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蒙冤而死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他是被冤枉的?

于謙蒙冤而死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他是被冤枉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明朝時期名臣,曾擔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這樣一位民族英雄,爲什麼會蒙冤而死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一個國家的治理及發展,除了統治者的管理實力以外,忠臣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否則任統治者水平再高,如果身邊均爲小人,那這個朝代離滅亡也不遠了。當年秦二世執政時期,他非常有魄力,但寵幸的是太監趙高。

不管什麼事情,皇帝都聽從太監趙高的建議,最終執政沒多久就亡了國,這就是教訓。反之,唐太宗獲得皇位以後,任用魏徵這樣的忠臣賢者,積極納諫,結果開創了大唐盛世,進入了貞觀之治的時代,一時風光無兩。可見忠臣輔助君王,是非常重要的。

于謙蒙冤而死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他是被冤枉的?

一、年輕有爲

于謙來自明代,是一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是一位忠臣。爲官期間,他爲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不過最後含冤而死。據瞭解,他出生仕宦世家,小時候就非常聰明,6歲進入私塾唸書,15歲已經博覽羣書,考取了縣儒學生員。

那時候的他,已經暗下決心,將來投身政界,爲朝廷效力。當時只有15歲,最佩服的偶像是諸葛亮、岳飛等人,對這些名人的正直氣節非常崇拜。23歲中舉,第一年入京會試排名第一。1421年中進士,從此踏入政界。

1426年,漢王起兵謀判,當時被任命爲御史的他與明宣宗一起出發去親征。後來漢王出來投降,在皇帝的授意下,他以嚴厲的話語數落漢王的罪行。在如此攻勢下,漢王被罵得頭都不敢擡起來,一直在地上發抖,表示自己的所作所爲罪該萬死。

正統年初,朝廷難得的“三楊”負責內閣方面的朝政,他們對於謙非常看好。不管是奏請什麼事情,只要是他送過來的,基本上當天可以批覆。後來三楊去世了,掌權的人變成了太監王振,管理方式變了,太監開始作威作福,甚至接受賄賂。

于謙蒙冤而死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他是被冤枉的? 第2張

爲了能夠得到重視,很多官員都給王振送禮,並且還分等級。見面需要獻納白銀百兩,如果想得到酒食款待,那需要白銀千兩。但於先生這個人卻不遵從這種官場潛規則,每次進京辦事,從不帶任何東西。

有人說他,雖然你不肯送金銀珠寶,但至少土特產也得帶吧。此時的於先生非常瀟灑,只見他擺了擺手,笑着說只有一袖清風。一直視於謙爲眼中釘的王振,後來指使了一位叫做李錫的通政使,將於先生進行彈劾。

王振找藉口說他長期不得晉升,所以心裏對朝廷不滿,並且自己作主,推薦舉人代替自己,於是將他逮捕,投到司法部門,判決死刑。老百姓聽說尊敬的於先生入獄,一時間羣民共憤,馬上聯名上書。

無奈之下,王振只能將關押三個月的於先生放了,予以降職,變成了大理寺少卿。後來再次找到藉口將他囚于山西。此時河南和山西的官民都聯合上書,請求其留任,簽字的人達到上千人。甚至周王、晉王也出面上言,要求命其爲巡撫。

於先生一直愛民如子。當時很多流民來到河南,估計有20萬左右,經他出面,請求發放河南和懷慶兩府的積糧救濟流民,並且奏請令相關官員想辦法安撫這些人,給他們生活的工具,進行監督管理。於先生先後在任十九年,做了大量的利國爲民的大好事。1448年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于謙蒙冤而死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他是被冤枉的? 第3張

二、保護京師

1449年7月,也先對明朝大舉進犯。太監王振鼓動皇帝出征,於先生和其他的官員極力勸阻,但皇帝就是不聽。後來皇帝在土木堡被俘,滿朝震驚,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人提議馬上遷都南京。聽到這樣的話,於先生馬上發怒,認爲提出此建議的人一定要斬首。他認爲京師是天下的根本,如果一亂,就會天下亂。對此他極力抗戰,得到了其他愛國官員的支持。最後防守決策被確定下來。

可此時京師只有不到十萬的兵力,而且還不是精銳部隊,可以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在關鍵的時候,於先生出面,奏請多地的軍隊奔赴順天府,按計劃部署,人心才穩定。此時的他升任兵部尚書一職,做好部署,全力保衛京師。

三、天下冤之

1457年,太上皇恢復帝位以後,於先生被捕入獄。其他痛恨他的人上奏要求對他處於死刑,當奏疏上呈以後,皇帝當時是猶豫的,認爲這個人有功,不過徐有貞最終說服了皇帝。

那一天是正月二十三,於先生被押到崇文門外,這裏是他最熟悉也是他拼死保護過的城池,最終以斬決的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歷史記載了這一幕,認爲是天下冤之。原本還有其他人要求誅其全族,並將其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處死,最後皇帝沒有采納。

于謙蒙冤而死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他是被冤枉的? 第4張

於先生死了以後,朝廷派人前來抄家,發現其家裏清貧如洗,只有正屋關鎖得非常嚴實。打開才發現,只有朱祁鈺賜給他的劍器和蟒袍。據說于謙被處決的那一天,天下陰雲密佈,全國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

有一位都督同志被其忠義所感動,及時收斂了他的遺體。一年以後,由其養子將其歸葬於西湖的南面位置。據說于謙一死的消息傳到了皇太后那邊,皇太后嘆息哀悼了幾天,爲他絕食多日。此時皇帝也有點後悔了,可惜人死不能復生,一代名臣,就此離開了人世。

四、總結

于謙爲什麼會得到這麼多人的好評?源於他敢於爲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無奈最後受到了排擠打擊,最終命喪小人之手,着實是可悲。此人在軍事上確實是一把好手,主張兵貴在精,將貴謀勇,貴在臨機應變用兵,是一位不錯的軍事家。

于謙的一生,是極其偉大的,他行得正,走得直。他用自己的一生行動證明坦坦蕩蕩四個字,不僅才能過人,而且品德極其高尚,所謂德才兼備之人,非於謙莫屬。

1489年,即明朝弘治二年,于謙冤案得到了平反,明孝宗對其進行表彰,鑑於其爲國效忠的功績,在其墓旁建祠紀念,取名旌功祠。1998年,值于謙誕辰六百年之際,四次修繕的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現場參觀一下,相信會對這位於先生更加肅然起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