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吳三桂最後的結局真的是不可改變的嗎?

歷史上吳三桂最後的結局真的是不可改變的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雖然說是三藩之亂,但是,實際上在這場叛亂中,主要就是吳三桂和康熙皇帝之間的較量。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勢力一度攻佔了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從而奪取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但是,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朝大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也即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之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對於吳三桂來說,其之所以敗給了康熙皇帝,在於其一生犯了三個嚴重錯誤:錯殺一人,高估一人,低估一人!換而言之,如果這三個錯誤少犯一個,吳三桂的結局都會不同。

首先,就第一個錯誤,也即錯殺一人,指的是吳三桂殺害了南明永曆帝。衆所周知,吳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將領,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明朝崇禎皇帝自縊後,吳三桂歸降清朝,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在此期間,吳三桂俘獲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永曆帝朱由榔(1623年11月11日—1662年6月1日),,南明末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作爲原先明朝的將領,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意味着吳三桂基本上和明朝勢力一刀兩斷了。

歷史上吳三桂最後的結局真的是不可改變的嗎?

但是,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後。吳三桂決定造反,在此基礎上,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從而藉此招攬天下各地的明朝文臣武將,進而和清朝朝廷一較高下。但是,因爲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在前,所以,吳三桂的“興明討虜”口號,自然缺乏足夠的號召力,也即難以令人信服。雖然三藩之亂初期,天下各地確實有不少響應·,但是,這些響應一部分是利益所推動的,也即是一些牆頭草和見風使舵之輩,另一部分則是忠於明朝勢力的舊部,不過,這部分勢力顯然不會真的唯吳三桂馬首是瞻。

換而言之,在殺了南明永曆帝之後,吳三桂很難真正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了。打個比方,這就好比三國時期的劉備,如果他殺了漢獻帝劉協,然後繼續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可想而知不會有什麼人相信了。所以,這是吳三桂人生中的第一個嚴重錯誤,直接對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之亂造成了不利影響。就第二個錯誤來說,就是高估一人,這個人就是王輔臣。對此,在筆者看來,吳三桂不僅高估了王輔臣反抗清朝的決心,也高估了王輔臣的能力。在三藩之亂中,原本爲清朝鎮守平涼地區的王輔臣,選擇跟隨吳三桂。在起兵造反後,王輔臣確實成功控制了平涼地區,以此威脅清朝的關中地區。

歷史上吳三桂最後的結局真的是不可改變的嗎? 第2張

最後,正是因爲對於王輔臣的相信,吳三桂封王輔臣爲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並助餉銀二十萬兩,還令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北進,援助王輔臣攻取整個隴右。但是,面對清朝大軍的進攻,見風使舵的王輔臣選擇歸降,這讓吳三桂在隴右地區的投入基本上打了水漂,如果這些兵力和物資投入到其他戰場,很可能會帶來更好的回報。就第三個錯誤來說,則是吳三桂低估了康熙皇帝。雖然在三藩之亂中爆發時,康熙不到20歲,但是,對於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顯然是年輕有爲,擁有和年齡不相符合的謀略。在三藩之亂中,康熙皇帝採取了重點打擊吳三桂,並招撫其他勢力的策略,成爲吳三桂勢力最終敗亡的重要原因。如果吳三桂可以真正認識到康熙皇帝的實力,而不是過分低估的話,或許就不會在三藩之亂初期錯失那麼多良機了。綜上,因爲錯殺南明永曆帝、高估王輔臣、低估清朝康熙皇帝這三個嚴重錯誤,吳三桂最終走向了敗亡。換而言之,如果這三個錯誤少犯一個,吳三桂的結局都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