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功累累的忠臣于謙爲何被冤殺,但卻沒人爲他喊冤呢

戰功累累的忠臣于謙爲何被冤殺,但卻沒人爲他喊冤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449年,作爲恥辱,被銘刻在大明史冊。在這一年,明朝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軍護衛北京城的二十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五十餘位文官武將戰死,明朝開國八十餘年的積蓄毀於一旦。

戰功累累的忠臣于謙爲何被冤殺,但卻沒人爲他喊冤呢

土木堡之變

這一年6月,北京紫禁城中後宮皇后嬪妃哭聲一片,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爭着逃跑路線,有人主張往南京跑,有人主張往四川跑,甚至很多官員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只等待早朝結束後立馬帶上家人逃離北京;大街上店鋪早都已經關門,城中商人、百姓也都做好了逃跑的準備。總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大明王朝要亡國了,都準備逃離北京城,這一切與三百年前的大宋東京城的情景何其相似,甚至更加嚴重,剛剛立國還不到一百年的大明王朝突然天塌地陷,似乎是已經走到了亡國的邊緣。

在所有人都在準備逃跑的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改變了歷史,大明王朝因爲有了他,沒有重蹈三百年前宋朝的悲劇。

這個人就是于謙。

戰功累累的忠臣于謙爲何被冤殺,但卻沒人爲他喊冤呢 第2張

于謙

只有于謙站出來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若無于謙力阻,則大明南遷之議便成定局,京師百姓,祖宗陵寢,俱都丟給了瓦剌人,就算日後得以收復,於國力、國威損失之大,亦皆難以估量。

彼時皇子朱見深尚在襁褓,而且並非正式冊立的皇太子,一個嬰兒根本沒有辦法去凝聚危城人心。 年輕的監國朱祁鈺手足無措,孫太后病急亂投醫,在國難時一片迎立賢王聲音中,打算迎立“諸王中最長且賢,衆望頗屬”的皇叔、襄王朱瞻墡。襄王有多名成年子孫,他若得立,則帝系轉移變成定局。 這樣一來,英宗朱祁鎮多半是不會被放回來了。 大概會學了宋徽宗,在沙漠放一輩子羊。

于謙“立朱祁鈺爲帝,朱見深爲太子”之議,既符合國難立長君的現實需求,又最大限度保證了宣宗一系的權益,使帝位不致落入旁支,對得起宣宗當年的君臣之遇。 豈料這亦令此時淪爲瓦剌俘虜的朱祁鎮懷恨在心,認定是于謙勾結朱祁鈺謀奪了他的皇位,並最終導致了于謙的遇害。其後也先以朱祁鎮爲人質,屢屢要挾明廷,于謙堅決主張社稷爲重,嚴詞拒絕一切寇虜妄求,才令也先手中人質失去利用價值。同時又是于謙苦口婆心勸說朱祁鈺“天命已定”,打消其疑慮。朱祁鎮因而得還,不用在漠北吃沙子到死。

戰功累累的忠臣于謙爲何被冤殺,但卻沒人爲他喊冤呢 第3張

于謙

在京城守衛戰中,于謙披堅執銳率領20萬防軍打敗瓦剌,取得了京城守衛戰的勝利。

于謙在打敗瓦剌後,聯手明代宗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明王朝的國力日漸強盛,史稱“景泰盛世”。

明英宗朱祁鎮及其親信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同樣已發現其中串聯端倪,以他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登高一呼,撲滅此亂本是輕而易舉。但如此一來,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死,或廢爲庶人; 而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爲罪人之子,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

而代宗朱祁鈺已然不治垂死,迎立其他藩王,必致國勢動盪。 爲了大明社稷的穩定,爲了回報當年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當夜,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爲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朱祁鎮一上臺,立即廢除了朱祁鈺皇帝的身份,降爲郕王,緊接着就是處死了對大明王朝有着再造之功的于謙,他的死真是讓人嗟吁不已。

朱祁鎮之所以要殺于謙,只是爲了鞏固他的權位清除朱祁鈺親信的帝王之謀。

如果不處置於謙不但無法震懾衆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鈺在朝廷的影響,對他的統治極爲不利。所以在徐有貞上疏進諫“不殺于謙,此舉爲無名”後,朱祁鎮下了處置於謙的詔書,命曰“殺于謙,抄家產”,並且株連他的家人,一律發配充軍。

戰功累累的忠臣于謙爲何被冤殺,但卻沒人爲他喊冤呢 第4張

明英宗

朱祁鎮自己也知道于謙有功無過,對此甚爲愧疚,於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詔命繼位的明憲宗爲于謙正名平反。

于謙死,大明朝再無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終於在近二百年後,再一次神州天傾、胡騎肆虐之時,有士子提筆寫下「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們的共同心聲,無數個文武臣僚皆視君皇如陌路,坐視其自取滅亡,豈知卻讓東虜趁虛而入,導致衣冠淪喪、神州陸沉的歷史大悲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