性格缺陷,才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因此關羽的敗亡主要是他的性格缺陷造成的,這個論斷是有所商榷的。那麼,關羽沒有聽取諸葛亮的告誡丟失荊州,就更是沒有依據了。我們如果從關羽的所作所爲來看,關羽恰恰是聽取了諸葛亮的告誡,自始至終都是按照諸葛亮的告誡行事的。

二、至死還在遵從着諸葛亮告誡的關羽。

大家對關羽不遵從諸葛亮的告誡的依據,主要是關羽對東吳的態度惡劣,對孫權謾罵侮辱。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關羽從來沒有對東吳行使過武力,在任何時刻都是以和爲貴的。這中間就包括著名的“湘水之爭”裏,關羽對東吳的行動。

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就派人去索要荊州。劉備以奪取涼州後就歸還荊州爲藉口,推辭了孫權的要求。孫權認爲劉備是故意找理由拒絕自己,便動用武力奪取了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在這次行動中,孫權動用了呂蒙的兩萬人馬和魯肅的一萬人馬。

歷史上關羽爲什麼會失敗?根源是什麼? 第2張

關羽在得知情況後,向劉備告急。劉備率領五萬人馬增援荊州,趕到了公安。劉備派關羽率領手下的三萬人爭奪三郡。但是面對魯肅的一萬人馬,關羽卻猶豫不決。他不但沒有按照劉備的命令行事,還與魯肅舉行單刀會,試圖和平解決爭端。

當時戰場形勢對劉備、關羽十分有利。關羽的三萬人馬對陣魯肅、呂蒙的三萬人馬,劉備的五萬人馬則位於吳軍的側後。如果關羽果斷地按照劉備的命令投入戰鬥,在關羽和劉備的夾擊下,吳軍必敗無疑。那麼,湘水之爭的結局就會是兩樣了。

正是關羽無條件遵從了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告誡,才使得他對劉備的命令陽奉陰違,錯失了大好時機。最終劉備因爲曹軍奪取漢中而返回,被迫割讓了荊州在湘水以東的土地。這給荊州的防守帶來了極其嚴重的隱患。

正是關羽機械遵從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告誡,才使得整個荊州都對劉備集團失去了信心。他們清楚的知道,劉備集團是不能保護自己遭受東吳的進攻。因此,在東吳的滲透下,包括糜芳、傅士仁在內的大規模背叛就此展開。荊州上下都向東吳暗中勾結,這給東吳奪取荊州創造了有利條件。

矇在鼓裏的關羽還在進行着“東和孫權”的努力,殊不知孫權已經和呂蒙計議好,決定以武力奪取荊州了。在他們的密謀中,爲了免除後患,關羽必須殺掉。可憐關羽還把東吳當成盟友,在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還對東吳抱有希望。

即便是在荊州被東吳奪取之後,關羽還沒有放棄“東和孫權”的希望。他在撤軍途中,還向孫權派出使者,企圖以外交手段解決爭端。在大軍離散,走保麥城時,關羽還是抱有這種幻想。直至被東吳的伏兵生擒,關羽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東吳的刀下。可見諸葛亮的告誡對關羽影響之深,以致達到了執迷不悟的地步。

三、無條件執行“東和孫權”的策略,是關羽敗亡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對關羽的告誡並沒有錯,錯就錯在關羽對這個告誡理解錯誤,執行錯誤。諸葛亮對關羽進行告誡,是從《隆中對》的戰略出發的。只有聯合東吳,劉備纔可能獲得討伐曹魏的勝利。因此,“東和孫權”就成爲這中間的關鍵一環。

可是諸葛亮只對關羽說了要“東和孫權”,可是並沒有對關羽說要如何“東和孫權”。“東和孫權”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這就需要讓孫權與自己保持和平狀態,不產生爭端。但是,這一點真的能夠做到嗎?

其實劉備和孫權的戰略有着嚴重的衝突,由此產生的矛盾是很難化解的。劉備爲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需要以荊州作爲基地,對宛洛地區進行北伐。而孫權則要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略,也對上游的荊州勢在必得。爲此,圍繞着荊州的歸屬,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直至兵戎相見。

歷史上關羽爲什麼會失敗?根源是什麼? 第3張

如果不讓出荊州,關羽想要和東吳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的,東吳遲早要和關羽爲爭奪荊州翻臉。僅僅依靠無條件的退讓,是不足以維持雙方的和平狀態的。關羽要想“東和孫權”,就必須採取拉打結合的戰略。

關羽一方面要與東吳保持和平狀態,這一點關羽在現實中也做到了。一直到死,關羽都沒有對東吳兵戎相見。另一方面,關羽必須要給東吳施加軍事威懾,讓東吳不敢輕舉妄動,對荊州下手。關羽正是沒有看到這一點,纔在“湘水之爭”中沒有對東吳用兵,錯失了良機,不但讓東吳氣焰更加囂張,也讓自己的手下喪失信心,離心離德,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敗亡。

結語:

正是關羽對諸葛亮的告誡奉爲圭臬,才使得他丟失了荊州,被東吳擒殺。這是因爲關羽機械的執行“東和孫權”的戰略,幻想以無底線的退讓,就能換來東吳的和平相處。他對孫權處處忍讓,在“湘水之爭”中違背劉備的命令,在極端有利的態勢下也不攻打吳軍。關羽對孫權背盟毫無準備,至死還幻想能夠與孫權和平相處。

但是現實讓關羽的幻想遭到了破滅。關羽鎮守的荊州連續遭到孫權的兩次襲擊,沒有防備的關羽丟失了整個荊州,還喪失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荊州大軍。正是關羽機械執行諸葛亮的告誡,一味地委曲求全,才使得“東和孫權”的戰略最後變成了孫權奪取荊州的條件。關羽作爲鎮守一方,獨當一面的統帥,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