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劉伯溫是怎麼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

歷史上劉伯溫是怎麼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劉伯溫是怎麼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話說當年劉伯溫在官場大起大落三次之後,歸隱浙江老家。沒過多久,朱元璋率紅巾軍打到處州。諄重有識之士的朱元璋每到一地都要訪見帟地名士,召請他們出來。佔據處州後,聽說浙東名士劉基正隱居青田老家,朱元璋便派人攜帶重金聘請劉基出來。

隱居於家鄉的劉基早已聽說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劉基也打心底裏欽佩朱元璋,但經歷了三次官場大起大落,又對當時羣雄割據的亂世存有戒備之心,他還是拒絕了朱元璋的邀請。朱元璋心有不甘,於是再次派處州總制孫炎前往青田邀聘。這時的劉基清楚地看到元王朝已經不可救藥,並體會到朱元璋的誠意而且在羣雄中唯有朱元璋能成得了氣候的亊實。劉基決定再賭一把,把自己的未來壓在了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業上。隨即收拾行應,於至正二十年(1360 年)農曆三月由青田問道到達金陵。

歷史上劉伯溫是怎麼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

坊間傳聞劉基是個深諳陰陽八卦,專事風水占卜的奇人,有着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的法術,當然,這不是真的。但現實中的他的確是一個強智博學,才思敏捷的人,不僅經史詩文,連軍事韜略、兵法智術甚至是天文地理乃至陰陽五行都十分精通。劉基性情冷靜,爲人處世機警果敢,有成爲一名優秀謀臣的天賦。輔佐朱元璋不久,劉基展現出的種種不凡才能使得他很快成爲了朱元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

劉基的到來使得在軍事政治上正處於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的朱元璋如虎添翼,比朱元璋在金陵站穩腳跟的同時還佔據浙江其他一部分地區,而且朱元璋的實力在這期間有了很大發展。但東邊張士誠,西邊陳友諒兩股力最也都不是鼠輩,他們看到朱元璋迅猛的發展後試圖聯合夾擊朱元璋以除去後患,這對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脅。除此之外,朱元璋雖早有效法沛公劉邦的志願,但一直沒有真正厲於自己的旗號,而是隸屬於劉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韓林兒,接受他的封爵,有龍鳳年號。若能解決這內憂外患同時壓制的尷尬局面,朱元璋的實力便能得到質的飛躍。

在劉基看來,當下正值羣雄紛爭之際,受到別人的牽制不會有所作爲,均己掌捤命運,才能成就一番大亊業。因此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農曆正月,當朱元璋在金陵中書省設御座,率文武僚屬遙拜小明王、行慶賀禮時,唯有劉基獨自站在一邊不拜。當朱元璋問其爲何不拜時,劉基不屑地回答道: “他不過是個牧啻罷了,爲什麼要尊奉他?”接着便向朱元璋說明了應該擺脫小明王,自己爭奪天下的道理,朱元璋聽後不但沒有因此而憤慨,反而覺得很有道理。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手下將領呂珍於安慶(今安徽壽縣)向韓林兒進攻,劉福通下令要朱元璋發兵速速前往救援。劉基聽聞後勸說朱元璋不應前往救援。他說:“現在陳友諒、張士誠正聯合起來虎視眈眈伺機進攻我們,這種時候哪還有精力去管別的人呢?再者說來假使將小明王救了出來, 我們又如何安頓他纔好?”以此勸朱元璋藉機拋棄韓林兒。朱元璋不聽,一意 孤行,親自率軍往救。不出劉基所料,陳友諒果然乘虛而人。

率領幾十萬精英 部隊襲擊了朱軍轄下的江西重鎮洪都(今江西南昌)。得到消息的朱元璋不得 不星夜兼程回趕,疲於奔命,此時的韓林兒正如劉基所說,成了朱元璋的累贊。待事態平息之後,朱元璋心懷愧疚,感慨地對劉基說:“當初若是聽從您老的教誨,也不會落得如此。萬幸陳友諒偷襲的不是金陵,否則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了。”不久之後,朱元璋狠下心來徹底拋棄了韓林兒,擺脫了他人的束縛。

劉基對朱元璋在軍事上的貢獻是巨大的。劉基到金陵輔佐朱元璋不滿兩月之時,挾主稱帝的陳友諒趁其餘威,舉兵東下,試圖聯合張士誠部合擊朱元境。金陵的形勢可謂十分嚴峻。一時間朱元璋部下不免產生慌亂,有的主降,有的主逃,有的主張傾力與之決一死戰,諸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此時的朱元璋心中也沒有解數,趕忙請教在一邊不動聲色的劉基。劉基斬釘截鐵地回答, 主降者和言逃者一律斬殺,纔有可能破敵獲勝。他又說道,陳友諒挾主稱帝,驕橫不可一世,其心無日不忘金陵。

歷史上劉伯溫是怎麼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 第2張

現在氣勢洶洶地舉兵順江東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讓。我們一定不能讓其得逞,唯有奮力抵抗纔是上策。他又說, 常言道,後舉者勝,陳友諒雖兵驕將悍,但他們行軍千里來進犯我部,既是疲軍乏將,還是不義之舉,而我們後發制人,以充足的兵力應對他們疲憊的軍隊,待敵深人後,我們以伏兵擊之,必勝無疑。而且這是關鍵的一仗,我們一 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應對來犯之敵。這一番話,既堅定了朱元璋必勝的決心, 又穩固了朱元璋部隊的士氣。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計策,巧出奇兵擊潰了陳友諒的進攻,使得金陵這塊根據地得到了鞏固。

雖然陳友諒吃了敗仗,退守到江西、湖北一帶,但是他與張士誠兩股力量仍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脅。爲了消除後患,朱元璋決定出兵討伐陳、張,以打破包圍,爭取戰略主動。但是在討論先對誰採取行動時大家的意見產生了分歧。有的人提出先向張士誠進攻,因爲張離得近,且兵力相對較弱,勝率大些。此外,張士誠所處的蘇湖地區資源富庶,攻佔後對部隊的後勤軍需補給能提供保障。而劉基的主張卻恰恰相反,在他看來,張士誠安於現狀,胸無大志,只求自保,不太會趁人之危,所以不必太放在心上。

而佔據於江上游的陳友諒從挾主稱帝就顯示出他龐大的野心,而且他的兵力相當雄厚,對我們的威脅遠大於張氏。若我們先打張氏,陳友諒必定會乘人之危舉兵來犯,而若先打陳氏,張士誠必定保守而不出兵。由此看來,先攻陳氏爲上策,而等陳氏被滅,張氏孤立無援,再加上兵力本就薄弱,那麼他們的生死就是我們一句話的亊了。待到陳張皆被滅時,我部就可擁麾北上,席捲整個中原,天下便爲我所有。劉基高瞻遠矚的局勢分析,爲朱元璋點明瞭一條掃平四海、建立大業的最佳途徑。朱 元璋採納劉基之計,首先討伐了陳友諒,之後又完滅張士誠,爲成就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